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長途運輸主要依靠航海業。地中海連接亞、歐、非,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當之無愧地成了全球的商貿中心。國際貿易的巨額利潤,讓各國商人樂此不疲。然而,惡劣的天氣、兇猛的海嘯,時常捲走整船的貨物,弄得商人血本無歸,有的還會葬身海底。為分攤風險,13世紀末,在義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保險業
應運而生。雖說保險業在義大利萌芽,但當時它還很稚嫩,仍在蹣跚學步。保險業的第二故鄉是英國,嚴謹而善於學習的英國人,將地中海沿岸的金融業務搬回了家,並加以發展,使其日趨完善。在大英博物館裡,保存著一份從加的斯到倫敦的航行保險單,這份文件籤署於1547年9月,雖說僅14行,卻是英國最古老的海上險合同。以後的保險合同條款增多、篇幅變長,使最早的險種―――海上險,也更為規範了。天有不測風雲,1666年9月,倫敦市皇家麵包店由於烘爐過熱起火,火災持續了5天5夜,使13000多戶住宅燒成灰燼、20萬居民流離失所。人們辛苦了大半輩子積攢下的家財,頃刻間成了廢墟,他們不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事實,更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的生活。殘酷的事實,使他們明白天災人禍防不勝防,只有像船商那樣,形成風險共擔機制、參與保險,才能減少後顧之憂。火災意識的增強,為新險種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第二年,有位名叫巴奔的牙科大夫,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結果市場大喜過望,該公司「因禍得福」,賺了個缽滿盆滿。
隨著經濟的發展,豐衣足食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人們意識到,千金散盡還復來,可生命卻只有一次。對生命和健康的在意,使壽險有了市場。但相對於海險、火險,人壽險就複雜得多:不能根據以往的事實,來推斷事故的概率,從而確定保費;男女老幼的健康狀況各異,所處的環境又千差萬別,他們的「壽命」很難確定,業務操作非常煩瑣。17世紀末,壽險市場雖廣闊,但其業務仍局限於短期而少量的範圍內。在保險市場上,它似乎是零星的點綴。然而,無巧不成書,那時英國的數學家們正力圖攻克「死亡表」的難題。1693年,愛德華?哈雷根據德國布勒斯市居民的死亡資料,編制出一個完整的死亡表,精確地計算出各年齡段的死亡率。18世紀中期,託馬斯?辛普以此為據,制定出保險費率表,壽險業務也終於找到了它的科學依據。1762年,第一家人壽保險公司―――倫敦公平保險公司成立,此舉標誌著現代人壽保險制度的形成。此後,海上險、火險、人壽險作為三大險種,在經濟舞臺上大顯身手。
經濟的增長,帶來了無限商機,也使風險層出不窮,保險的觸角隨之延伸。隨著保險技術的改進,保險業水平的提高,很多原來不可保的風險,現在成了保險業的增長點。癌症保險、愛滋病保險、旅遊保險、戒菸保險、婚姻保險,都不是新鮮的話題。世界鋼琴家理察?克萊德曼,為一雙藝術之手買了50萬美元的保險;2002年1月,中國人保與中國儲備糧總公司籤訂協議,為全國的中央儲備糧提供保險服務,其保額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一張統括保單。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擋不住的經濟規律。自2001年3月份以來,為刺激消費需求,阻止經濟下滑,美聯儲11次降息,世界各國紛紛仿效,下調了本國利率。隨著全球利率的下調,保險公司的利潤率減少。為了讓利潤總額增加,能用的著數只有擴大規模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保險公司併購之風日烈。1998年2月,美國商聯保險公司與保眾保險公司合併,成立商聯保眾保險公司,因規模效應,兩年內集團降低的營運成本約2.25億英鎊。
現代商業的競爭,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人才的競爭。隨著保險業的發展,精算業、公估業及其他專業人才,一下子成了搶手貨。自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進駐中國後,外國保險公司就開始「儲備」保險人才,實行「批量預定」的培養模式。它們在高等院校設立獎學金,獲得獎學金的學子會被送到美國去接受職業培訓,然後再派到中國來工作。人才供不應求,使保險公司間「挖牆腳」的事時有發生。2001年底,廣州中意人壽從友邦人壽挖走了4000多名員工。
風險無處不在,但它具有偶然性,並不是每個人、每一次都會碰上。保險並不能減少風險,但它可以形成一種機制,讓相應的當事人能夠風險共擔,給受害者劫後餘生、重頭再來的機會。2001年2月,因「霧閃」事件,而使邯鄲鋼鐵有限公司供電中斷、設備受損、全面停產,直接經濟損失為2000多萬元,這是公司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一場事故,有「巨人斷腕」之痛。因該公司參加了保險,不久,就得到了中國平安保險公司650萬元的賠付,使公司迅速恢復了生產。
保險業的蛋糕越做越大,保險基金的數額越來越龐大。商家自然不會讓這批資金閒置,在西方國家,他們將它作為投資基金,轉向股市或直接貸給廠家,以創造出更多的利潤。我國國內保險公司資本總額,已經達到4000億元,保費收入還在以每年30%的速度持續增加。近幾年,也向國際標準靠攏,逐漸放開了保費的運用途徑,讓各大保險公司成為投資者。如此一來,資金利用率大大提高,促進經濟發展;靈活的投資渠道,促進了保險公司的競爭,使其加強管理;消費者也能享受更低的保費,可謂一舉三得。
現在,人們把保險視為生活必需品。美國目前有大大小小的保險公司約8000家,從業人員230萬,保費收入達千億美元。瑞士也被稱為「保險到牙齒」的國度。相對而言,我國保險事業規模偏小,1999年,我國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1.63%,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7.52%;人均保費13.3美元,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87.3美元。但繁榮的經濟,為保險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從1990―2000年,我國保險公司的總保費收入年增長速度為29%,大大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保險業在我國必有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