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細說鼓浪嶼的建築傑出代表,那麼被稱為鼓浪嶼「小白宮」的八卦樓,一定不能錯過。這座位於鼓浪嶼鼓新路上的建築,若從廈門輪渡一側眺望鼓浪嶼,八卦樓的紅色大圓頂與日光巖一樣耀眼,如今作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
八卦樓從建造到完成,其間幾經人手,它的主人林鶴壽也因建造它而破產,今天我們來細說下這棟「建不起」的房子。
八卦樓的「八卦」
八卦樓因其紅色穹頂上有八道稜線,頂窗呈四面八方十六向,並置於八邊形的平臺上,因此被稱為八卦樓。八卦樓的原主人是臺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其自幼飽讀詩書,為人風流倜儻,風姿高傲,在林家老主人林維源去世後,家族許多事物交友頗有經商才能的林鶴壽。
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被迫割讓臺灣和澎湖。林鶴壽隨父來到廈門,定居鼓浪嶼,並在開設「建祥錢莊」,那時年輕氣盛,看到鼓浪嶼小島上,都是由洋人建造的別墅,幾乎沒有中國人建的,於是立志要建造一棟鼓浪嶼之最的別墅。八卦樓的崎嶇建造之路也由此開始。
林鶴壽的破產始末
八卦樓正式開始新建是1907年,其周邊範圍為11000平方米,建築平面為17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623平方米,高26.6米,共3層。四面迴廊壓條使用廈門本地產的花崗石,其四周遍布82根大圓柱,參照公元5世紀的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人們來到柱前立刻有高山仰止的感覺;內部通道採用十字形,四面都能出入,整棟建築融合了巴勒斯坦、古希臘、義大利和中國古典建築手法。
但當從建造開始發現,很多建材當地根本採購不到,得在外地特別加工,並且要經過輪渡貨運到鼓浪嶼之上,在由人力將石材拖到八卦樓所在位置,整個過程可以說非常耗時耗力耗財。為了別墅能夠順利建成,林鶴壽的錢一筆又一筆地投進來,但反覆無底洞,期間,林鶴壽變賣了家產,抵押了錢莊,但工程仍然斷斷續續,最終被這棟建築拖垮,林鶴壽宣告破產,之後傳言其輾轉臺灣籌集資金,至此了無音訊。
八卦樓的崎嶇收尾
自從林鶴壽走後,八卦樓一直荒廢著,直到1924年,日本佔領了這裡,將八卦樓改成了「旭贏書院」,之後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以「敵偽財產」的名義將其沒收,後曾作為廈門大學文學院的新生院。解放後政府撥款重修八卦,最終1983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將其撥作博物館,經徹底翻建,磚木地板換成了水磨石。1988年5月5日,廈門市博物館開館;2006年,廈門市博物館搬至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八卦樓這才改為廈門市風琴博物館。
鼓浪嶼的詩情畫意,是一代人用夢想、財富與榮耀構成的,八卦樓從設計、興建到最終的完成,期間經歷了太多的故事,也正是因此,八卦樓才能成就今日嘆為觀止的精彩,雖然林鶴壽先生沒有見到八卦樓完工,也沒有住過八卦樓一天,但這棟建築成了林鶴壽先生留在鼓浪嶼最特殊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