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4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載文說,新七大以全球投票選出,可披上「民主」的外衣,一如活動廣告中的口號:「你不止是在閱讀歷史,也是在創造歷史。」但令人嘆息的是,經常是文化讓位給商業。原文如下:
世界新七大奇蹟,歷經八年的篩選,而在7月7日公布了結果。
中國萬裡長城得票最高,成為七大奇蹟之冠。其他有:巴西裡約熱內盧基督像、秘魯馬丘比丘遺圵、墨西哥奇琴伊察馬雅城、約旦佩特拉城、羅馬環形競技場、印度阿格拉泰姬陵。
唯一的「老牌奇蹟」埃及金字塔事前因不願「萬一」與侯選名單中的近代建築如自由女神像和雪梨歌劇院齊名,而退出競逐。結果被主辦當局宣布自動成為第八大奇蹟。
最初我是在兩個月前從電纜電視的鳳凰臺,得知這個全球性的網際網路及手機簡訊投選活動的。當時,長城「軍情告急」,未入前十名,鳳凰臺含蓄的號召華人投票。
新七大以全球投票選出,可披上「民主」的外衣,一如活動廣告中的口號:「你不止是在閱讀歷史,也是在創造歷史。」但我卻對這種方式不以為然。
首先,投票者儘管不是人人到過那奇蹟的地方,但至少應該了解這個景點。
晉身新七大的羅馬環形競技場和墨西哥馬雅城,其實各有近期的好萊塢電影——《戰鬥勇將》(The Gladiator)和《亞波卡利逃》(Apocalypto)給它們打氣。
好萊塢電影在當代社會,尤其是年輕網民之中的影響力,是無以倫比的。
「奇蹟」如何定義,投票者想法各異。個人認為,此處的「奇蹟」指的是在建築格局上達到雄奇、高難度,配得上「鬼斧神工」的形容,或它的形體極為龐碩。
據說,有一個候選景點的管理當局就在景點旁設立投票站,讓剛剛受到「震撼」的參觀者當場上網投票。
民族情感也會影響選情。印度人、巴西人積極為泰姬陵、基督像拉票,電視新聞已有報導。中國網民人數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只要有半數上網投票,有此人海戰術,萬裡長城焉有不上榜之理?
我個人是支持長城上榜的,但那不是因為民族情感,而是因為它絕對符合我對「奇蹟」的定義,也有個假定是說,太空中唯一看得到的人工建築是長城。
長城未入十大,那就真是奇蹟了。
不過,若論「民主」投票,那麼民主也只有在選民素質好的先決條件下才能彰顯,羊群效應或情感優先的「民主」並不足取。我自己拒絕投票,就是因為我看穿了這個新七大投選活動的各種足以影響票選結果的公正性的因素。
如果我沒有時間詳細研究進入最後決選的所有21景點(有些景點,我聽都沒聽過),我寧願不投票。
怪不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特地發文告,說自己跟這個投選活動無關。教科文組織搞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沒有名額限制,因而表面上不如新七大的物以稀為貴。
但聯合國這個名錄卻是經過嚴謹的審查而誕生的,而且也給了原本默默無聞的景點一個機會——如剛剛申遺成功的廣東開平碉樓,據說連許多中國人之前也未曾聽說過。
另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列為奇蹟或世界遺產,必須保養得當,而且也不能過度商業化。最近,教科文組織便曾對北京故宮和麗江古城提出了警告。
距離新加坡不遠的古城馬六甲,融合了馬來人、土生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的文化和相關遺蹟,足以同兩年前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舊城區分庭抗禮,卻申遺失敗。
據說,這也跟當局沒有全盤的文化及古蹟保存的指導原則和規劃有關。令人嘆息的是,經常是文化讓位給商業。(黃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