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寺廟既是人們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在北京逛一逛古蹟就一定要去看看古老的寺廟。在這個秋意漸濃的季節,小編為大家介紹北京城最古老的十大寺廟。
一、寶珠峰潭柘寺
潭柘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因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隨山名稱為「潭柘寺」。潭柘寺地理環境極好,寺後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風。
潭柘寺歷史悠久,民間曾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說,這意味著潭柘寺歷史比北京城還要早。據清朝神穆德《潭柘山岫雲寺志》記載,潭柘寺前身是晉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約有1700年歷史。清代是潭柘寺最為興盛之時,已經具備今天所見規模,今寺內建築,大部分是明清兩代遺物。這座千年古寺,前後多次更名,正名叫什麼似乎被人們淡忘了,而俗名「潭柘寺」則千古流傳,遠近聞名直到今天。
從規模來論,潭柘寺是北京郊區最大寺院。寺廟內外,古木參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蔭。寺院坐北朝南,全寺建築布局可分為三大部分,主要建築全都建在南北中主線上。中軸線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為三間四柱三樓,頂覆黃琉璃瓦,簷下裝飾有鬥拱。木結構全部彩繪,前額上書金字「翠嶂丹泉」,後額書「香林淨土」,二者皆為康熙御筆。牌樓的下面放置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牌樓前有古松二株,形狀奇特,離地三米多高,枝葉掩映,相互搭擾。
大雄寶殿是全寺建築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築。面闊五間,從簷廡殿頂。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形碧綠琉璃鴟吻,各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據說康熙皇帝初來潭柘時,在馬上看到鴟吻躍躍欲動,大有破空飛走之勢,於是命人打造金鍊子將它鎖住。鴟吻色彩鮮豔,形象生動自然,傳為元代遺物,這種古代配件現在北京地區是罕見的。大殿內正中供奉佛祖釋迦牟尼雕像,神態祥和,背後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下面是石質須彌座,左古兩側分別立有阿難、迦葉雕像。這些像雕刻精美,木質漆金,為清代遺物。
山門裡的建築依地勢而上,一個比一個高。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建築,名為「毗盧閣」,面闊七間,山調大脊,山牆的兩側有臺階直通上一層。下層室內有木質漆金菩薩五尊,均帶有背光。殿內掛有乾隆手書大匾「圓靈寶鏡」和厲宗萬所題「寺枕龍潭,七祖分支傳妙法」山連鷲嶺,九峰環翠擁諸天」楹聯。殿上部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須彌座。站在最上層,舉目遠眺,遠處群山如黛,近處全寺盡收眼底。
作為潭柘寺名稱起源的龍潭,位於寺後面的集雲峰上,山間橡樹蔥鬱,奇花異草遍地叢生。山上有一座圍有欄杆的水池,池中龍泉涓涓不絕,清澈見底,喝一口甘甜清冽。
1949年後,政府對此採取了有力的保護措施,使這寶貴的樹種得以保存下來,作為名寺應景之物,供人們觀賞。1957年潭柘寺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北京市政府撥入巨款,全面修繕潭柘寺。寺院經過整修,煥然一新,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特別是春夏之際。
這裡格外引人入勝,猶如一座世外桃園。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餘脈寶珠峰南麓
交通:931路鎮政府站下車,948路魯家灘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