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一座與文藝有關的城市,腦海裡最先浮現的就是廈門。位於廈門島東南部的曾厝垵是中國最文藝漁村,也算是國內較早的文藝旅行打卡地。這個文藝漁村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在它成為文藝青年嚮往的旅行目的地之前,它還只是一個臨海的村莊,村民以前以農為主,兼漁、或其他副業。
記憶中,曾厝垵來過四次。第一次和第四次所見的風景有了很明顯的變化,不僅看風景的心情變了,風景本身也變了。不可否認,文藝小漁村越來越商業,過去的老民居幾乎被改造成客棧、旅社、小酒樓以及各種隨處可見小吃店。
其實曾厝垵是一個社區,它共有8個自然村組成,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面積約為6.5平方公裡。作為景區的曾厝垵文創村只佔0.33平方公裡。最開始的曾厝垵只是一個普通的漁村,人們日子過得十分簡單,男人出去打漁,女人留在家裡耕田帶孩子。
位於村口的福海宮是一個距今有八百年歷史的民間信仰廟宇,在曾厝垵地位最為崇高,位列眾宮廟之首。據重修碑文記載,修建本意為紀念宋代神醫吳本真人和宋代漁家女傑林默娘救困扶危、樂行善事。過去村民出海打魚都會求收穫,保平安,因而村中寺廟很多。位於海邊的「聖媽宮」也相當出名。
但隨著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傳統的拜神祭祀已成為一種當地特色民俗、淳樸民風、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及對文化的傳承。隨著文藝小漁村的發展與成熟,自然也成為了村裡的一道風景,免費開放給每一個遊人。
曾厝垵是從什麼時候被改造的,又是什麼時候走向文藝的,不得而知。但在2012年10月24日,這裡舉辦了第一屆曾厝垵文藝青年節,從而奠定它文藝漁村的稱號,後來在2015年11月26日又舉辦第四屆文藝青年節。對於廈門來說,文藝青年節並非隨意舉辦,它是不僅是全國文青盛會,更是廈門文化、文藝、文創之輸出與象徵。
正是如此,曾厝垵成為了中國最文藝漁村,吸引了大量文藝青年和遊客蜂擁而至。據不完全統計,在曾厝垵"五街十八巷"的阡陌小巷裡共有民宿325家。這裡就像個迷宮,初來乍到的遊客來到這裡往往都會暈頭轉向。
狹長的巷子裡,有古樸的紅磚房和南洋風情的"番仔樓",有各種各樣的廈門風味、福建美食,更有許許多多風格各異的客棧和旅舍,這些客棧的建築之色一般有藍色調、橙黃色調和保持古樸色。通常新開張的客棧為藍色調,臨海房居多,番仔樓一般是橙黃色調或保持古樸色,閩南古厝的外牆基本上都是紅色。
行走在曾厝垵,會看到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不少紅磚古厝和南洋風情的「番仔樓」,但這些古老建築基本上是被淹沒在各個客棧和小吃店之間。來到這裡,建議選擇入住紅磚古厝和「番仔樓」改造的客棧,由於對古建築的保護,格局一般不會有改動,一些重要歷史遺蹟和歲月痕跡也會保留下來。
不過說實話,個人認為曾厝垵有些文藝過頭,完全朝著商業旅遊發展。我一次來廈門旅遊是在2014年的3月,那時候的曾厝垵已經文藝,但不見商業的狂妄,如果將它形容成海邊漁姑娘的話,那麼這位漁姑娘還是一個剛剛初見繁華的模樣,身上散發著懵懂和青澀。
但2019年再來的時候,當初的懵懂和青澀早已不見,我所看見的和感受到的是完全的商業。古樸之意需要結合過去,但當下就連文藝都顯得力不從心。作為我個人來說,我肯定是希望曾厝垵不要被商業淹沒,但對於曾厝垵而言,商業經濟和旅遊繁盛是一個村子、社區,乃至城市的福利。
它仍是熱鬧,遊人仍是多,年輕的遊客仍是居多。在這數條巷子裡,處處瀰漫著食物的香氣。除了一些網紅飲品和小吃,還有閩南人做的地道沙茶麵,閩南菜,以及各種海鮮大排檔。據新聞報導,4月5日,曾厝垵文創村景區正式恢復開放。
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當地人說曾厝垵只是一個閩南小漁村,它沒有鼓浪嶼的嘈雜,也沒有市區的繁華,有的只是質樸的民居和一些文藝小清新的小店。但慢慢地,這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個性的小店,安靜的酒吧,地道的小飯店錯亂有序地散落在漁村中。
下次再來廈門,我相信自己的步伐一定會再次踏進這裡。不論它變得如何商業,繁華深處依舊是保留著我初來乍到時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