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會過去已有四年,但只要一提「鳥巢」,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當年開幕式的盛況。然而,過去的輝煌固然值得我們驕傲,可時間並不會停留在讓我們最得意的那一刻。2008年之後,鳥巢將向何處走?除了作為高等級的體育場之外,鳥巢的未來還將有怎樣的可能性?伴隨著大型視聽盛宴《鳥巢·吸引》首輪演出季的完美收官,新的答案出來了:鳥巢不僅是旅遊景點、體育場館、娛樂休閒場所、頂級品牌展館,更可以成為一個華麗的舞臺、一個魔幻的秀場,這座建築不僅僅代表著過去,記載著當下,更是未來北京的一個標誌。
10萬觀眾見證奇觀
上周末,由陸川導演的大型演出《鳥巢·吸引》在鳥巢演完了首輪最後一場。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開始醞釀,2011年10月建組籌備,2012年1月8日開始運作,經過5個月創意期,3個月晝夜不停的搭建、排練……9月21日首秀呈現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9月21日至10月7日的15場演出場場爆滿,共接待近10萬名觀眾。譚晶、吳克群、譚維維、阿蘭、吉傑、鹿凌桀等明星與320名幕後工作人員、640名演職人員一起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舞臺體驗。
《鳥巢·吸引》究竟是什麼?就算你親臨現場感受過,恐怕也不能夠馬上給予回答。有人覺得這是一出歌舞劇,有人看著舞臺後那超過3600平方米的LED屏幕覺得像是在鳥巢裡看了一場電影,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演員們吊著威亞在空中飛來飛去的雜技式演出——但不管觸動你的地方在哪裡,在鳥巢,每場8000名現場觀眾見證了這樣一個足可以用「奇觀」二字來形容的演出。明星的輪番表演、絢爛的燈光、機關重重的舞臺、巨大且逼真的視頻影像、極富創意的水幕投影、時而驚險時而柔美的威亞特技,總表演面積可達到5萬平方米的立體式舞臺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細節。有人戲言,只帶一雙眼睛去看《鳥巢·吸引》肯定不夠,總要多有幾雙眼睛一起看才能飽覽演出的全貌。
在首輪演出結束之後,投資方國資公司董事長李愛慶在謝幕時向觀眾表示,國資公司將會極力推動將這場演出打造成為一個在鳥巢的常態演出,一個能夠和拉斯韋加斯的《KA Show》、澳門的《水舞間》相媲美的、世界聞名的駐場秀,在明年、後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內繼續上演。而作為總導演的陸川也當即向觀眾表態:「今年的演出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和我們的主創團隊繼續修改,明年再演200場,到時候保證讓大家看到更精彩、更炫目的演出。」
鳥巢探索奧運後模式
鳥巢作為為奧運會而興建的國家大型體育場館,2008年以後的場館賽後運營問題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從張藝謀籌劃史詩演出《圖蘭朵》,到舉辦世界旅遊風情展,再到變身滑雪場……鳥巢的每一次變身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鳥巢·吸引》這場國家體育場大型駐場演出和新銳電影導演陸川雙雙的跨界處子秀,無論是創意,還是高科技手段的融合使用,以及藉助鳥巢巨大平臺進行的強力品牌傳播等方面,都開啟了中國大型演出的一個新時代。而從奧運場館賽後利用的角度看,《鳥巢·吸引》無疑更具價值。它通過商業化的操作模式實現盈利,既不花納稅人的錢,又充分利用了閒置的國有資產,讓鳥巢在歷經四年的探索之後,構建出「高水平的國際體育賽事+歡樂冰雪季+《鳥巢·吸引》大型駐場演出+公益活動」的賽後運營模式,並為全世界的奧運場館賽後運行模式提供了啟發。
秉著摸索奧運場館賽後市場化運營路線、有效提高鳥巢利用率的宗旨,《鳥巢·吸引》的主創團隊從一開始便注重持續性、環保的概念。從水幕的水循環利用到LED屏幕的使用,再到電子門票,自始至終都非常注重環保的理念。作為總導演的陸川更是堅持著要將這個項目做到綠色環保,將環保的概念落實到了每個細節,比如絕不影響到周邊生活的居民,嘗試推廣無紙質門票,全場低能耗、高環保的LED屏幕等細節也充分體現了此次演出的環保意識,也為其他的大型演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鳥巢·吸引》除了希望能為奧運場館的賽後市場化運營打開一條新道路之外,更以公益事業為目標,力圖將鳥巢的社會價值發揮到最大。在今年的首演季中,主辦單位向北京見義勇為基金會、醫護工作者、奧運場館建設者、藝術院校贈出上千張門票,邀請在過去幾年裡受過表彰的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前來鳥巢觀摩這場演出界的盛會。《鳥巢·吸引》一場僅有8000個座席,而將1/5的門票用於公益事業,足見主辦方的十足誠意,而主辦方領導也表示,「這只是一個開始,《鳥巢·吸引》一定會在日後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將公益的目標貫徹到底。」
(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