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口和就業(28)

2020-12-23 國家統計局

  1 問:人口數據如何統計和公布?

 

  答:人口數據的統計調查主要有三種方式:

 

  1.全國人口普查,每十年開展一次,在尾數逢「0」年份進行,普查數據在《中國人口普查資料》上發布。

 

  2.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在尾數逢「5」的年份進行,調查數據在《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上發布。

 

  3.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量約佔總人口的1‰,除普查年份和1%人口調查抽樣年份外,每年進行一次,調查數據在《中國統計年鑑》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上發布。

 

  上述三類人口數據的主要統計指標均會在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庫中的年度數據中公布。

 

  2 問: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標?

 

  答:1.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為國際上進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調查時常用的統計口徑,目前我國人口普查和人口調查均按常住人口進行統計和匯總。判斷常住人口的時間標準為半年,空間標準為鄉、鎮、街道。常住人口主要包括:

 

  a.調查時點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也在本鄉、鎮、街道的人;

 

  b.調查時點居住在本鄉、鎮、街道,戶口不在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

 

  c.調查時點居住在本鄉、鎮、街道,尚未辦理常住戶口的人。

 

  d.戶口在本鄉、鎮、街道,調查時點居住在港澳臺或國外的人;

 

  常住人口是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評估國民經濟生產能力,評價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礎數據,適用範圍廣泛。如財政支出、城市建設、住宅建設、公共設施的配置、教育投資、醫療投資和公用事業投資等都需要根據常住人口的規模進行規劃。

 

  2. 戶籍人口。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時間長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部門登記了常住戶口,則為該地區的戶籍人口。戶籍人口數據由公安部門統計,長期以來,我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戶籍統計和管理制度,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現有人口。現有人口既包括長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適用範圍主要是消費、衛生、治安等領域的工作,如水電煤的供應,餐飲及食品供應,菜籃子工程建設,交通、醫療、商業、旅遊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布局等。

 

  4. 流動人口。一般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人戶分離人口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人口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這一指標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3 問:全國人口普查怎麼開展?

 

  答:全國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普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我國已經分別於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開展了六次人口普查。1994年,我國正式確立了國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其中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0」的年份為普查年份。

 

  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在人口普查工作期間,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由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組成的人口普查機構,負責人口普查的組織實施工作。

 

  2020年進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標準時點為111日零時。為提高數據採集處理效能,此次普查登記採取電子化方式,普查員使用電子採集設備(PAD或智慧型手機)登記普查對象信息並聯網實時上報,或由普查對象通過網際網路自主填報,這次普查還加大了對部門行政記錄和大數據的應用。

 

  4 問:《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全部數據」和「長表數據」有何區別?為何長表數少一位?

 

  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採用了長、短兩種普查表。根據普查長表抽樣工作細則,長表抽取了10%的戶填報,短表由其餘的戶填報。普查表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狀況的項目,普查表長表包括所有短表項目和人口的經濟活動、婚姻家庭、生育和住房等情況的項目。

 

  《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全部數據資料」是由長表和短表數據匯總而成,是全部人口數;「長表數據資料」是10%人口抽樣數。所以,長表部分的數據要少一位。

 

  5 問: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如何開展?

 

  答: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一般在兩次人口普查之間尾數逢「5」的年份進行,是周期性人口普查制度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採取分層、整群、概率與規模成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抽樣單位為調查小區,標準時點在調查小區範圍內的人口都是調查登記的對象。2015年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約抽取140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內容、組織實施形式都與人口普查相似。

 

  6 問:人口統計是按照戶籍統計還是按居住地統計?

 

  答:人口統計中的總人口通常指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為國際上進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調查時常用的統計口徑。常住人口是指經常居住在某地區的人口。戶籍人口指在戶籍管理機構登記了常住戶口的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人口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很多流動人員的戶籍並未改變。因此,一個地區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數量存在差異。

 

  7問:請問若抽中參加勞動力調查的戶主已將房子出租予三位互不相識的租客,此戶應登記的人是戶主還是租客?如果是租客,是否三位租客都應登記?

 

  答: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對象是抽中的住房單元內居住的所有人。如果房東將房子出租給他人,在調查時點實際居住的是租客,那麼應當登記租客,且所有租客都要登記。

 

  8 問:流動人口數據是如何統計的?

 

  答:國家統計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制定人口統計調查制度,定期開展人口統計調查,以調查員入戶詢問、填表的形式進行。流動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戶分離(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用於判斷和反映流動人口的調查指標包括:戶口登記地、調查時點居住地、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和離開戶口登記地原因等。

 

  9 問:年鑑人口章中有1949年以來的按城鄉分的城鎮和鄉村人口數,其劃分規則是什麼?

 

  答:以《中國統計年鑑2017》「表2-1人口數及構成」為例:

 

  1981年及以前數據為公安戶籍統計數據,1982199020002010各年數據為當年人口普查數據,其餘年份數據為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數據。

 

  1999年以前城鄉劃分標準是按民政部門的行政區劃為依據劃分的。

 

  2000年,國家統計局制定《統計上劃分城鄉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2000-2005年城鄉人口數據根據《暫行規定》劃分。

 

  2006年,國家統計局對《暫行規定》進行了修訂,2006-2007年城鄉人口數據根據修訂後的《暫行規定》進行劃分。

 

  2008年,國家統計局正式出臺《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2008以來城鄉人口數據根據《規定》劃分。

 

  10 問:怎麼查詢「育齡婦女分年齡、孩次的生育狀況」信息?

 

  答:「育齡婦女分年齡、孩次的生育狀況」為人口調查樣本加權匯總結果,通過《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發布。

 

  11 問:什麼是城鎮化率?在哪兒可以查到?

 

  答:城鎮化指伴隨工業化的發展,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城鎮化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城鎮的常住人口佔該國家(地區)總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鎮化水平高低,反映城鎮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中國統計年鑑》「人口」部分可以查到1949年以來的城鎮化率數據。

 

  12 問:就業數據是如何統計的?

 

  答:統計部門常規就業統計包括以下兩種:

 

  一是勞動力調查制度。該項調查制度於2005年正式實施,每年進行兩次全國勞動力抽樣調查,調查範圍為中國大陸的城鎮和鄉村,調查對象為16歲及以上人口。20093月,為更及時準確反映勞動力市場變化情況,建立了31個大城市月度勞動力調查制度。20134月,又將月度勞動力調查範圍擴大至65個城市。20161月,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正式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調查範圍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

 

  二是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制度。該項調查制度是以企業、事業、機關、民間非營利組織等單位為調查對象的統計調查,包括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統計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統計兩個部分,工資和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等就來自這項調查。

 

  此外,通過人口普查、經濟普查、農業普查等也可獲取部分就業信息。

 

  13 問:就業方面的數據應該怎麼查找?

 

  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就業數據有以下查找途徑:

 

  1.歷年《中國統計年鑑》「就業和工資」章,其中有「就業基本情況」、「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等;

 

  2.《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其中主要是勞動力調查反映的就業有關情況;

 

  3.《中國勞動統計年鑑》,除了勞動力調查資料外,更為詳盡地反映了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匯總得出的城鎮單位範圍(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和其他單位)的就業情況。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庫年度數據中也會公布上述部分指標數據。

 

  14 問:「從業人員」和「就業人員」有何區別?

 

  答:「從業人員」和「就業人員」在統計上沒有區別。「從業人員」主要從微觀角度反映單位用工狀況。「就業人員」是從宏觀角度反映全社會就業狀況。因此,在反映某個單位用工狀況時使用「單位從業人員」指標,反映全社會就業狀況時使用「就業人員」指標。

 

  15 問:城鎮就業人口按就業身份分為哪幾類?

 

  答:城鎮就業人口劃分為5類,分別是「僱員」「僱主」「自營勞動者」「家庭幫工」和「依賴性合同工」。

 

  僱員:指為取得勞動報酬而為單位或僱主工作的人員。

 

  僱主:指自負盈虧或與合伙人共負盈虧,具有生產經營決策權,其報酬直接取決於生產、經營利潤,僱用其他人為自己工作並向被僱用人支付工資的人員。

 

  自營勞動者:指自負盈虧或與合伙人共負盈虧,具有生產經營決策權,既不被僱也不僱用他人的人員。如果有親屬幫忙但不支付工資,經營者本人仍屬自營勞動者。

 

  家庭幫工:指為家庭成員或親屬經營的公司、企業或生意工作,但無經營決策權,也不領取報酬的人員,也稱無酬家庭幫工。

 

  依賴性合同工:指依靠商業訂單,為其他經濟單位或通過其他經濟單位進行生產或服務的人。他們沒有生產經營決策權,在組織和執行工作、獲取收入或進入市場方面依賴其他單位,但又不是其僱員。這是一項新的就業身份分類。

 

  根據以上指標解釋,企業法人為僱主,企業高管為僱員,企業股東要看具體情況,因為有的企業員工也持股,有的股東可能另有工作,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個體戶經營者如果僱用別人,其就業身份是僱主。滴滴司機屬於依賴性合同工,主要依賴滴滴平臺的訂單才能接觸到客戶,並提供接送服務。

 

  16 問: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有何區別?

 

  答: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數據來源不同。前者來自於國家統計局的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後者來自於政府就業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

 

  2.失業人口的指標定義不同。前者採用國際勞工組織的失業標準,指16歲及以上人口中,在調查參考周內,沒有工作,最近三個月正在找工作,並且兩周內能夠工作的人。後者指16歲至退休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於無業狀態,並在政府就業服務機構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員。

 

  17 問:工資組成部分的依據是什麼?平均工資如何計算?

 

  答:計算工資組成是依據199011日國家統計局令第一號發布的《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具體內容參見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統計法規之「統計行政法規」欄目。隨著經濟發展和分配形式的多樣化,國家統計局隨後也發布了一些補充規定,但一直遵循《工資總額組成規定》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則。

 

  根據該規定,工資總額是指本單位在報告期內(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工資總額是稅前工資,包括單位從個人工資中直接為其代扣或代繳的房費、個人所得稅、水費、電費、住房公積金和社會保險基金個人繳納部分等。平均工資是指單位從業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資額,計算公式為

 

 

  18 問:年度平均工資數據什麼時候發布?是否發布月平均工資?

 

  答: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數據每年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一般於當年5月份發布上一年度平均工資數據。

 

  平均工資詳細數據,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貨幣工資指數」「分地區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等數據發布在《中國統計年鑑》《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鑑》上。

 

  國家統計局不發布月平均工資。如果計算月平均工資或日工資、小時工資等,可按人社部2008年下發的《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8]3號)進行計算。

 

  19 問:「職工平均貨幣工資」「職工平均工資」與「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否一樣?

 

  答:在計算平均工資指數的時候會用到「平均貨幣工資」與「平均實際工資」,主要是為了對指數進行區分,前者是用當年的平均工資與上年直接進行比較計算出的增長率,而後者則是在此基礎上,扣除當年城鎮物價指數後的實際增長率。具體指標可在《中國統計年鑑》查看。

 

  「職工平均工資」和「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兩個不同的統計指標,區別在於統計範圍不同,但工資的內涵是相同的。

 

  在1999年國有企業實行減人增效、下崗分流政策後,職工分為在崗職工和下崗職工(離開原單位仍保留勞動關係),下崗職工後來進入再就業中心並逐漸與原單位脫離,統計上只統計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因此,職工下崗分流前,統計指標為「職工平均工資」;職工下崗分流後,統計指標改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

 

  20 問:集體福利費包括哪些項目?

 

  答:集體福利費包括集體福利事業設施費和集體福利事業補貼。指對職工浴室、理髮室、洗衣店、哺乳室、託兒所等集體福利設施各項支出收支相抵後的差額補助費以及職工所在單位為滿足本單位職工的共同物質生活需要,按照國家規定開支的集體福利設施費用。如職工食堂炊事用具的購置費、修理費、職工宿舍的修繕費用,但不包括由企業、事業、機關單位自支經費開支的職工福利設施的基本建設費用。

 

  21 問:「私車公用補貼」「交通補貼」「防暑降溫費」是否應計入工資總額?

 

  答: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1999年勞動統計年報新增指標解釋及問題解答的通知》(國統辦字〔1999106號)規定,單位以各種名義發放的現金和實物,只要屬於勞動報酬性質並且現行統計制度未明確規定不統計為工資的都應作為工資統計。單位所發放的「私車公用補貼」是因人因崗位而不同,既具有崗位津貼的性質,也有交通補貼的性質,應當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根據2014年國管局的文件規定,對中央和國家機關職工個人的物業費和取暖費進行改革,相關費用隨職工個人工資發放,同時還有公車改革補貼隨工資發放。按照現行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制度規定,公車改革補貼已計入工資總額統計,物業費和取暖費暫不計入工資總額。

 

  具體到防暑降溫費,需要看地方人社部門規定的具體標準,在標準之內的,屬於保險福利費用性質,不應包含在工資總額內;超出規定標準的,就不屬於福利性質而是報酬性質了,應該算在工資總額內。各地的具體標準請諮詢當地的人社部門。

 

  22 問:「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及企業年金等」是否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答:根據《國家統計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02年勞動統計年報新增指標解釋及問題解答的通知》(國統辦字〔200220號)規定,單位為職工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暫不做工資總額統計,其他各種商業性保險其性質為勞動報酬,因此應計入工資統計。

 

  需要指出的是,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企業年金中個人扣繳的部分應計入工資總額。

 

  23 問:「社保部門發放的工傷補助金或生育津貼等」是否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答:根據《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制度》,由社保部門發放的工傷補助金不計入工資總額。女職工在休產假期間領取的生育津貼或由本單位發放的產假工資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24 問:「講課費」是否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答:根據《國家統計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04年勞動統計年報新增指標解釋及問題解答的通知》(國統辦字〔200448號)規定,各單位發給本單位從業人員或在崗職工的講課費均應統計為勞動報酬或工資總額。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領取的課酬(即講課費)是其完成本職工作所獲得的由本單位發放的勞動報酬,在本質上屬於個人的計時(或績效)工資,因此應作為工資總額統計。而1990年《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中不列入工資總額統計範圍的「講課費」,是指本人由於在外單位講課而獲得的由外單位發放的報酬,或者某單位發放給不屬於本單位從業人員的講課費等。

 

  25 問:「員工到異地工作發放的差旅補助或異地安置費等」是否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答:根據《勞動統計報表制度》規定,工資總額是指本單位在報告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總額。單位員工到異地工作而發放的差旅補助或異地安置費等,是因異地工作而產生的費用,不納入工資總額統計。

 

  需要指出的是,單位按月發放並可由個人自由支配的住房補貼、電話補貼、夥食補貼等均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26 問:「休假工資」是否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答:國家統計局《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1990年國家統計局1號令)規定指出:工資總額是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其中「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包含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因病、工傷、產假、計劃生育假、婚喪假、事假、探親假、定期休假、停工學習、執行國家或社會義務等原因按計時工資標準或計時工資標準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資。因此,休假期間單位發放的工資報酬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27. 問:「股權激勵」「股票期權收入」「入股分紅」「企業年金」是否應計入工資總額?

 

  答:根據現行《勞動工資統計報表制度》規定,發放給本單位從業人員的各種股權激勵、股票期權收入、入股分紅等均不計入工資總額統計。

 

  國家統計局辦公室2002年印發的《關於勞動統計年報新增指標解釋及問題解答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單位為職工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暫不做工資總額統計,其他各種性質為勞動報酬的商業性保險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屬於補充養老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的統計口徑一樣,所以,單位繳納的部分不作為工資總額統計,但是個人扣繳的部分應計入工資總額。

 

  28 問:執業類資格證書補貼是否屬於工資總額的一部分?

 

  答:如果您的工作單位有關於執業資格證書的補貼規定,並按照相關規定給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員工發放相應補貼,則該費用屬於「津貼和補貼」中的崗位津貼,應計入工資總額統計。如果單位沒有發放該補貼,則不應計入工資總額。

 

相關焦點

  • 廣東江蘇浙江各市就業人口情況
    廣東、江蘇、浙江就業人口廣東2018年二、三產業就業人口5159.72萬人,其中,二產2556.58萬人,三產2603.14萬人。2018年深圳二、三產就業人口1048.62萬人,超過廣州,位居全國第四名,僅次於北京、上海、重慶。
  • 2019年德國就業人口創新高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柏林訊 記者謝飛報導:德國聯邦勞動局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就業人口增長40.2萬人,同比增長0.9%,總就業人口達到4530萬人,創下兩德統一以來的歷史新高。相關數據顯示,德國就業人口已經連續14年保持增長,外來勞動力輸入以及德國本土參與就業人口不斷增加,對衝了老齡化給就業形勢帶來的壓力。儘管2019年德國就業形勢不錯,但鑑於2020年德國經濟仍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勞動力市場恐將面臨更大挑戰。
  • 解析2019年拉脫維亞的人口就業情況
    拉脫維亞有1,957,200人口,面積64,589平方公裡。中央統計局進行的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有91萬人就業,佔拉脫維亞15至74歲人口的65 %。與2018年相比,就業率增長了0.5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增加了60萬。建築、金融和保險活動、公共行政和國防部門的就業人數增加;強制性社會保障,以及農業、林業和漁業。
  • 疫情衝擊韓國就業:3月就業人口同比減少近20萬
    (抗擊新冠肺炎) 疫情衝擊韓國就業:3月就業人口同比減少近20萬中新社首爾4月17日電 (記者 曾鼐)疫情嚴重衝擊就業環境。韓國統計廳17日公布數據顯示,3月就業人口同比減少19.5萬人,減幅創下2009年5月以來最大值。當地時間4月9日,位於韓國首爾的一家公司員工正在用餐,該公司為了保證員工的就餐安全,在自助餐區設置了玻璃罩。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韓國暴發。最近兩周,韓國疫情態勢趨緩,過去24小時新增病例22個。但疫情持續「拖累」社會經濟。
  • 四川人口有多少?人口前十的市(州)是哪些?答案看這裡
    常住人口排前十位的市(州)成都市、南充市、達州市、涼山州、綿陽市、宜賓市、瀘州市、內江市、德陽市、巴中市據省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智介紹,全省常住人口持續平穩增長主要有4個原因:一是四川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在
  • 新泰泉溝鎮建立25處扶貧基地 貧困人口實現家門口就業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坤 通訊員 趙潔 王敏敏「在家門口工作特別方便,不耽誤照顧婆婆孩子,還能和一幫姐妹說說笑笑,煩惱少了,人都變年輕了。」近日,記者走進新泰市泉溝鎮徐家塘村錫銀加工廠,正在流水線上加工包裝盒的吳多芬笑著說。
  • 耶路撒冷宗教人口的高科技就業
    馬爾哈工業園區的所有者Isras集團向企業出租辦公場地,園區內70%的公司為高新技術產業相關,其餘30%的公司為商務服務、媒體等,如英國廣播電臺中東站和路透社以色列站等。然而在耶路撒冷這樣一座正統猶太教人口超過五分之一的城市,超正統猶太教人口的宗教生活與高科技公司是否能夠和諧發展,給不少公司企業出了一道「技術含量」高的難題。
  • 2018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揭曉
    由中國就業促進會主辦的「2018年度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及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推薦評選活動於日前結束。經地方推薦和專家評議,最終評選出2018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及地方就業創新事件。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攻堅之年,也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
  • 美國非農就業人口8個月來首次下降
    2021年01月09日 18:02 來源:新華社 作者:許緣 高攀 編輯:劉家嘉    新華社華盛頓1月8日電(記者許緣 高攀)美國勞工部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2月美國失業率環比持平在6.7%,非農業部門就業人口環比下降約
  • 韓國2018年就業人口增幅創9年來最低
    新華社首爾1月9日電(記者何媛)韓國統計廳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韓國2018年全年就業人口為2682.2萬,與上一年相比增加9.7萬,增幅創2009年以來最低。  數據顯示,韓國2018年就業率為60.7%,失業率為3.8%。
  • 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達2250萬 交通就業成難題
    記者 朱國榮晨報訊 上海市人口計生委昨天發布消息稱,全市人口總量將繼續上升,預計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140萬人,2020年為2250萬人。目前上海人口密集主要表現為中心城區人口過度集中。去年全市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為81.73歲,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5.70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2.5%。
  • 2019年全國人口增量排名數據出爐 人口增量前十省份一覽
    2019年,人口增量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浙江、安徽、新疆、河北、河南、四川、廣西、福建、雲南。其中,無論是常住人口總量,還是人口增量,第一經濟大省廣東都是無可撼動的領頭羊。不過,在衡量人口吸引力的人口淨流入方面,廣東卻被浙江超過。
  • 2018全美最佳就業城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市風光不再!
    在福布斯每年一度的全美最佳就業城市排名中,對全美71個非農業就業人口超過45萬人的最大都市區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工作機會以及就業增速情況進行了比較。在此次的排名中,南部都市區的就業情況表現非常突出,在前15個大都市區中有7個都市區都在南部,分別位於德克薩斯州,田納西州,北卡州和佛羅裡達州。福布斯指出,這些南部都市區都有普遍的共性:除了科技行業迅速發展之外,人口快速增長,來自全美各地的居民大量湧入。
  • 澎湖縣外流就業人口比率高達9成 居全臺之冠
    澎湖縣外流就業人口比率高達9成 居全臺之冠 2008年07月30日 09:3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10日推出《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 一大早,山東濰坊青州市東夏鎮雙廟村村民宋德海就在自家小超市忙碌開來。作為建檔立卡已脫貧繼續享受政策戶,宋德海身體殘疾,無法外出工作。得知他有創業的想法,包靠負責人耿喜民及時上報鎮扶貧辦,幫助宋德海辦起了小超市。
  • 疫情惡化就業 日本失業人口接近200萬
    日本總務省6月30日發布5月日本失業率為2.9%,達到3年以來最高,失業人口逼近200萬。厚生勞動省同一天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勞動力市場需求5月持續減少,就業形勢惡化。失業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33萬,至198萬人。厚生勞動省30日發布5月有效求人倍率為1.2,連續5個月減少,是2015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有效求人倍率指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數值跌破1表示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日本5月有效求人倍率比4月低0.12,創46年來最大跌幅。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5月有效求人倍率環比都有所下降,其中衝繩縣最低,為0.78。
  • 韓統計廳:韓國2019年9月就業人口同比增34.8萬人
    | 字號:A+ | A- 據韓國《亞洲日報》報導,韓國統計廳16日發表的數據顯示,韓國9月份就業人口為2740.4萬人,同比增加34.8萬人,增幅連續2個月保持在30萬人以上。具體來看,衛生及社會福利服務業(17萬人)、科學與技術服務業(8.3萬人)、餐飲及住宿業(7.9萬人)等行業新增就業人口較多。數據還顯示,製造業(-11.1萬人)、批發及零售業(-6.4萬人)、公共行政國防及社會保障行政業(-6.2萬人)等下降明顯,製造業就業人數連續18個月減少。
  • 2015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是什麼?
    由中國就業促進會主辦的「2015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及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推薦評選活動日前結束。經地方推薦和專家評議,最終評選出2015年中國就業十件大事及地方就業創新事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就業戰線緊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紮實工作、狠抓落實,就業創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就業局勢保持穩定,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本次評選出的全國就業十件大事和地方就業創新事件,是2015年就業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和突出亮點。
  • 全美經濟和就業最好的十個州
    同時,美國新增220萬個就業機會,包括製造業18.9萬個和採礦業5.3萬個就業。2018年以來美國就業市場情況美國在2月份創造了31.3萬個就業機會,遠優於經濟學家原先預期的20.0萬人,創2016年7月(32.5萬)以來最大增額,同時也創下史上首見連續89個月(註:始於2010年10月)呈現擴增的紀錄。
  • 韓7月就業人口同比增29.8萬人 青年就業率現回升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魏悅】據韓聯社8月10日報導,韓國統計廳10日發布的「2016年7月就業動向」資料顯示,韓國7月份就業人口同比增加29.8萬人,為2660.3萬人,增幅再次跌破30萬關口。失業率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