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衛計委《關於設置全程國際Medical Mall試點的請示》得到浙江省衛計委批覆,表示原則同意全程健康門診部開展醫技等共享服務試點。與此同時,騰訊宣布企鵝醫院正式開業,將線上線下醫生結合,可通過在線註冊的43萬專科醫院醫生提供轉診服務。
消息一出,即引發輿論關注。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浙江省衛計委這次的批覆可以看作一次推進「共享醫院」的嘗試,但必須有相應的監管措施,同時要謹慎推行。她還指出,目前共享醫療主要存在三個問題:政策落地難、醫保未打通、法規待完善
多位投資人士也向記者表示,批覆釋放的信號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門檻放低,但這種模式在未來應該只是作為一種補充。 目前,共享醫療的監管不明朗,不清楚能否在多個城市進行推廣。
動態:
首家「共享醫院」杭州上線 醫療設備共享
在浙江省衛計委發函的《關於杭州全程健康醫療門診部開展醫技等共享服務試點的批覆》中表示:原則同意杭州全程健康醫療門診部為入駐全程國際Medical Mall 建築物的其它醫療機構提供檢驗、病理、超聲、醫學影像等醫技科室及病房、手術室等共享服務試點。根據浙江省衛計委的批覆,共享的部分包括三個:醫技、藥房、手術室。
據了解,這家即將上線的醫療商場建在了大商場裡,1-5 層是杭州大廈501城市廣場,與其他商場一樣有購物、餐飲、娛樂等設施;9-16層則是齒科、兒科、眼科、醫美、中醫等11家專科診所;17-22層是由全程健康管理中心和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聯合運營的「邵逸夫國際醫療中心」。
Medical Mall, 翻譯過來就是「醫療商場」,一般是指由多家醫療機構組成的醫院,最早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是專科門診與商業服務結合的混合體,通過擴大門診覆蓋面積以增加醫療服務收入,在美國、香港等地較為普遍和成熟。
但實際上,Medical Mall這種「醫療+商業」的模式已經不新鮮,在新加坡、美國等地早已出現,距離最近的香港也有多個「醫療+商業」的大廈。以美國的Jackson Medical Mall為例,成立於1996年,是美國最早最大的醫療商城之一。
資料顯示,批覆中的全程國際公司由杭州解百、迪安診斷、百大集團於2015年合資組成,三家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為45%、35%、20%。其中杭州解百、百大集團是老牌百貨商場公司,而迪安診斷是中國醫學診斷外包服務行業第一股。杭州解百公告顯示:全程健康經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曆時19個月的籌建期,將於2017年8月轉入運營期,計劃運營期為2017年8月至2018年底。
全程國際健康醫療管理公司董事長畢鈴表示,此前團隊曾到日本、新加坡、臺灣考察,此次借鑑了新加坡模式。 「如果這個模式能做成功,政策更開放、商業保險環境更好時,也可能會借鑑美國模式。」
「這種醫療設備共享式的模式,是一種創新探索」,向曉梅認為,通過「共享醫院」模式,有利於改善患者的就醫環境,無需大小疾病都往醫院去擠;另對於醫生來說,這種模式給他們提供了創業的條件。此外,社會資本進入醫院的成本降低了,也讓醫療資源得到整合以及分配。
落地:
首家共享醫療平臺廣州啟動 企鵝醫院正式開業
杭州共享醫院的試點,被業界視為共享經濟在醫療領域的一大突破。無獨有偶,廣東地區也在積極推進共享醫療。
近日,騰訊宣布企鵝醫院正式開業,騰訊控股的「企鵝醫生」已率先在北京、成都、深圳落地,科室包括內科、外科、口腔科、康復醫學科、心理諮詢科、皮膚科、體檢等科目。與傳統醫院不同,企鵝醫院的「共享」意味更濃,將線上、線下醫生結合,甚至如有需要,企鵝醫生可通過在線註冊的43萬專科醫院醫生提供轉診服務。
而在今年7月,全國首家共享醫療平臺「大醫匯」在廣州正式啟動建設,有望在10月完成部分醫師多點執業診室的裝修和驗收,提前試業。據平臺發起人詹智勇介紹,項目醫療用房近2萬平方米,共設置11大類臨床專業科室,23個臨床科室,1個體檢中心,146間診室,5間日間手術室。一期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可接受2000名資深醫師入駐執業。
共享經濟自2015年在中國爆發以來,各行各業出現許多顛覆性的變化,但醫療行業一直推進緩慢,直到今年一些政策相繼出臺。
今年2月,國家衛計委取消「醫療機構在職、因病退職或者停薪留職的以為人員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的規定,醫生自主創業實現。3月,國家衛計委發布《醫生職業註冊管理辦法》規定,在同一執業地點多個機構執業的醫師,應當確定一個機構作為其主要執業機構,其他職業機構進行備案,執業機構數量不受限制。
政策利好推動著「共享醫生」、「共享醫院」等得到落地。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經初步估算2016年中國共享醫療市場交易額約為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主要集中於在線問診、手術兩個領域。未來共享醫療有望在政策推動下加速增長,按目前增速看,到2020年,國內共享醫療有望實現翻兩番的增長指標,超過600億元。
思考:
社會資本進入門檻降低 但需在監管下謹慎推行
浙江省衛計委在批覆中表示:入駐醫療機構相應科室設置和設施不做硬性要求,相關委託協議可作為該醫療機構登記有關診療科目的依據。這一批覆,被業界解讀為:突破了現行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間接打破了我國三級醫療機構的評審制度。
在這一批覆下,是否意味著相比於傳統的綜合型醫院,這種組合式的新醫院建設門檻更低?
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認為,未來這種新興形態一定會大量複製。現在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三甲醫院,患者和社會成本都很高,Medical Mall突破了一些不合理的醫療機構設置。
不過,向曉梅指出,醫療涉及生命健康,必須需要建立相應的門檻。建議對於科室、設施還是要做出一定規定,不然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對於新的醫療模式的探索持開放的態度,在嘗試的過程中必須有相應的監管措施,同時要謹慎推行。」
艾媒諮詢CEO張毅也認為,批覆釋放的信號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的門檻放低,但這種模式在未來應該只是作為一種補充,將原來綜合醫院中的一些科室下沉,比如眼科、口腔科等。另外,他還指出,浙江省衛計委批覆中的部分內容已在國內其他城市試行, 「舉個例子,有些地方已經實現了不同醫院之間的病例互認,也算是共享醫療的一種形式」。
專家連線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
「共享醫療:政策落地難、醫保未打通、法規待完善」
向曉梅指出,醫療共享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多點執業政策落地困難;二是醫保體系尚未打通,大部分醫療分享活動尚未納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體系,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政策法規亟待完善,現有的管理規定大多按照傳統醫療機構的要求設置,在執業類型、資質審批、醫療規範和技術要求等方面的一些規定不適用於共享醫療新業態。
基巖資本副總裁岑賽銦
「共享醫療模式有投資空間,但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目前普惠醫療的思路是:小病去社區醫院、大病去三甲醫院、有錢去高端醫院。在國內高淨值人群逐漸增多的大背景下,Medical Mall這種類似香港私人診所的共享醫療模式有投資空間。
但也存在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首先是共享醫療的監管不明朗,不清楚到底能否成功以及能否在多個城市進行推廣。此外,項目在推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醫療領域內的資源,有較大難度。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彭琳 實習生 張子俊 梁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