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曹魏三代皇帝都離去後,司馬懿才敢發動政變?他在害怕什麼

2020-12-24 書童嘮歷史

今天要為大家好好講一下司馬懿這個人,這個人有很高的謀略。在三國時期,只有他才能算得上諸葛亮的對手。而且司馬懿一輩子見證了四次老大換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曾為五位皇帝(劉協,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服務,最後居然還篡權了!

要知道司馬懿篡權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為什麼不提早篡權,反而等到七十多歲,那麼他這些年都在隱忍,他到底有什麼可害怕的?

從東漢末年開始,天下就亂成一鍋粥,到處發生戰亂,很多人都自立為王。有句話說得好:就是亂世出英雄,在那種環境下的確誕生了不少能人,例如著名的關羽,張飛和諸葛亮,也包括當時的司馬懿,都是有能力的人,他很機智,而且有不小的野心。

曹操始終看人非常準,肯定一眼就能看出司馬懿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什麼要重用司馬懿?這對他自己來說,不是埋藏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嗎?

實際上,當曹操掌權時,司馬懿的地位並不高,而且曹操對他也一直不放心。司馬懿也明白曹操在防著自己,於是就做事非常低調,不敢輕舉妄動。

在曹丕掌權後,司馬懿才能夠在魏國得到重用,曹丕能夠繼承曹操留下的公司,還是因為司馬懿在背後鼎力相助。曹丕和曹植在爭奪繼承人時,很明顯,曹丕處於不利地位,但是司馬懿依舊沒有猶豫的站在曹丕這邊,幫曹丕想了很多辦法。

最後,由於曹丕獲得了司馬懿的幫助,才能獲得成功。從那以後,司馬懿也變成了曹丕手下的骨幹,在魏國集團中展現自己的風採。

眾所周知,只有掌握兵權才能在政壇上說話有分量,司馬懿一直想自己掌握兵權,但這在早期還沒有實現。儘管曹丕對司馬懿有所信任,但他仍有一些顧忌,於是兵權也交給自己的宗親來掌管。

對於曹丕來說,就算自己登基時司馬懿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畢竟他還是一個外人,所以自然不會給他兵權!

那為何在後期,兵權能夠落到司馬懿手中?實際上,很多人都說這和司馬懿活得長有關。他活得太久了,曹家的重要人物都早一步離他而去了。

古代人的壽命很短,能夠活到七十歲的很少,而司馬懿活了70多歲,不光是曹操和曹丕,連繼承曹丕皇位的曹睿也沒活過司馬懿。

在曹丕西歸之前,由於擔心曹睿還是個小孩,他便讓司馬懿當上了顧命大臣,讓他輔佐曹睿處理事務。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司馬懿才開始掌握兵權。而司馬懿也開始帶兵上戰場,以此在軍中樹立威望。

手中掌握兵權還不能算完,還必須讓那些人馬都聽你的話,而且效忠自己,這樣才能把兵權牢牢控制在手中。

曹睿即位後,朝廷上的司馬懿有很高的聲望,何況重兵掌握在自己處理。在曹睿看來,很難解決掉司馬懿,只有用他。所以司馬懿成為曹睿手下的重臣,幫曹睿處理朝廷上的事。

當然,老大曹睿的心思也不少,他不光重用司馬懿,也防備司馬懿。

其實司馬懿很明白,曹睿對自己也不放心,但除了他自己之外,曹睿沒有人可以使用。由於曹魏集團在此期件的幾乎沒有可用的人,何況幾乎找不到可以獨當一面的人,因此像司馬懿這種人可以說是天大的寶貝了。

可以說司馬懿運氣很好,倘若當時還有能力不遜色於司馬懿的大臣,那司馬懿肯定沒有用武之地了。

老天還是一如既往地照顧司馬懿,公元239年,曹魏集團又出大事了。魏明帝曹睿病重後,沒多久就西去了。

這對司馬懿來說,其實是間好事,由於小皇帝曹芳成為主子後,曹爽就把持了朝政。曹爽此人沒有能耐,什麼方面都很普通。這時,司馬懿明白了,終於迎來自己的春天了。

在公元249年小皇帝曹芳和曹爽前往高平陵祭祖的時候,司馬懿就開始行動了,將京都攥在自己手心裡。這就是人們熟知的「高平陵事件」。這樣,司馬家族取代了曹魏家族,成為了歷史的主導者。

實際上,在經歷魏國三代老大後,司馬懿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實力,在公司中有不小的威望,何況他的親信遍布在朝廷中的任何角落。當然,司馬懿能夠在最後獲勝不光是因為長壽,而且還因為他的耐心是別人不能相比的。

司馬懿這個人心中有數,並且知道只有做事選對時間,才能獲得勝利的果實。在曹操和曹丕以及曹睿在位的時候,他們都對司馬懿都看得特別緊,因此司馬懿只能不將自己的野心暴露出來,讓人看著他是一個沒有威脅的樣子。

不少人都沒有耐心,一件事情最多做幾個月,看到沒有什麼回報也就沒有信心了,也不想再等待了。而司馬懿在這方面令人欽佩,一等就是幾十年。

他的忍耐性為何這麼強?因為司馬懿明白自己是什麼貨色,知道在錯誤的時間發動政變沒有活路,因此他願意等待很長時間,這是智者與普通人之間的不同。有時,不光是在頭腦上,在耐心和自知之明上也是有差距的。

相關焦點

  • 司馬懿在曹丕和曹睿時期,不敢發動政變,那是因為他害怕
    近年來,這部電視劇已經洗去了一些歷史上的汙點,包括司馬懿,憑藉吳秀波的演技,他被成功洗去了。作為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也是一個天才。就連曹操也怕他,但他怕比自己年輕近30歲的曹睿。為什麼司馬懿害怕曹睿?為什麼司馬懿在曹丕、曹睿時期不敢反?小編認為曹睿的盛衰比司馬懿更深。曹睿是曹魏的第二任皇帝,即魏明帝曹睿。他在軍事、政治、人才管理和情報方面不亞於司馬懿。
  • 司馬懿歷經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為何等這麼久?
    而最後司馬家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司馬懿。但司馬懿在成為曹魏的臣子後,歷經了曹家三代人掌權,一直到70歲才發動政變,成為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為何他到古稀之年才選擇造反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在一些野史中曾提到過,司馬懿在年輕時就曾暴露過自己的野心。而在曹操活著的時候,也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
  • 司馬懿熬死曹家三代君主,等到70歲才敢造反,他到底在猶豫什麼?
    01司馬懿本來是東漢的臣子,後又投到了曹魏的門下,一向謹小慎微的司馬懿雖有稱帝的野心,卻不敢直接篡權,只好一直伺機等待,硬是生生地熬死了曹家三代掌權人後,才發動高平陵之變,成為了曹魏實際的掌權人,最終奪取了曹魏大權。
  • 司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70歲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曹家、劉家、孫家互相徵伐,都想一統天下,卻沒想到最終的結果卻是:天下歸晉,最終屬於了司馬家,曹家只不過是在給別人做嫁衣。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司馬懿。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司馬懿篡奪魏國大權的時候,已經是七十歲高齡,他為何不提前動手?他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 司馬懿耗死諸葛亮,拖死曹魏三代明主,除了能忍,還有一個絕招兒
    司馬懿死於公元251年9月,他的孫子司馬炎稱帝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懿一生,可以說極富傳奇色彩!公元201年,曹操聽聞司馬懿才學非凡,便派人四處打聽其下落,想任用他在府中任職。不果,司馬懿並看見漢室衰微,他並不想在曹操的手下做事,但曹操豈能如此輕易就讓他如願!司馬懿就對曹操講到自己得了一種叫「風痺病」的怪病,根本無法起身!
  • 司馬懿與曹家幾代人分庭抗禮,卻為何一生都是魏臣,不敢稱帝?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國鼎立,魏蜀吳三分天下,各自為政。六十年的三國爭霸沒有一個國家取得最後的勝利,反而是魏臣司馬家族,在最後一統天下,廢魏稱帝,建立了晉朝。而司馬家族踏上歷史舞臺,都要歸功於宣皇帝司馬懿。司馬懿自幼知書達理,博學多知。
  • 司馬懿,為什麼這麼能忍?熬死曹家三代人,才是真正三國贏家!
    喜歡司馬的人這多就是因為他懂得隱忍,審時度勢,而這一些也恰恰適合當今社會的情形。司馬氏在東漢也算是望族,在早年被曹操徵召的時候就算壓斷了腿也不去,就是因為他不打沒有把握的戰,曹操在接下來逐漸消滅了袁氏殘存勢力,這時候司馬懿才敢去投奔曹操,畢竟和命相比,腿算什麼,斷了還能好。之後司馬懿在曹氏陣營也是起起伏伏,繼續隱忍。
  • 司馬懿在害怕什麼?為何要到70歲才敢造反?
    司馬懿原本是東漢的臣子,後來成為曹魏的臣子,再後來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後,便篡奪了曹魏的政權,成為曹魏實際的掌權人,為司馬氏改朝換代而奠定了基礎。司馬懿到了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之變,幹掉了曹魏的親信,奪取大權。 俗話說得好,「人活七十古來稀」,為何司馬懿到了這個歲數才造反?究竟是有所畏懼,還是實力不夠呢?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在很多野史小說中都有描述。說他在年輕時就曾經暴露過自己的野心,最有名的就是「鷹視狼顧」,早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就看出司馬懿是巨大的威脅。
  • 司馬懿歷經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為何等這麼久?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東漢末年,由於土地兼併問題愈發尖銳,加之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地方私人武裝力量過強,導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不斷。最終以三家歸晉才結束了那個動亂的時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這期間湧現了無數英雄好漢,都令我們印象深刻。而最後司馬家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司馬懿。
  • 司馬懿熬死曹家三代人,等70歲才舉兵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單看電視軍師聯盟,或許許多人會認為司馬懿一直未造反,是他不想。而他的造反也是被逼的後果,但電視劇只是電視劇,與真實歷史上的司馬懿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也正是,為什麼司馬懿熬死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的原因。
  • 司馬懿熬死了曹家3代人,等到70高齡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而最後司馬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此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原本是東漢的臣子,後來成為曹魏的臣子,再後來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後,便篡奪了曹魏的政權,成為曹魏實際的掌權人,為司馬氏改朝換代而奠定了基礎。司馬懿到了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之變,幹掉了曹魏的親信,奪取大權。「人活七十古來稀」,為何司馬懿到了這個歲數才造反?
  • 司馬懿為何70多歲才奪曹家天下,他在怕什麼?曹芳可是第四代人了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戰亂不停的年代,為了爭奪天下,魏蜀吳三家角逐爭鬥,為我們演繹了一段精彩的歷史大戲,而最終曹操建立的魏國戰勝了另外兩家,就在曹魏成為贏家的時候,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奪了曹家的天下,成為了那段歷史中最終的贏家。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如果將曹爽換成曹操或曹丕,結局會怎麼樣?
    司馬懿之所以敢發動高平陵政變,是因為司馬懿吃定了曹爽不敢以身相搏,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對於和他共事多年的曹爽再了解不過,而相反,曹爽對司馬懿則認識非常的不足
  • 司馬懿死後不許後人掃墓,1700多年過去後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司馬懿在死前還留下這樣的遺囑,後世子孫不能為我掃墓,這是為什麼呢?司馬懿的遺囑關於司馬懿這個人,相信大家也是有所了解的,雖然他沒有成為皇帝,但是在三國時期,他也算得上是一位世紀的掌權人。古人對於祭祖是非常看重的,會把他看成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但是司馬懿為何要這麼做呢?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為什麼要這麼做?還要說起高平陵政變,當時在位的皇帝是魏明帝,在他去世之後,就把皇位傳給了皇太子曹芳,當時曹方也只有8歲而已,不能夠處理朝政,所以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就成為了託孤大臣。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時,曹氏宗族為何都袖手旁觀
    司馬懿是曹魏的四朝老臣,三代輔政大臣,按理說應該對曹魏忠心耿耿。但是在司馬懿行將就木的時候,他卻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在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執政,最終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晉朝。我們回頭看那段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曹氏宗族基本上都在袖手旁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 從司馬懿織的網分析曹操祖孫三代都不敢殺他的原因,真的動不得
    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創者曹操曾看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也曾親口說出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可見他是知道司馬懿是個不安分的人,而曹操關於司馬懿的評價,曹丕和曹叡這兩位魏國皇帝也肯定知道,可為何這祖孫三代都沒有想著去殺掉司馬懿?
  • 他號稱「智囊」,如曹爽對他言聽計從,司馬懿政變未必成功
    正始十年(249年),老謀深算的太傅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隨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之際,突然發動政變,關閉洛陽城門,並奉太后詔命桓範行中領軍事,接管中領軍曹羲的軍隊。桓範想應命,但他的兒子以皇帝在曹爽那邊,力勸桓範投奔曹爽,桓範最終改變主意,準備到高平陵。
  • 司馬懿的謀反野心是一開始就有,還是後來萌發,何時有造反之心?
    至少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主都認可司馬懿這個人,曹操去世後的葬禮是司馬懿主持操辦的,曹丕去世後的輔政四重臣司馬懿是其中之一,曹睿去世後的輔政兩巨頭司馬懿還是其中之一,能被君主指定為輔政大臣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忠心,至少表面看起來如此。
  • 司馬懿政變時沒有什麼權力,曹爽掌握大權,為何卻依然失敗?
    但是歷史上也有一次政變卻顯得十分不同,這次政變的發動者是一個已經沒有官職的閒人,整個策劃集團也都沒有什麼權力,他們的對手卻是掌握著朝廷大權尤其是軍權,甚至是皇帝的一個皇族集團。然而這位沒有實權的人卻輕易的贏得了勝利,幾乎沒有付出什麼代價。
  • 高平陵政變後,司馬家獨掌大權,為何過了三世,才篡奪曹家江山?
    此時司馬懿是隨波逐流,最初的他本不願進入曹營,奈何曹操勢大,只能屈服於曹操。但是進入曹營之後,司馬懿所做,卻皆是忠心之舉。這也說明司馬懿本不是甘於平庸的人,只是此前依舊有士子的「清流」思想,認定曹操是漢室奸臣。等到了曹丕這代,司馬懿和曹丕可謂相識於微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