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禺的北帝廟
北帝,民間稱之為水神,統領所有水族之道教民間神祇,又稱黑帝。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番禺,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江環水繞,境內河網縱橫,過去百姓多以捕魚為生,不論日常生活或勞作均離不開與水打交道,若稍有水患,會對百姓生活構成極大的危害。因此,當地百姓便建立了眾多北帝廟來專祀北方水神玄武大帝。番禺眾多供奉北帝的廟宇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用料最上乘且做工最精巧的當是沙灣的"玉虛宮"。另外,距今已有700多年存在的舊水坑北帝廟,以及有著近400年歷史的市橋北帝廟也頗具規模。
(一)沙灣玉虛宮
玉虛宮是沙灣居民供奉北帝的神廟,位於如今沙灣古鎮留耕堂旁邊,原為何氏申錫堂,建於明代,修整時揉合了清代的建築風格。一直以來,沙灣鎮玉虛宮廟內香火旺盛,信士不斷,裡面供奉的北帝像更是得到當地群眾的崇敬。說起它的來源,還有一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呢。
北帝乃北方之神,相傳是明成祖朱棣讓工匠按其容貌鑄造而成,而這段故事正是由這名工匠引出。相傳,這名工匠在鑄出北帝像後十分欣賞自己的傑作,便偷鑄了一個,運回家鄉供奉。工匠去世後,兩個兒子為了爭奪北帝像而起了紛爭,最終鬧到了衙門,時任地方官的正是在異鄉為官的沙灣人李潞遠。為得到北帝像,兩兄弟爭相賄賂李潞遠,最後鬧至傾家蕩產方才悔悟。不過,李潞遠並非想像中貪得無厭的昏官,他將兩兄弟行賄的財物全都保存在倉庫中,在兩人窮途末路的時候還給了他們。兩兄弟欣喜若狂,經過一番商議,決定把北帝像送給同樣敬仰它的李潞遠。隨後,李潞遠任期屆滿告老還鄉,回到了沙灣,把北帝像送給了家鄉父老,並在鄉東員嶠山下建起了北帝廟,命名為"玉虛宮"。
來到沙灣後,北帝很快就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守護神。可到了清初,出於對鄭成功的防備,皇帝下達了"不許片帆入海、不許片板下水"的遷海令,數萬沙灣人不得不遠離家園,神聖的北帝像也不知去向。
多年後,沙灣鄉民終於重歸故裡,重修鄉社,而尋找北帝像成了鄉民的頭等大事。通過一番明查暗訪,鄉民在鄰縣的某村找到了北帝像。於是,組織起"迎神班",準備迎接北帝回鄉。但是,如此珍貴的寶物,誰願意拱手相讓呢?雙方爭執不休。"迎神班"的一位老人靈機一動,說道:"昨夜北帝報夢給我,說身在某村,村小人稀,不能供奉我,速來迎我回鄉。 如見有蒼蠅附在我的鼻子上,那就是我的金身,切記切記!速去速回!"老人說完,大家都回頭仰望北帝,果然發現北帝鼻子上附著一隻蒼蠅,頓時把村民嚇得直冒冷汗,於是讓"迎神班"把北帝像抬回了沙灣。
迎回北帝以後,鄉紳父老決定由各坊裡輪流祭祀一年,輪值到的坊裡,叫做"當甲",當甲者在擇定的祠堂前搭棚演粵劇,叫做"新行臺",並出資請儀仗隊迎神,叫做"出會"。送神的那一坊裡,也要在北帝所坐的祠堂前搭棚做粵劇,叫做"舊行臺"。而各坊裡還會以飄色、舞龍、鰲魚舞等節目助興,逐漸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迎神賽會,一直流傳至今。
多年來,珍貴的北帝像一直守護著沙灣,直到"文化大革命"遭到了破壞。改革開放後,海外鄉親紛紛倡議重修北帝神像。雖經多次重鑄,但與原來的神態相去甚遠。為再現北帝像昔日的威武形象,邀請了有豐富經驗的沙灣青年雕塑家何世良重塑新像。經過一番訪尋和資料搜集,反覆的研究與改進,重塑了新像。為慎重起見,雕像被放置在玉虛宮展覽,讓全鄉群眾參觀並提出意見。綜合了多方意見後,何世良對雕像進行最後的修改,才交付制模、鑄銅和貼金。這座失而復得的北帝像,又重新展示在沙灣人民面前。
如今,步入玉虛宮,迎面見到的是一個大銅鼎,左邊有兩個香油爐,還有一對金童玉女的銅像,右邊也有一個香油爐和一塊刻著北帝傳的銅匾。銅鼎的後面分別是一圓一方的香爐以供信士上香祈福。走過六級臺階,便可以看見北帝的金身銅像,該像於2002年重鑄,披髮跣足、身披黃金鎖子甲,威武莊嚴。第二進同樣安放著北帝銅像,中間三根大柱子把大廳分為兩半,分別安放著兩個不同面相的北帝銅像。
(二)舊水坑村北帝廟
番禺大龍街舊水坑村位於現時番禺區政府附近,有700多年的建村歷史。建村時,為祈求風調雨順,開村始祖朱介福、陳思齊便在村內修建北帝廟。近代,北帝廟也經歷了三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擴建於2011年3月完工,建成後的北帝廟佔地1238平方米,建築面積1363平方米。
據歷史記載,舊水坑北帝廟距今已有700多年存在。當時由朱介福、陳思齊為開村始祖並興建北帝廟,後人為紀念二人建村建廟的功績特造兩人的靈位安在北帝廟內供奉。後來朱姓人丁弱少逐遷離本村移居別處,陳姓人丁興旺在此發展。古代建村後雖有北帝坐鎮但仍難免受安全和貧苦的困擾,村裡經常被賊人劫洗,雞犬不寧,村民四處外逃,民不聊生,後經整肅懲服賊人,村內始平安無事,村民安居樂業。由於年長日久,北帝廟飽受風雨摧殘,已破舊不堪,經歷歷代前人共襄善舉捐資助物多次重修才能維持到近代。
據村志記,100多年來,北帝廟歷經三次重修,光緒(甲辰年)即1904年重修一次。北帝廟曾被視為"四舊",廟內設施及菩薩神靈盡遭毀壞,也曾將古廟作為供銷社的一個小商店和飲食大排檔使用。1987年由舊水坑村委會、舊水坑五金綜合總廠出資併集港澳同胞之力進行第二次重修。隨著舊水坑村集體經濟迅速發展,2011年由舊水坑村委會、舊水坑五金綜合總廠再出資進行第三次大規模擴建重修,並將因四舊毀壞福田坊主帥廟的康公主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水口坊文昌廟的文昌星君兩尊菩薩在北帝古廟左、右副殿內供奉,使北帝廟氣勢宏偉更顯出古廟的靈光福氣。
(三)市橋北帝廟
市橋北帝廟位於市橋西湧之畔聚龍橋(俗稱"小橋頭")邊,佔地約半畝,建築面積(主體)方橫約四五丈,為兩進兩廊兩殿,馬鞍形風火山牆,山門前麻石廣場,廣場上築有唯北帝廟獨具的麻石旗杆座和旗杆夾,旗杆為杉木,高約三丈,始建年代為晚於聚龍橋的明朝中後期。前殿左右是哼哈二將塑像,大殿正中的北帝左手捏劍訣右手按寶劍目視前方,兩側侍立二護法童子,天井水池中有靈龜靈蛇石雕一座。正門左右的大紅燈籠寫著所有北帝廟都用的經典祝福語"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番禺北帝誕
北帝,廣府人又稱為真武帝君或玄武大帝,每年三月初三為北帝誕,北帝誕又叫做"真武會",從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起,列為官祀誕日,其中以佛山祖廟北帝誕儀式最為壯觀。據歷史記載,廟門前擺花山、放大爆竹,"舉鎮數十萬人竟為醒會",演戲酬神,搶花炮等,十分熱鬧。鄉民自子夜起,紛紛進人祖廟參拜,列隊從北帝像前走過,每每多達數萬人之眾。初三日上午,抬北帝神像出遊,各街坊張燈結彩迎駕。至各行宮稍事休息,四日在村尾會真堂更衣;然後回宮,由儀仗隊接回祖廟。
番禺一帶舉行北帝誕之風亦十分盛行,北帝廟曾多達90間,1949年存16間,居縣內各類神廟首位。其中以沙灣玉虛宮規模最大,其供奉之北帝銅像亦十分精美,文革期間被毀。神誕期間,各村鎮都有相當規模的酬神活動。
番禺人最推崇的當數沙灣的"北帝公出遊",新中國成立以前,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沙灣人必定舉辦規模盛大的迎神賽會。當時,沙灣多舉辦盛大的飄色賽會,飄色多達24板,當地鄉民則組織良以社、福祿社等神會,制扎色臺、燈屏,準備迎神出遊,還有北帝的契男契女身穿道服,手執塵拂,背著個銀制的小手電跟著巡遊。各家各戶,必燒香秉燭,恭候鳥輿。
這幾年來,隨著全國重視旅遊業,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北帝誕在政府的精心打造下,煥發出一股新時代的光芒。沙灣古鎮亦重拾傳統文化,舉辦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活動。其中,北帝像出宮巡遊,以飄色、醒獅、舞龍、鰲魚舞等作為北帝誕的主要活動形式。活動之一的沙灣飄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早已成為番禺地區歷史悠久、享負盛名的群眾文藝活動,也是嶺南最為傑出的民間藝術之一。它既能很好地保存了傳統,也能精妙地發揮了創新,造型奇巧而又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都有不少人士對之非常關愛,因此,沙灣飄色就更是聲譽日隆、讚嘆聲不絕了,有逐漸替代北帝誕之勢,但其盛況也把沙灣北帝誕的傳統有效地傳承下來。
沙灣北帝誕飄色
沙灣北帝廟會盛況已成為番禺北帝誕活動的代表。不過,市橋北帝廟的廟會也別有風光。北帝廟屬道教傳統廟宇,"業務"上受"上級主管道觀(廟)的領導",故此,每逢北帝誕,市橋北帝廟內外都有多項由道人主持的宗教活動,重頭戲是道士們設壇拜祭、誦經傳道,善男信女們則以能上到"頭炷香"為幸。賀誕的"序幕"以升起象徵北帝權威和法力的"七星旗"開始,由吳氏三名身穿禮服的孩童,一個手捧裝著"七星旗"的託盤在前,二人舉旗幡隨後作護法狀,隨著鼓樂聲、鞭炮聲從廟內出來,走到旗杆座前,由長老接過再交給負責升旗的兩名道童。升旗完畢,其他活動便正式開始。
廟會期間的廟前廣場,所進行的宗教和慈善活動中,最被關注的還是"贈醫施藥"和臨時搭建的"敬生柵"裡"施捨素菜粥飯"的"惠民工程"。廟會上,除了宗教和慈善活動更少不了以賀誕為題的文娛活動,"群獅競舞朝北帝,旗幡簇擁賀昇平"被評為北帝誕廟門最佳門聯之一。確實,也最為應景。舊市橋有多家武館,凡武館皆有醒獅,每年北帝誕,武館都應邀"興師動眾"的前去助興。於是北帝誕便成了市橋醒獅不公開排名次的競技大賽。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本意為助興而設的娛樂平臺,不意間竟成為促進市橋獅藝武術發展、提高的場所。其時民間有"北帝廟前舞獅子,邊個叻來邊個屎(誰優誰劣),唔使點明話到正,你我心中打"砰砰"(砰砰,鑼聲,古時打鑼又謂鳴金,此處取諧音作明白解)"的問答式順口溜,意喻大家心中有數。
北帝誕的活動在某個眾所周知的年代曾中斷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幸好近幾年在有關方面努力下又有組織地將其恢復起來,才使這個富有民間風情的節日不至於消失。當然,北帝誕及其慶祝活動或多或少摻雜著一點迷信色彩,但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節日,是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去了解和重視的。
說明:本文由作者根據歷史資料以及第一手採訪所撰寫,刊登於《番禺文史資料》第二十六期(廣州市番禺區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作者時任廣州市番禺區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
本文作者:一耕,資深媒體人/作家,歷任廣州報業集團某系列報編輯記者、主編、副社長等職。
廣東省青年工人作家協會會員
廣東廣播電視臺影視頻道《南粵童星》欄目總導演
南粵童星藝術品牌創始人
芒果小戲骨廣東演員海選評委
中央電視臺少年中國行2016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評選活動全國副總導演兼廣東賽區總導演
中央電視臺6套電影《東江風雲》總策劃
廣東影視新星少兒春晚總導演
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小金鐘廣州番禺賽區秘書長
廣東省南粵童星語言藝術大賽總評委/總導演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若轉載,須具上作者姓名,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