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英語呢,是因為孩子沒有英語學習能力,所以要學。要正確對待沒有英語能力的狀態,只有去包容它,才能改變和提升它。剛啟蒙的時候,孩子什麼都不會。不會學習,就培養學習技能,在事上練,完成了事,也就學會了技能。在掌握技能的時候,要有情景,才會更熟練的處理事。剛接觸,感到困難,就跳過,甚至躲避,這是要不得的。因為學習就是要面對,正面去對待,就是學習的開始啊。感到了難,其實已經站在了進步的基礎上。啟蒙課堂上,面對英語單詞句子或發音,孩子是不知道怎麼去表現。所以,老師會教,通過事來模仿和互動。然後在事中,認知了物體,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名稱,也就是單詞的聽說讀寫技能。可見,要有好的表現,基礎思維是必不可少的。而思維呢,就是實踐。實踐呢,就是語境。可見,實踐的過程,在事上,就是情景;在溝通上,就是語境。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希望孩子在遇到問題就正確解決,家長就要在事情上,給孩子做好示範。所以,在輔導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培養家長自己的行為和表達。看起來,孩子在進步;其實,是家長進步了。那在英語學習中,遇到了問題,該怎麼處理呢。語言是什麼呢,是用來溝通的。溝通的是什麼,是事物。如果沒有事物,語言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能夠在事上練習,去認知物。藉助於物,來提升自己的做事能力,才是語言的根本。少兒英語,就是具體的一件件事情組成的。如果看到單詞,腦海中就是美妙的事情;聽到單詞,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拼寫單詞,就是在躬耕自己的莊稼。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活動。在課後,思維就是豐富的。複習呢,就是沉澱的過程。沉澱什麼呢?讓語境更全面和準確。雖然,看起來孩子在讀英語;其實呢,是在還原和完善語境。
在英語閱讀中,重要的是理解能力。怎麼理解呢,單詞呢,都是學過的,也是實踐過的,見到單詞,就有語境了。有語境,就知道怎麼去實踐了。單詞組成句子,句子形成段落。單詞的連貫,就形成了新的事。面對英語,其實,面對的是自己啊。如果自己沒參與過,沒有實踐,就沒有思維。面對單詞,就找不到自我了。如果有參與並實踐,就有了思維;面對單詞,就能找到自我。為什麼說在英語學習中,找到自我很重要呢?如果腦海中都是課本上的單詞,當面對考核的時候,以什麼為出發點呢?必然要在事上練,就可以把事的來龍去脈搞清楚。英語閱讀的故事,也是事;把故事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就理解了啊。所以知道英語文章,是在說什麼事,並準確的判斷,考核的就是這些啊。日常生活中,能夠在事上練,就是在培養判斷和行為表達能力。
少兒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思維中要有語境,才能表達出來。怎麼練語境呢?在小事上練,就不會畏懼困難。很多時候,在英語上遇到了困難,就是不能從小處入手。想一下子解決,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了。把問題呢,劃分成各個小的事情,大的問題就不存在了。比如英語聽力,從英語兒歌訓練語感,從簡單對話鍛鍊互動。培養孩子聽事情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語言的發音上。老師教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想像。如果有景象在腦海中,去對應聽到的發音。這樣的發音,就直接對應了情景。當遇到了事,有了情景,就直接知道了發音,在課後去練習它。這就是說,為什麼有的孩子,很喜歡表達;家長聽著鬧心,是因為家長不理解孩子的語境,不懂孩子的快樂啊。啟蒙英語學習,其實呢,練習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合理的行為和表達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