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到震驚叔的一篇文章,講了一部紀錄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我專門的去看了紀錄片,是由柯藍出品,張天艾執導,紀錄片以雲南昭通一個山村七歲男孩小武為主角,他家住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山頂,他上學的小學位於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片中紀錄他和姐姐小超兩個人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步行兩個多小時,翻過兩座山,穿行於冰霜和霧海到半山的小學校上學。紀錄片傳達了人類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依舊向上的正能量,紀錄片通過寥寥幾句對白和無聲的跋涉卻展現著極強的堅韌和頑強。
在這個極端寒冷的地方,灰濛濛的視野,稀薄缺氧的空氣,到處都是冰霜冷霧,還有耳邊不停呼嘯而過的凜冽寒風……
在這個環境極端惡劣的地方,沒有任何交通工具的4000米的雪山,姐弟倆每天都是頂著風雪寒冷,霧海冰山,跋山涉水的去往學校........
早上六點,天還是蒙蒙亮,姐弟倆就背著破舊的書包出門去學校,而學校的名字我覺得很適合這個地方,犀牛小學,犀牛有一種寓意,也就是「犀牛精神」,代表著一種韌性,一往無前,一心一意幹好一件事情,看準目標向前衝,堅持不懈,直到成功。
姐姐小超走在前面經常回頭看弟弟,小武走的落後,也會讓他走的快一點!
姐姐看見弟弟沒有把帽子戴上,回頭把帽子給弟弟戴著,生怕他冷到,圍巾也是讓弟弟帶著,自己的衣服袖子明顯短了一大截,手放進口袋裡都還是有一部分露在外面,我看到這裡心裡也是一暖,再苦在累,只要有關心你的人,心裡都是溫暖的!
姐姐的手也是凍的通紅髮腫,弟弟小武的手也生了凍瘡結了血痂,也沒有什麼東西能處理,能拿出處理傷口的東西也只能是從書包裡翻出的草稿紙。因為路途遙遠,姐弟為了不遲到,只能簡單的擦拭一下,就出發了........
到處都是大霧寒風,除了肉眼可見的羊腸小道,山路崎嶇,枯草冰晶,一路上多的是看不見的沼澤和暗阱。看著一片像混沌的世界,遙遙無際的上學之路,感受著寒風刺骨,又想想這一路的酸楚,讓原本就飽受凍瘡疼痛的弟弟忍不住哭了起來。
姐姐看著哭了的弟弟,只能安慰,哭有什麼用了?
雖然條件艱苦惡劣,但是有姐姐給你遮風擋雨!
路中口渴了,姐弟倆就吃一口路邊的冰渣子。
弟弟還給姐姐說吃冰的感受!
還問了玩伴什麼時候到學校!
這一路上姐弟倆互相照顧互相陪伴,還不忘為彼此加油打氣。「哭有什麼用,前面就到了,快跑啊」
不知道重複利用了多少次的舊課本,一雙結了腫的通紅還要拿起筆的手,但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日子總是會好起來的!
放學回家.....
沒上學的時候就是幫著家裡做農活,餵豬餵雞放牛放羊都會做!
晚上會和爸爸一起烤火說著上學期間有趣的事情!偶爾也會和小夥伴小軍和小鳳憧憬著看不見的遠方!
小軍說自己後面會去進城去打工!
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只有短短的30分鐘,沒有解說詞,語言上大量留白;沒有航拍,和無縫的背景音樂,有的就是呼嘯的寒風,白茫茫的世界,看上去簡單卻富有張力,是非常藝術化的直接電影敘事。
2014年,在製作完成《南亞的故事》之後,張天艾把關注點放在了中國的鄉村。在做鄉村調研的時候,她看到了一張類似於現在「冰花男孩」的照片,剛好當時一家電視臺在策劃「上學路上」系列紀錄片,邀請到張天艾,她就報了這個選題。當時正值隆冬,攝製組就進山了。後來因為諸多原因,片子擱淺了 。2016年,柯藍邀張天艾做關於農村隨遷兒童的選題。她和柯藍提起這部片子,沒等張天艾說完,就說,這片子我要了。張天艾說,現在能讓大家看到影片,都是她的修為。
就是在人民的名義中演陸亦可的柯藍。
這部紀錄片一面世,就引起了觀眾很大的反響,在多家平臺和媒體相繼播出和轉發。有網友說:好感動,好久沒看到這麼真實的紀錄片了。張天艾解釋道:是由於姐弟骨子裡的淳樸和本真,他們並不在乎攝像機的存在。
紀錄片播出後得到具體反響,很多網友都自發的向犀牛小學捐獻財物,後面張天艾得到犀牛小學老師的消息,給學生建造宿舍。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可這只是一部分學生,而一些家裡特別貧寒的,只能輟學打工,比如小軍,自己前面就說了要去打工。去年進城去學廚師,也不錯!能留下來上學的,也希望他們會因此更加努力的學習!珍惜學習機會!
片子真的寫實,看完心裡不免難過。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艱苦中長大的孩子,他們跨過冰山霧海,冰渣枯草,忍過寒冷孤獨,任由凜風呼嘯,卻為了心中的「犀牛」持之以恆。
日子苦澀,他們依舊能站在山的最頂端,看著雲彩藍天,滿懷期待的去幻想遠方。
只要有希望,只要你敢,只要你能忍住暫時的痛苦,總會有光芒指引你。
《寒冷的高山有犀牛》又何嘗不是寫給所有追夢者的一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