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導致「舌尖上的××」句式泛濫。我不能免俗,也想玩個文字遊戲,聊一聊「舌尖上的舌尖」。
說起舌尖,是因為前不久一位同事到杭州出差,帶回一些真空包裝的鴨舌當手信。
這是久違了的味道,韌中帶柔,鮮美無比。回到家在淘寶上又買了兩大包,過足了鴨舌的癮。
鴨舌讓我想起一位故人。在北京讀大學時,有一位來自溫州的同學,在他那裡,我第一次見識到鴨舌這種奇妙的食物。南方水鄉,凡養鴨處皆食鴨舌,但把鴨舌當做一個產業來做的,唯有溫州,淘寶上賣得風生水起的鴨舌,大多產自溫州。
可20年前,溫州的鴨舌還只是一種地方風味小吃,我同學帶來的鴨舌,也跟現在的真空包裝鴨舌不同。那種鴨舌是風乾的,臘腸般色澤鮮紅,極韌,很有嚼頭,越嚼越香,下酒一流。
20年前的青春歲月裡,鴨舌是一段鮮明的記憶。那時的溫州開風氣之先,富甲天下,我的這位同學給我最大的印象是有錢,我平生第一次喝洋酒人頭馬馬爹利,就來自他的篋中珍藏。人頭馬與風乾鴨舌,畢業前夕嘟囔著「想留在北京、不想回溫州」,這是我對他的最後回憶。20載物是人非,也不知這位老兄現在過得怎樣。
到廣州生活後,碰巧又結識一位溫州朋友,在他家中也曾拾起溫州鴨舌的記憶。但這位朋友後來離開了廣州,我與「舌尖上的溫州」的緣分算是告一段落。
不過,在廣州我又偶遇另一種舌尖,那就是一度風靡全城夜宵大排檔的美極鴨下巴。比起溫州鴨舌,鴨下巴粗獷得多,基本上就是大半個鴨頭,但要說最好吃的,還是那段舌尖。
舌尖的美味,主要是因為舌頭無時無日不在運動,民間管它叫「活肉」,因此特別好吃。不僅禽類的舌頭,豬舌、牛舌也很美味,北方有道清真菜叫「扒口條」,多年前吃過一次,自今回味不已。
古人亦多嗜舌尖,最有名的是慈禧太后,有一道清宮名菜叫「清燉鴨舌」,是慈禧的至愛。野史中還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宋代名相呂蒙正愛吃雞舌羹,一日在家中牆角見到一堆死雞,十分驚訝,僕人告訴他,「相公一碗湯要用數十隻雞,因為每雞隻有一舌。」呂蒙正默然省悔,從此不吃雞舌。這個典故,扯淡的成分居多,不過古人即使編名人軼事,也要拉上雞舌,可見舌尖上的故事,自古就風雅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