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 北京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多建於清代,本地或來京的海內外教徒可以在這裡舉行各種宗教儀式。
北京基督教崇文門堂
北京基督教會崇文門堂始建於1870年,是美國衛理公會(美以美會)在北京地區所建的第一所禮拜堂。為紀念美以美會第一位奉赴南美洲傳教的Asbury主教,定名為亞斯立堂。
崇文門教堂是北京現存最大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整座教堂,佔地面積為8246平方米,堂內分正、副兩堂,正堂設有400個多個座位,副堂設有300多個座位。中間有可以上下活動的閘板相隔,即亦可分開,亦可聯用。整體呈半園扇形全部為木製結構,建築風格極為新穎別致。1990年,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乘坐二號線地鐵到崇文門,十字路口東北角沿著北京站方向走約50米。
其它的基督教堂還有海澱堂、珠市口堂、缸瓦市堂等。其中,海澱堂位於海澱西大街39號。珠市口堂位於前門大街129號。缸瓦市堂位於西四南大街57號。寬街堂位於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50號。
天主教西什庫教堂
又稱北堂,是原北京樞機主教公署所在地。北堂最初的原址在中南海的西畔蠶池口(原北京圖書館斜對面)。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賜地,康熙帝還親自撰匾額「萬有真原」和對聯。1703年2月9日舉行開堂禮,命名「救世主堂」。
1887年,清皇家為擴展宮廷,給價圈禁宮廷附近房地,北堂也在圈禁之內,由清廷撥白銀四十五萬兩,遷堂於西什庫。當年即在新址建大堂、主教公署、修道院及育嬰堂等。
1985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北堂恢復宗教活動。2004年7月,主教府正式移交天主教愛國會。自去年開始,著手主教府修繕的前期工作。據了解,此項工程已列入北京市人文奧運文物修繕計劃,修繕工程計劃2年完成。
地址:北京西安門內西什庫
天主教宣武門堂
天主教宣武門堂又稱南堂,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605年(明萬曆33年)利瑪竇神父曾於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後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於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
該堂以無玷始胎聖母為主保。堂院內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臺、藏書樓、儀器室等,皇帝賜匾「通微佳境」,稱湯若望神父為「通微教師」。
宣武門教堂現在是主教府、教區、市愛國會和教務委員會所在地。「一區兩會」的許多重要工作機構也設在這裡。
地址:前門西大街141號
天主教王府井教堂
又稱天主教東堂。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皇家賜給利類思、安文思二位神父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一堂,規模不大,奉若瑟為主保。被稱為北京城內第二教堂。1720年地震,房屋倒塌,次年重修。堂內有朗世寧所繪聖像多幅。1807年(喜慶十二年)神父們因搬運堂內圖書,引起火災,將房屋燒毀,教堂無恙。不久,教堂被責令拆除,東堂遂廢。1884年經田類思主教向國外募捐巨款,重建大堂。1900年6月13日再次被毀,1904年又重建,即今之天主堂。
1966年8月21日,東堂關閉。1980年開始修復,同年12月24日正式開堂。2000年,市政府撥巨款對東堂進行全面整修,擴建堂前廣場.改建後的王府井教堂成為了北京街頭一處新的景觀。
地址:東城區王府井大街路東
天主教西直門教堂
西直門天主堂是天主教北京教區四大堂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教堂。
西直門堂始建於1723年(清雍正元年),由德理格神父主持修建。西堂奉聖母聖衣為主保,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教堂。
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清政府下令允許在朝中供職的外國傳教士繼續留居北京,其他人必須遷居外地,不許傳教,違者將驅逐出境。就在同一年,西直門堂4位神父被驅逐出境,教堂被拆除。1867年(清同治六年),西直門堂獲重建。1600年6月15日再次被毀,1923年重建。1994年,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西堂重新開放,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地址:北京市西直門內大街130號
東交民巷天主教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又稱聖彌厄爾教堂。東交民巷天主堂始建於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佔地面積2656.4平方米。教堂為哥德式建築,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交民巷天主堂的規模雖然小,但是它在造型上別具特色,小巧玲瓏,建築風格卻非常講究。聖堂東西兩面牆上裝有清末從法國進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內頂部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為琉璃瓦。堂頂部用肋狀拱券以增加高度,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聖堂東西寬三間,南北進深十四間,內有圓柱支撐,地板也為花磚甬道。從建成至今近100年來,未遭到任何災害性破壞,保存的比較完好。
教堂經過再次整修,於1989年12月23日重新開堂,定名為北京教區東交民巷天主堂。
地址:東城區東交民巷甲13號。
責編:汪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