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之上的洞穴有很多,總稱是七十二洞,是在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之後形成的奇觀,讓石頭不斷生成全新面貌的是大自然天翻地覆的變化,甚至可以成為今天的寶石,就比如這一塊千年老黿,與著唐僧師徒都有些過節;原海寧寺住持悟五和尚是七十二洞的設計建造者,悟五和尚學習了亭臺建造的一些法式,巧加整理了花果山的自然洞穴,讓它們變得崎嶇幽深,左盤右折,神秘莫測。
除了海天洞之外還有著著名的二仙洞,朝陽洞,萬佛洞,蓮花洞等等,每一口洞穴都有著一段自己的佳話傳說;海天洞是在花果山之中最大的一處洞穴,與旁邊的四口小洞相連接,人在洞中行走,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就像是進入到了天然迷宮一般,在海天洞的上面就是照海亭,同時也是景區內的主要景點,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個時代的摩崖石刻,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媧遺石這塊奇石了,這是一塊夾在大石縫中的奇石,下不著地,上不靠天,在傳說之中這是一塊女媧補天所剩下的石頭,而吳承恩也是依據此石得到的靈感,於是便有著美猴王的動人傳說,眾多有人看了之後紛紛嘖嘖不已。
在洞中有著很多的題字,比如洞天福地,別有天地,雲臺勝境等等,描繪著七十二洞的玄妙和神奇;離開了七十二洞之後接著向前就是大聖佛了,大聖佛是在自然石的基礎之上雕刻而成的大聖頭像,而孫悟空被封為是鬥戰勝佛,同樣有著很多的信仰者祭祀;此時一處小建築吸引住了我,在這有著些許荒涼的地方獨自的守著屬於自己的一片淨土,不遠之處就是水簾洞了,遠遠地就可以聽到譁啦啦的聲音,瀑布自上而下傾瀉下來,不時的見到有行人在洞口經過。
禪即是禪宗,同樣是佛的本質,有著圓滿清淨的教義,那象徵著人生虛幻,短暫的禪宗文化在花果山這片土地表現的是淋漓盡致,其中屏竹禪院以及三元宮呈現的是最明顯的,前者是談天說地,修身養性之處,後者則是佛門聖地,清幽寂靜;佛教在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傳入我國,從唐代開始逐漸的盛行,很多的百姓在生活遇到苦難的時候,紛紛把精神寄托在佛教神靈的身上,於是眾多的寺廟紛紛建立;佛教究世界之本源,探人生之真諦,尋宇宙之奧秘,研萬物運行之規律,於是神奇的活化石銀杏也就成為了佛教敬仰的對象。
俯瞰整座三元宮,清雅廟宇旁的千年銀杏樹與世無爭,在近些年的三元宮已經被更名為海寧禪寺,神像也已經從三元聖像更改為釋迦牟尼,原本的三元聖像已經被移至到東配殿;隨著一聲阿彌陀佛,道出了佛祖的慈悲,道出了佛家的精髓,道出了出家人的清修;三元宮是在花果山半山之上的一組如同宮殿一般的建築群,始建在唐朝,於宋朝進行重建,在明朝進行擴建,終在清朝興盛,建築與建築之間錯落有致,滿是香火的空氣之中金黃色的樹葉閃爍;處處都是涼風吹拂在我的臉龐,處處都是煙雨飄搖在我的心間,獨自守著空閣怡然自樂,是誰在那銀杏樹葉之下誦讀著那一段沉醉在歷史中的經文。
就在這海寧禪寺之中,就在這三元宮殿之內,你為禪僧,我為佛蓮,青燈古佛,自此長夜相伴;一心向佛,漂泊的心終歸還是要回歸本質;一路西行,留下的只有這銀杏葉,一季又一季的飄落,是在冥想一段歷史,還是在訴說一段故事;不遠之處,晚鐘在風聲裡迴蕩,在山巒之中悠悠的飛翔,有何時能比此時更能讓人精心思索,又有何時能比此時更能讓人心神安寧;遙想當年,三藏法師僧衣輕拂,不曾回望,浮屠深藏,在他的身後也是一整個盛唐;斑駁的歷史中,斑駁了時光,斑駁了歲月,就讓我行走在這安靜的寺廟之中,靜靜的思考;雙手合十,閉目念經,不說這風花雪月,不談那滾滾紅塵,木魚敲打的聲音不只是在山間的古剎餘音環繞,更是在佛前經過,那是一種虔誠的信仰,天將欲雨,晚風微涼,寺外一片寧靜,之後寥寥霧氣環繞,在洗禮著荒野之中的茫茫浮塵,在此時,神色肅然蓮心生香,只留花果月上樹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