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標本鳥
轉載授權(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機號:17717324202)
許多人對便利店的認識是起源於歌詞——「凌晨3點15分7-11的燈/把這世界孤單的人/一個個照得失了魂。」
與現實短兵相接後,發現原來真的如歌詞所說——沒有暖氣的加班夜,外賣應用裡的店鋪都已經打烊。走出公司,空無一人的街道盡頭還在不時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響,那就是便利店對深夜未歸人的問候。
有句話說,冬夜裡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比男朋友還要溫暖。
中、日、美,各具特色
現如今,說到便利店這三個字,無論身處哪個國家,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日本發達的零售業。
但事實上,世界第一家便利店卻誕生於美國。
一、「石油派」美國
1927年,美國還未普及家用冰箱,一家名為SouthlandIce的製冰公司以此為契機,在店裡擺放上一些冰塊,也同時上架了一些食品等日常用品。
由於店鋪早上7點開門,晚上11點打烊,1946年,Southland Ice將店名改為「7-Eleven」,成為如今開遍全世界16個國家和地區的連鎖便利店的前身。
發展至今,美國便利店中,「食品飲料店」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加油站的衍生品。便利店前10強中,7家都是由石油公司運營,主要售賣的也是和加油業務緊密相關的菸草、零食、啤酒這幾個大類。
二、「全能王」日本
而舶去日本的便利店,則發展到了一種文化高度。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定義,便利店指的是以販售加工過的食品飲料為主,面積在 30-250 平方米之間,營業時間達到每天14小時以上的零售商店。
特許加盟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日本便利店總數約為55800間,相較20年前增加了1.5倍;年銷售額111608億日元,佔到零售行業銷售總額的八成左右。
但這樣冰冷的文字與數據很難對「便利店」做出完整的詮釋。
它在「便利」二字的框架之下不斷自我進化,成為了超市、藥妝店、文具店、書報亭、咖啡館、酒店、銀行、快餐店、物產店、快遞網點、快印店、公共廁所的綜合體。
提供高達1285種服務的便利店,也從「第二個冰箱」演變成為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齒輪。
在日本,如果樓下有便利店,那麼每月的房租將會上浮人民幣500-1000元左右,可以稱為「硬裝修」的一種。
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商店那麼簡單了,它能給人們帶來的除了便利的服務,更多的是一種「家」的感覺。
三、「國企系」中國
1992年,首家「7-Eleven」引入深圳。那一年,深圳的人均GDP為6879美元。
根據國際發展經驗,人均GDP在2000美元時,是便利店的導入期;當人均GDP達5000美元時,進入便利店快速成長期;當人均GDP達1萬美元時,則進入行業激烈競爭期。
可以說,便利店從進入中國的第一步,便踩在了成長的快車道上。
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便利店的發展也不負期望。作為中國近三年來銷售額增速最快的零售業態之一,其年均銷售增幅達到約20%,年均門店增幅接近10%。
不過,國內的便利店格局可是有點出乎意料——「便利店文化」中說得上名字御三家便利店(7-11、全家、羅森)在國內門店數量總和,還不及第一名易捷的1/4。
截止到2018年底的數據表明,中石化旗下的易捷、中石油旗下的崑崙好客、國有性質的美宜佳佔據前三,是實至名歸的隱形「便利店之王」。
「國有打頭」成為我國便利店的發展特色。
同樣,國內便利店也承擔了不亞於「國企」的責任,相比於「商業資本「,更靠近的身份是作為一項民生基礎工程,承擔著便利城鄉居民消費的作用。
也因此,在頭部玩家的絕對優勢無法被撼動的情況下,國內便利店行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小而美」的民營企業內部。
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略微超過1萬美元,行業激烈競爭期到了嗎?
考驗之下,兩極分化
一場疫情,給直面一線的便利店行業帶來了業態顛覆。
首先堅持不住的是以「24小時營業」為特色的日本。
去年12月,大阪的一家7-11自行縮短營業時間,被總部罰款,並遭解約;短短4個月後,由於顧客變少、長時間營業被感染的風險變大,7-11主動表示允許部分加盟商縮短營業時間。
一、縮時關店
蔓延到國內,5月11日上午,北京全時官方微信公眾號「北京OurHours全時便利店」發布了《「全時便利店」進行營業調整告知函》,表示「由於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2020年5月20日24點0分結束經營。」
2017年,全時曾高調宣布啟動投資百億元,在五年內覆蓋「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
如今來看,這近乎笑談的宣言也反映了當時資本的匆忙與瘋狂。批評的聲音說,網際網路資本在幾年間超速進入便利店這個「重資產」行業,高成本、低利潤,極速擴張之下,這樣的結局幾乎是必然。
二、宣布盈利
同樣是在5月,卻傳來了來自便利蜂的好消息:北京地區超500家門店在2019年已實現盈利。
「北京」、「便利店「、」盈利「,這幾個詞,是之前怎麼也無法被聯繫到一起的。
北京一向被稱為「便利店荒漠」,而數據表明,目前能夠實現盈利的便利店品牌不足10家。便利蜂聲明一出,市場的目光立刻集中於此。
開店三年多、擁有至少有5家獨角獸企業的CTO、全AI決策……眾多標籤之下,便利蜂走的其實是最基礎的「降本「路線:通過數位化管理,減少門店店員數量,降低人力成本;通過直接投資鮮食工廠,降低供應鏈成本;通過優化選址,降低房租成本。
但便利蜂的「部分門店盈利「只是一個開始,這當然算一個好的訊號,但全數位化的嘗試能否取得進一步的成功,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嘗試過後,未來未知
13萬家,但還不夠。
商務部部長鐘山在5月18日的發布會上說,全國現在只有13萬家連鎖便利店,數量還是大大不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以「全時」為代表的燒錢派和以「便利蜂「為代表的技術派只是國內便利店的千百張面孔之二。大風向之下,新的嘗試在不斷發生。
內容更垂直:2020年初,商務部印發《關於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建設文化主題便利店,發展集文化服務和便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書店+便利店」模式。
人群更垂直:6月,MUJI旗下便利店品牌MUJIcom在北京京東總部園區內正式開業,瞄準園區內的上班族,提供契合一日內工作生活的全場景消費需求。
場景更垂直:6月30日,中石化發布消息稱旗下的中石化易捷推出汽車銷售業務,正式啟動跨界賣車。這可以說是對便利店消費場景的最充分利用。
未來的便利店會是什麼模樣?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