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30以內的川菜館是啥子概念?
翻開點評網川菜熱門榜,位於榜單前五的川菜館中,人均最低的價格為人均59元;前十家川菜館,平均消費水準為人均81.3元。
在上述館子內,消費30元以下吃一頓,幾乎等於一碟炒時蔬再續上幾碗白米飯,管飽,但吃不盡興。
人均30以內的川菜館,非得是人們需坐在路邊食用的蒼蠅館子?不全是。
拿玉林社區舉例,不少玉林老饕吃了幾十年的老館子,保持著古舊的裝修風格,但收拾得乾淨整潔,人們踏入依舊有賓至如歸之感。
我們所討論的這些川菜館,一定是開了些年歲,周邊居民叫得出名的老店?不全是。
我們的基準不在年歲、空間與環境,那些藏在小街小巷裡的,以極實惠的價格與幾十年掌勺顛炒的家常味,駐紮在城市中,為周邊上班族、學生乃至社區居民提供便利的小炒店,也在我們的考量範圍。
我們想為每天為選實惠的午晚餐,摳破腦殼的成都人,提供一些或新或舊的選擇。
01 上班族樓下開了20年的小炒店
圍牆面
錦江區惜字宮南街62號
人均25元
惜字宮南街上有家圍牆面。
店名看是麵館,也賣家常炒菜與砂鍋飯。菜單上的肉菜左右不過20來塊,素菜大都10塊出頭,加了雞蛋的再添點。
門頭小、簡單,內裡設置卻豐富,兩個堂子到了中午飯點就坐得滿滿當當。通常一人或兩三人來吃麵,人多就是一桌小炒。
吃麵就在外堂,吃小炒通常往裡走。看牆面上的菜單選菜,選好就找老闆娘報菜名。回鍋肉、魚香肉絲、熗炒蓮白,售空的肝腰合炒替換為了涼拌拐肉,三葷一素,四人食吃正好。
小炒講「鍋氣」,聽起來有點玄學的意味,實則講熱、快、幹、香,看時間與火候。從上桌的熗炒蓮白起,筷子一下,一嘗就曉得,有鍋氣,這家穩了。
大火快速翻炒下,食材內裡的水分被鎖住,不柴不焦,略帶回甘,就米飯正好。
回鍋肉就蒜苗下鍋裝盤。肉片肥瘦分明,片不算薄,但不腥不膩,醬香濃厚,輔以清甜的蒜苗與白米飯,一碗不過崗。
涼拌拐肉,量足,紅油香,滋味豐富,但涼拌菜常有的肉腥氣未處理得完全乾淨,有些可惜。
魚香肉絲的酸甜感未出,好在火候尚可,肉絲嫩氣不柴,依舊是下飯好手。
小炒外,圍牆面的麵條也合成都人的胃口,麵條不論臊子種類,一兩通為9元。花上9塊就能吃上脆嫩的豬肝與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想來那日沒吃上肝腰合炒,定是全數被好那口豬肝面的人搶了先。
02 點評三星半的川菜館也不容小覷
鹽幫傳人特色川菜館
錦江區下蓮池街40號附1號
人均33元
下蓮池街上,有家鹽幫傳人特色川菜館。
是不是正統鹽幫菜傳人經營無從知曉,但滋味是資格的鹽幫菜型,味厚、味重、味豐,一筷子便能辨明。
長得是普通蒼蠅館子的樣子,厚厚一本菜單,幾乎每頁都有想下手的特色,如火爆雙脆、幹煸鱔段、豆瓣魚、爆炒月牙骨、冷吃系列……
四人食,三葷一素,穩當。
火爆雙脆為必點菜,由寫菜的嬢嬢推薦。郡肝、黃喉切花,與芹菜、洋蔥、剁椒一鍋爆炒,講究一個口味火辣,口感脆嫩。顯然,鹽幫傳人將火候把得極好,郡花、黃喉與口齒親密溝通時,發出的咀嚼聲令食客倍感愉悅。
主菜多配菜少,只管把筷子伸向滿盤的郡肝與黃喉;這時若白米飯還未上桌,得抓緊喊一碗。清香的芹菜、回味甘甜的洋蔥與熱米飯將打出極巧妙的配合,讓人口腹皆得以滿足。
冷吃兔,由同去的朋友推薦。同他店的冷吃兔相比,倒未在辣與麻兩味上佔上風,獨有的淡淡奶香氣,嵌入兔肉的每一絲肉質紋理中,讓人不住吃夾上兩坨、三坨。
爆炒月牙骨,由寫菜的嬢嬢推薦,說是特色菜。用脆骨與瘦肉比例拿捏均勻的月牙骨與微甜的蒜薹搭配,再輔以少量辣度,應是極下飯的菜。
可惜月牙骨爆得有些過,從瘦肉至脆骨嚼起來都有些費口,而非應季的蒜薹,口感不夠爽脆,就食材而言,略為可惜。
素菜選擇不少,照理秋季應選一鍋熱湯,但同去的朋友見到菜單上的幹煸四季豆便饞了嘴。
沒喝上湯?不急。回頭客四位已提前預定,湯就留著回頭時再去喝了。
03 貓貓都長得油光水滑的館子
無名家常菜(紫竹社區無名館)
新光路60號
人均27元
名叫「無名家常菜」又開了十幾年的,肯定都是隱秘高手。我們向來會對餐飲江湖裡那些名不見經傳,但又行走江湖多年的館子,隱隱多看一眼,不能生了怠慢之心。
這家紫竹社區的無名館子也一樣。從小區的正門進來,七拐八拐溜進一條巷子,擠擠密密的小館子幾乎讓人迷了眼。
就在以為找不到這個「無名」餐館時,往更深處一看,「無名家常菜」幾個紅底黃字就在眼前,原來是一家開在小區樓底的家庭小館子。「名師一對一精品小班」和小院裡的櫥櫃、兒童車等等,營造出一股濃濃的家常味道。
三個人,點了四個菜:芹菜牛肉、回鍋肉、冬瓜丸子湯、清炒空心菜,帶米飯,人均27塊。
芹菜牛肉是經典家常菜,這家的牛肉上漿稍微有點多,但特別細嫩,配合泡椒泡姜和爽脆的芹菜,實在是米飯殺手。
回鍋肉同香乾子和辣椒炒,加幾顆豆豉,炒出紅油來。肉肥瘦得當,一口下去不柴也不膩。
冬瓜丸子湯也是一大盆,味道清淡,是家裡大人趕時間時的快手菜。都是下飯菜,米飯也不錯,加了五穀雜糧,吃多少盛多少,避免浪費。
幾道菜實在家常,但也見功力。這家小館子,味道比較清淡,也不重油鹽,吃慣了大油大味的人可能會覺得平淡。但用料實在捨得,每一道菜都是十足的內容,絕不會出現一筷子下去夾起來的都是配料無法下口的情況。
也是,連店裡養的大花貓都油光水滑,一點都不圍著食客的桌子轉,可見是很有愛心的家庭館子了。
04 滷味冒烤鴨,噴香、巴適
楊烤鴨家常菜
君平街90號
人均30元
人民公園君平街的門出來,走幾步就是這家楊烤鴨家常菜。附近很多的家庭,老人小孩都會在這裡來聚餐,是好吃不貴人氣也旺的一家館子。
一進店就聰明地擺了不少滷味,頗有一點超市結算處擺的那些木糖醇啊、電池什麼的,順手就可以賣不少。
四個人點了中份冒烤鴨、回鍋肉、鍋巴肉片和豆腐湯,並倆兔頭,人均30左右。
冒烤鴨一個中份,45元,上來已經是一盆。大家紛紛猜測,是不是只有表面上這一層,裡面全是配菜呢?掀開一看,第二層也是鴨肉,只在底層淺淺地鋪了些綠豆銀芽解解膩。
皮被燻得噴香,鴨肉細嫩,被汁水泡得十分入味,設想應該也很適合打包外帶,回鍋再煮也不會影響它的風味。
回鍋肉是蒜苗配菜,加了豆豉,常規操作了,為了配飯稍微有點鹹。
滷兔頭,看著本以為是五香的,卻有醇厚的辣味,也是有點意外。
除了冒烤鴨,還特別推薦鍋巴肉片。滋味酸甜,鍋巴香脆,實在是可以一吃再吃的好味道。
這家店唯一一點美中不足之處在於有點吵鬧。雖然空間還算大,但可能由於沒有大的窗戶,都是玻璃門,說話的聲音全部甕在室內,只要有一兩個大嗓門,整個空間就會很鬧熱。
05 豆湯飯配熱拌肥腸,90年代吃到現在
朱大嘴肥腸
錦江區福字街2號
人均26元
在點評網上,朱大嘴肥腸的名頭後,跟著打上了「始於1999年」,一家美食店經營二十來年,約等於打上了「資格」二字的標籤。
福字街附近的上班族都曉得,要吃朱大嘴,得提前下樓或錯峰出行,否則只有站門口排起等位,看看別桌的肥腸和豆湯過眼癮。
不管是熱拌、沾水,或是入血旺、豆湯,都得點一份解嘴癮。我們常點熱拌肥腸,熱拌,意味著秋冬皆宜,調料打得爽口,不厚不膩,空口吃上幾夾肥腸也不悶口,只餘咀嚼時的彈糯口感。
粉蒸系列,小份總是不夠吃的,一桌子人每人兩三筷子下去,便只餘下肉渣供人翻翻撿撿。粉子裡面裹啥子,全看個人喜好,牛肉、排骨、肥腸均為下飯良品。
就連點道素菜,也要苦惱許久。解辣的耙耙菜,鮮香的拌竹筍,泛著香油濃香的拌乾絲……就一桌子噴香的味道,便能讓潮在尖端的福字街,回到生活氣中。
說人均。3元一份的素豆湯,10來塊的拌乾絲,20來元的熱拌菜,還要啥自行車。
06 放開膽子點完菜,人均30+
省國防科工辦二招食堂
錦江區東較場街118號
人均35元
在成都,私藏的食堂味道總是不會讓人失望。省國防科工辦二招食堂便是其中一間,來自某機關單位的招待所食堂,改制後成私營飯館。
堂子夠大夠敞亮,二樓還有包間提供。同等環境下,很難找到如此高性價比的川菜館子,約好友,下宴席,皆可。
說餐食,首先要聊的,定是被吃得渣都不剩的鍋巴肉片。芡汁的荔枝味調和正好,沒有嗆鼻的醋酸,也沒有過甜的調味,青筍、筍片、木耳胡蘿蔔都是脆生,肉片滑溜溜,必須裹一塊完全沒有炸糊的鍋巴一同入口,不同的脆在齒間裂開,芡汁趁虛而入,五星好評得給。
涼麵白肉和特色油油飯的搭配是碳水炸彈,但秉持著「攝入同等碳水的同時攝入同等的脂肪可以控制血糖」的同伴理論,吃開心是第一位。
榜單第二的豆瓣魚斤數絕對夠吃,豆瓣伴著蔥花噴香撲鼻,肉質細嫩,肉厚的地方可能稍有土腥味,多蘸點醬料吃完全沒問題。
探店那天,喊了一大桌小夥伴同去,本著多吃多嘗多品鑑的原則,七個人喊的菜將桌子堆得滿當,僅是油油飯便吃了四份。
一頓「不差錢」的吃法下來,人均不過30來元,穩起點,絕不過30元大關,已升級為我部門聚餐寶地。
07 吃了數次,無雷
風味小酌
武侯區芳草街30號附1號
人均34元
活色生香的玉林不乏美食,僅是火鍋就能在一條街上持續飄香,更別提那些玉林土著愛吃的川味館子。
我們一吃再吃的美味,是芳草街上的風味小酌。
川味中的一麻二辣,被風味小酌的廚師玩得爐火純青。僅說吃麻,風味小酌便有數道菜品讓人吃盡興。一是招牌椒麻雞,一是沸騰魚。
椒麻雞,使用肉質更嫩氣的烏骨雞;冷吃做法,不用大火爆熱鍋炒,煮熟後直接下調味料,下大把青花椒與小米辣,熱油將麻辣滋味澆開,深入皮肉中。
鮮香從舌尖起在口腔中肆意遊走,而後麻味佔據上風,其他味道全數被封鎖,只餘下唇齒持續發出50Hz的震顫。雖是涼菜,因熱油澆制,入口溫熱,四季皆可無負擔食用。
沸騰魚。魚片全靠熱油燙熟,幾乎無湯,口感嫩滑,椒香厚重悠長。風味小酌的沸騰魚,份量紮實,一大盆裡基本上都是薄嫩的魚片,油溫應是控制得不錯,花椒辣椒不會有燒糊後的那種苦味。
肉質嫩、入味,但並不易碎,是不愛吃魚的人都願意嘗試的味道。
特色菜全數點下來,再輔以素菜熱湯,一行五人吃下來人均不過34元。一趟趟深入玉林,一趟趟吃進風味小酌,幾來幾去,將這裡吃成了美食據點。
你私藏的川菜館是哪家?
人均多少?
推薦菜是啥?
快來留言區分享一波呀
編輯丨YOU成都編輯部 攝影丨vancy、慕樹、李釐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微信公眾號丨新浪微博丨今日頭條丨一直播
小程序(YOU點咖啡/YOU成都)丨抖音(遊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