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裡琉血戰是發生在1944年9月至11月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兩國在今天的帛琉貝裡琉島上的一場攻防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國家博物館稱這場戰役為「海軍陸戰隊在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因為它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傷亡率最高的一場戰役。這場持續了兩個月的攻防戰令美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圖中是貝裡琉血戰中正在登陸作戰的美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
日本人在經過在索羅門群島、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和馬裡亞納群島戰役的損失後,改變了原先的海灘外線防守戰術,轉而以力求破壞美軍的登陸佔領作戰為目標,以圖減少無謂的傷亡和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為此、奉命統籌守島作戰的日本第十四師團第2聯隊聯隊長中川州男,依託地形建造了系統堅固的防禦工事。事實證明這作戰計劃十分成功,日軍在經受美國海軍數艘艦艇長達3天的覆蓋式炮擊之後,損失甚微。圖中是正發動炮擊的美軍艦艇。
炮擊之後的美軍以為日軍傷亡慘重,準備趁勢發動登陸作戰。可等到美軍登陸艇靠近海灘時,沒受多少損失的日軍打開掩護自己陣地的鋼門,以密集的火力對登陸作戰美軍海軍陸戰隊的的士兵發起了猛烈的襲擊。一時間,美軍傷亡慘重,負責指揮第一陸戰團登陸作戰的劉易斯·普勒上校都差點死於日軍的突然打擊。圖中是正在戰壕中休息的美軍士兵。
面對日軍密集的火力網,美軍除了正面強攻已經別無選擇。第一陸戰團指揮官普勒上校命令3營K連連長喬治·亨特上尉指揮K連攻佔日軍火力密集的洞穴要塞。在攻擊海灘作戰時,亨特的K連已經喪失了大部分機槍,缺乏重火力,並且缺乏後續補給。可即使在這種情況之下,K連已經在煙霧彈的掩護下奪去了這處重要的日軍要塞。日軍指揮官中川州男為了奪回這個火力點,多次派兵發動攻擊,可這處要塞最終還是握在K連的手中。圖中是受傷的美軍士兵。
為了保住這處要塞,K連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當後續增援的美軍到達時,全連只剩18個人,戰鬥中共有157人傷亡。然而這還只是整個慘烈戰鬥的序幕,第一陸戰團將要面對防守更為嚴密、工事更加堅固的五姐妹山。日軍躲在隱秘的工事中,只在能對進攻的美軍造成最大傷亡時才會開火。美軍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不得不以第81師替換掉了第一師。圖為美軍飛機向向日軍在五姐妹山制高點的陣地投下凝固汽油彈時的留影。
1944年夏天,帛琉群島上大約3萬名日軍,其中約有1.1萬人在貝裡琉島,其中包括日本第14師團和一部分韓國和衝繩的勞工,而島上實際戰鬥兵員約6千人。據戰後統計,美軍在付出了1.5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後才佔領了該島,並幾乎全殲了島上的日本守軍。這也令美軍真實的感受到了日本精銳聯隊的戰鬥力,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期美軍的作戰計劃(比如跳過臺灣直接進攻衝繩)。圖為戰役中負傷的美國陸戰隊士兵正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