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勢神宮(外宮,內宮)——日本的心靈故鄉
自古以來別說一般民眾,就連日本天皇也必定親自前來。除了「恆例祭」外,每隔20年的「式年遷宮」更是吸引大批信眾前來,最近一回的式年遷宮是2013年,例行將舊殿的神儀移到新殿,挑選白色石頭參與祭拜,1300多年留下的儀式祭典,讓參與成了最好的心靈祝福。現所指的「伊勢神宮」分成「內宮」與「外宮」,內宮祀奉天照大御神(女神),是日本天皇的先祖,明治時期更被明訂為全國神道教最高神祇,地位十分崇高;外宮則祀奉豐受大御神,她是以管理及護佑衣食住等產業。
「內宮」與「外宮」各依其祀奉大神設有正宮外,各自擁有別宮、攝社、末社所、管社等等,全部加起來共有125座,腹地廣大,且內外宮距離相隔6公裡之距,最好以巴士接駁,正式的參拜順序是從外宮,再參拜內宮,最後可來到內宮外的商店街,感受當年庶民百姓在千裡迢迢參拜後,享用當地美味的情景。因此前來時,建議先搭到「伊勢市」,因車站外巡迴巴士便可直接來到外宮,就算不搭車,往前步行5分鐘也可來到。參拜後,可再同樣巴士前往內宮,若沒有行李寄放車站問題,則可以回程直接坐到「宇治山田」站下車,因從伊勢市搭乘巴士來到內宮,約莫要30分鐘,途中則會經過宇治山田站。
伊勢神宮不論外宮或內宮,幾乎都是隱身在一片原始林裡,資料寫到佔地5,500公頃中,僅1/60是用以參拜之地,當中外宮內宮各擁有90公頃的是嚴禁採伐,其餘森林面積則作為每20年式年遷宮時的建材,而且每回遷宮砍伐多少檜木,便在境內種上多少棵,一種生生不息的意味,延續著千年。正也因這關係,前後來訪伊勢神宮三回,雖巧合都在冰涼的冬日,但那清泉、樹木完全無視這季節的枯寂,依舊綠意盎然,不少還都是高聳入天的神宮杉巨木,別說百年,800年樹齡的神木也不在少數,難怪信眾們總喜歡參拜後,沿途也環擁幹枝,據說可吸取這靈氣,也帶來好運與強大能量。
伊勢神宮自古便與日本皇室關係密切,平安時代自古的「齋王制度」,便自未婚的皇室女性中挑選一名代替天皇的「齋王」到伊勢神宮,擔任女巫祭祀的工作。即便今日,皇室成員前來參拜,同樣得步行前來。穿過人神界隈的鳥居,外宮、內宮入口處各有一座火除橋、宇治橋,穿過鳥居前,脫帽行禮後,這時才發現雖略耳聞過左右邊(有一說是不能走鳥居正中間,為神的專用通道),但這裡橋中間已隆起小小分界線,出入神宮得靠右走,因為左邊是神祇專用道。
第一次來到正宮時,印象深刻,不像到訪過的神祇像的神社,只見名為「御幌」的白色絲綢,對其參拜,而這建築樣式查了一下,名為「外玉垣南御門」,其實開始是有些不明究理,只跟著參拜表以崇敬。至於多年後再訪的現在,我覺得在藉由參拜的過程中,散步於森林般的境內,享用林蔭下的斑駁光影的曼妙,所謂殊勝,便是把心靜了,讓許多憂思學會放下,而在這裡的確能帶給我這樣的省思,其實已足夠。二是「土宮」,這是神社祭祀外宮的守護神,據說其歷史比豐受大神宮更久。但因伊勢神宮每20年的式年遷宮,加上內部神職人員眾多,維護及管理完於有別於其他的,因此從建築看不出年代,倒是簡潔地讓人想起日文中那寂佗之味。
因境內多數都地都不開放,倒是回程時,沿著水流聲來到休憩區「勾玉池」,這形如勾月的水池,四周以六月菖蒲聞名,冬日二月理應極為枯淡的風景,但森林的清香,晴朗的美好,倒讓人同樣流連在這寧靜的靈氣中。「宇治橋」橫跨五十鈴川,前後兩道鳥居做為神域界隈。從入口處離正宮有段距離,除了微微的風聲,只聞雪靴與境內細小白石的漫步磨擦聲,任由飛起煙塵落在鞋面上形成的深淺印記,不禁起著古人千裡迢迢、長途跋涉而來,為的可能是一生僅一回的神人映心,而我則極其有幸,即便居住臺灣,也算輕鬆便捷便來到此地參拜。
一邊是川淺水清的五十鈴川,自神宮外流進入內,站在川畔,凜冽又清澈,淙淙流水聲如早春悅耳的奏鳴曲,自古以來,參拜眾生便習慣在川畔以手汲水,洗心、清心,一邊的「瀧祭神」供奉五十鈴川的守護神,輕聲悅耳迴蕩於心。再往前,算算至此已進入第四道鳥居,才見到內宮的神樂殿,內宮的御守、朱印服務也集中在此(出口處附近也有),建議進到正宮前,也可朝右側跨橋來到「風日祈宮」。
這裡是供奉風神的別宮看資料寫的是源於鎌倉時代,因元軍入侵日本時,風神颳起一陣「神風」,讓日本免於受害,而成為日本的守護神(與外宮風宮祭祀同一位)。這裡是供奉風神的別宮,看資料寫的是源於鎌倉時代,吹送神風的日本守護神,其實日本神道教複雜,很多神話、歷史淵源不明白,參拜難免都是一頭霧水,索性自己想的是觀多於拜這事,以一個觀光客視野,像是被神聖所吸引,人少少的更顯神域的獨立於世,在五十鈴川畔,被清泉所洗滌,在這裡,則以巨木的芳香,填滿豐沛的靈氣。愈靠近正宮處,巨大神木愈是密集。神木包圍的正宮殿宇,離地很高,一般通稱為「神明式」,是最古老的建築方式,只能用於神宮的正殿。樣式極簡,為了防止神靈受到驚擾,禁止攝影,因此階梯下聚集了多數拍照眾生,跟著石階一級一級往上登,待拾級而上,心也就一點一點地緩落下來。
12世紀以後才一般開放人民入內參拜的伊勢神宮,與其他神社最大的不同便是所有的參拜者只能隔著白色的簾幕參拜,跟名古屋著名的熱田神社類似。日本神道教常給我種神秘的距離,包括傳說日本三神器中,草薙劍存放在名古屋的熱田神宮,八咫鏡則在伊勢神宮內,但是否真有其物,完全是個謎,更無人證實過。當然更別說有機會見著,當然,這似乎無關前來參拜者的思考。或許這正是神道教中,神明必須與人間保持距離,因此隔著白色簾幕,遠觀閉關的殿門是種尊崇的態度,而大家也秩序性地排隊等待參拜,卻按捺不住好奇,風一吹,掀起一角的簾幕時,屏住氣息外,不時探頭觀看坐落在寬廣的院落裡,中間那小小的木造屋宇房舍。這是內宮別宮中,地位最高的,用以祭祀天照大神的荒御魂,所以即便上上下下階梯不少,但參拜者眾多,一路前來,更是感受到那如森林裡,寂靜而澄清的靈氣,不少人雙手一展,擁抱著巨木,仿佛想從這千年永恆的時光裡,尋找某種安定的能量與慰藉。伊勢神宮由神路山、島路山與高倉山所環繞,淺川在前,在境內,像走進山川原林,—身寬鬆的神職服與束起的長髮,飄搖行經,下意識的神聖感,連拂在臉頰的清風也格外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