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Figure 的第 218 支
原 創 視 頻
▼
「繼續撐傘」
香港這個聞名於世的東方現代都市,還存在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軌電車,每當停站必先「叮叮叮」發出提示音,香港人稱這為叮叮車。有一條叮叮車線路從上環發車,一路向東經北角,經鰂魚湧,最後停在筲箕灣上,蘇燕霞經常搭這條線路。她所經過的地方,其實都有她店鋪的痕跡。
蘇燕霞剛踏入社會時,文靜的性格使她選擇了做會計。比起與人打交到,跟數字打交到似乎更適合她,但office lady的身份也並沒有持續太長。不久結婚生子的她,為家庭當起了全職太太。但等到女兒長大,在丈夫的支持下,蘇燕霞又想起經營自己的小事業了。在為店鋪起名時候,這夫婦倆人不約而同想用女兒的名字。於是在1998年,嘉欣屋誕生。
他們的第一家店鋪在九龍窩打道,很短的時間後又搬到上環,經營十餘年因為鋪租原因,他們又搬到了鰂魚湧,最後落腳北角的小商場,店鋪一開始賣衣服。「我進貨以韓國貨為主,那時價錢貴銷路就比較差,我也損失了。但後期我找一些傘來賣,賣得好,從此賣傘了。」修傘的業務也是之後開始。
修傘上手並不容易。沒有老師,蘇燕霞就去撿回壞傘拆開來仔細研究,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她動手多了,維修技術逐漸就有了一定水平。
其實,蘇燕霞對傘的情結很早就顯現出來的。小時候父親牽著她的手經過百貨公司,繁複鮮豔的傘面吸引了這個小女生的目光,從此她就開始收藏傘,最多時擁有五十多把傘。在她的眼中,傘代表著一種美。「有些人覺得得下雨天才要打傘,其實不是,傘也是一種襯託的裝飾物,上街搭配顏色、搭配衣服,或者去某些場合,傘都可以用。」
「修補記憶」
儘管年輕時蘇燕霞不善與人交往,但因為開店的原因,她免不了要經常跟人打交道。「客人進來選東西,我都不會主動推銷,他們有問題需要問,我會回應他們,至於買不買,我都不是很介意。因為這次不適合他們,不代表下次不適合,我是比較不拘小節,那些客人進來沒有壓力。」
能跟客人成為朋友,這跟蘇燕霞樂於分享的性格有不少關係。當我們問起家裡還存有多少她收藏的傘時,她搖了搖頭「幾乎沒剩什麼了。有時候我的親戚朋友他們喜歡看中的,我都捨得送給他們。或者有時候客人來找,我都會拿下來賣掉它,因為太多了。」
救回了那麼多雨傘,客人親切地叫蘇燕霞為「傘醫生」。拿來修傘的客人,都有不同的情意結,有的是為了環保,有的是為了紀念價值。 「那只是一把711便利店的傘,很便宜,有個男士拿過來修不論價錢,他覺得值得。其實也不是有什麼特殊的念想,只不過他想循環再利用,不要浪費資源,經常扔掉一個物件。」
「有一個女士,傘是她媽媽送給她的禮物,一颳風下雨,它怎麼爛都好,她都會再修好。還有一對情侶要修好一把傘,因為情侶中的男生就是在雨傘下認識了這個女朋友。不知道為什麼,我反而跟那個男生做了朋友,以前在他求學的時候,他都經常來找我聊天,有時候說一些愛情故事,現在已經各自成家。」
「擋風擋雨」
儘管家裡和店裡有很多傘,女兒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會拿零用錢買喜歡的傘,她從不需要徵詢母親的同意,因為知道一定會被認可的。
當店鋪還在上環時,店裡不分淡旺季,早中晚三段時間都有客人,每天至少三四十把。後來店鋪搬到鰂魚湧街邊檔口,雖然人流少,但逢風季雨季,還會有客人摸上來。現在店在北角的商場裡始終都隱蔽著,就吸引不到什麼新客人了。
「每次搬的原因其實都因為租房,如果不是,通常做生意不會搬來搬去損失客人。」店鋪的經營問題,女兒嘉欣也看在眼裡。除了有空就到店裡幫忙,她出去旅遊的時候,也專門搜集各地好看的雨傘,不論價錢,帶回家給媽媽。她也嘗試聯繫國外的新供應商,拿到更新款傘。現在傘店的Facebook帳號也是嘉欣在運營,她想利用網絡的傳播力,貢獻自己一份力。
蘇燕霞和女兒
女兒念著媽媽,媽媽也時時想著女兒。蘇燕霞原本是個怕狗的人,在街上遠遠看到,都會走得遠遠的。但後來因為經常需要看店,她就帶著女兒買了喜歡的小狗,讓她在家裡有個伴。「那隻小狗,第一個抱上手的是我,雖然之前很怕,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還說很有趣。可能有時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從此以後我就一點都不怕狗了。」
「重情重義」
蘇燕霞現在每天早上9點起床,洗漱打掃屋子,偶爾找妹妹一起出去喝早茶,再去店鋪開店。「我從小到大跟妹妹有很多話聊,還有所想的東西、所選的東西都適合,跟姐姐她們就沒有那麼適合,她選的東西跟自己的思想上有出入,但是不會爭吵。」
其實在她的成長環境中,家人從來都有商有量,互相尊重。父母一直很尊重她對雨傘的愛好,丈夫也支持的店鋪事業,這也間接影響到蘇燕霞與女兒的相處。
「有時候女兒都好,就算幫我做事都會說謝謝,我也會這樣做。她從沒什麼叛逆的情況發生,比如說讀書、工作,她都有一個交代,有分有寸不會亂來。我覺得家人無論是兒女還是夫婦,相敬如賓會好一點。」女兒嘉欣不太喜歡喝早茶,蘇燕霞也不會勉強要她陪。晚上下班後,女兒會來店裡找媽媽,一起收鋪吃晚飯,日本、泰國菜或者是西餐,她們會選擇共同喜歡的。
女兒開始工作賺錢後,也暗示媽媽要不要關店退休,但蘇燕霞捨不得。「我說我不需要,媽媽暫時還能站能走,還壯健,除非你說連店租都賺不到,我就不想做了。但如果店租能賺到的,我希望一直做下去。」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香港三十五年的聲音都藏在Paul的店裡
香港最後的膠片攝影館:我只是在等待舊客歸來
給頭盔紋身的人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