原標題:這樣的河道清淤,真讓人看不懂!
清淤船正在河裡挖淤泥。
每年夏季,南京都要面臨防汛的壓力,政府在非汛期都會投入巨資疏通河道淤泥。
然而,前不久有不少市民向揚子晚報記者反映,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的秦淮新河水利樞紐附近,有一支河道清淤的施工隊伍,竟然一邊清淤,一邊又將淤泥回填進河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調查。可各個相關單位,誰也沒給出個「靠譜」的答案。
看不懂的怪事
淤泥挖出後 兜了一圈又填回河道
11月2日,根據知情人士的指引,揚子晚報記者來到了位於南京市雨花臺區雨花經濟開發區內的秦淮新河水利樞紐。從岸邊看過去,河裡有幾艘船隻正在進行清淤作業。清淤船上的大鏟子從河中挖起泥漿,並裝載到一旁的裝載船中。
周邊居民告訴記者,大約一周前,這些清淤船就開始在河中作業,最多的時候可能有十幾艘船同時開工。在河岸的另一邊,記者發現一個巨大的泥漿池。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處河道正在進行清淤作業,船上的挖掘機將河道內的淤泥挖出,裝載到一艘專門盛放淤泥的船上,再運送到河道另一側,通過泥漿泵將淤泥抽出,存放至臨時的淤泥泥漿池內。
然而,知情人士的指引卻讓記者發現了施工中的異樣。這幾艘裝載淤泥的船並未按照「先挖後運」的這個流程來進行操作,而是在水面上繞了一圈,行駛到河道中央,再由一臺黃色的挖掘機,將堆放的淤泥又重新填回了河道內。
這讓記者感到十分詫異,既然是清淤工程,為何又將清理出來的淤泥回填進河道內呢?
聽聽他們怎麼解釋
監理單位 河床有斷面,用淤泥填節省成本
記者隨後找到了清淤工程的監理單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處的河道臨近一個閘口,閘口一開閘放水,河道處被衝開一個斷面,落差約為兩米。因為河道內河床斷面出現高低差,所以施工單位才用淤泥進行回填。「本來應該是用石頭進行填補。」一名工作人員稱,但這樣做成本太大,因此才選擇了先用淤泥覆蓋再拋石的做法。
那麼,如此節約成本的行為,是否規範呢?清淤工程監理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每一步都這麼計較,那工程就不要做了。這名負責人稱,因為工期比較緊,施工方案是一邊做一邊制定。並且,具體情況還要找施工單位,因為具體施工方案並沒有上報監理方。既然施工方這麼做了,那應該是施工方的責任。
管理單位 其實斷面處不處理無所謂
隨後,記者來到這段河道的管理單位,也就是江蘇省秦淮新河閘管理所。據了解,這家單位正是此次清淤工程的甲方。江蘇省秦淮新河閘管理所黨支部書記張宜亮告訴記者,河道斷面確實存在高低,為了讓斷面平整一點,因此他們選擇把左岸的淤泥回填了一點。不過,如果不填也沒關係,因為河道會重新積累淤泥,斷面會因為新的淤泥而慢慢變平整。
同時,張書記也表示,目前,這項施工沒有制定出相關的施工方案。
施工單位 先否認回填,後來又改口
真相到底是什麼?
暫無明確答案 本報將持續關注
將淤泥挖出後又回填至河道中,相關人員給出了以下幾種說法:1,河道有斷面,回填淤泥有助於填平落差;2,幫助船隻靠岸;3,不可能有挖出的淤泥再回填;4,斷面處不處理也無所謂;5,施工沒有制定相關方案,也沒有報批。
那麼,挖出的淤泥再回填入河道中,這樣的做法到底符不符合相關規定,常規的做法又應該是什麼?帶著這樣的問題,揚子晚報記者來到了管理站的上級主管部門江蘇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處。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陳大衛告訴記者,由於信息中心一位姓吳的主任出差,因此,採訪一事無法匯報,只能請記者改日再來。
挖出的淤泥究竟能否回填入河道中,記者帶著這樣的問題層層採訪,從施工方到主管單位,但是始終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對此,本報將繼續關注。
既然斷面處不處理無所謂,施工方為什麼這樣做?記者又找到了施工方江蘇興水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負責人姬國才告訴記者,秦淮河樞紐在下雨天會開閘放水。一放水,此處的河道就會形成一個迴旋,淤泥就會淤積。秦淮河裡面如果再發大水,那就來不及排水,所以就要清淤,把多餘的淤泥給清掉。
那麼,為什麼把左邊的淤泥挖出來,又回填進去呢?面對記者的質疑,姬國才一口否認了記者的說法。他表示,作為施工方只是把淤泥挖出來,再運到岸邊的沉澱池中,挖出來的淤泥再回填到河裡是絕對不可能的。看到記者所拍攝的招牌和視頻後,姬國才又改口稱,也有可能是施工的一種工藝,將淤泥回填在靠岸邊處,為了方便船隻靠岸,靠岸後再將淤泥清除。(季宇軒)
(責編:馬曉波、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