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釋迦塔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2020-12-14 fashon青年歡樂多

山西省是個文物大省,古蹟遍地。在山西朔州的應縣,有一座木塔成了這個縣的形象代表,人們普遍的稱之為應縣木塔,實際上準確的名字應該是佛宮寺釋迦塔。這座塔是中國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已經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定。應縣木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塔高67.31米,建造時用了3000立方米紅松木料。

應縣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中國中西部的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因其全部為木構,通稱為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應縣釋迦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

這座木塔,在明朝時還先後與皇帝結緣。第一次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率軍擊退南侵的韃靼、瓦剌部,回京途中經過應縣,揮筆書寫了「峻極神工」四字。過了近百年後,明武宗又一次來到應縣木塔,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

建國後對木塔進行修復,於木塔內發現了一批遼代刻經、寫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這座木塔於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木塔共有九層,遊人可以登塔賞景,二層以上都設有欄杆。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

應縣木塔是全部使用木材建造,沒有一根鐵釘,全靠鬥拱結構連接。木塔共有54種鬥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鬥拱博物館」。應縣木塔還有極強的避震功能,這座木塔經歷過許多次地震,烈度五度以上的就有十幾次。

塔內的佛像和壁畫造型精美,也很值得慢慢欣賞。應縣木塔距離恆山懸空寺不遠,可以一起遊覽。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縣釋迦塔(3)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簷並有迴廊,古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莊嚴。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出門憑欄遠眺,恆嶽如屏,桑乾似帶,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塔內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怡然,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色澤鮮豔,人物栩栩如生。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儺、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和人大菩薩。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與塔協調,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中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中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聖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裡,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公元前486年(對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釋迦牟尼涅盤,享年80歲,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看法不一。一說是佛滅度後留下四顆佛牙,另一說是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

  佛入滅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而各方爭論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研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有關佛牙的記載出自《大般涅盤經》。而《大般涅盤經》共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東晉法獻所譯《大般涅盤經》(三卷);第二個版本共有三個譯本:第一個譯本為北涼天竺三藏曇識譯《大般涅盤經》(四十卷),第二個譯本為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盤經》(三十六卷),第三個譯本為東晉平陽沙門法獻譯《佛說大般泥盤經》(六卷);第三個版本為《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盤經》(後分卷上下)。

  上述三個版本都稱為《大般涅盤經》,都是記載釋迦牟尼如何涅盤的經典,前二個版本並未提及佛滅度後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個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盤經》(後分卷上下)的卷下的《聖軀廓潤品第四》記載有釋迦牟尼荼毗後留有佛牙:

  《大般涅盤經聖軀廓潤品第四》

  爾時帝釋,持七寶瓶及供養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時自然滅盡。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欲請佛牙,樓逗即問:「汝何為耶?」答言「欲請佛牙還天供養」。樓逗言:「莫輒自取,可待大眾爾乃共分。」釋言「佛先與我一牙舍利,是以我來火即自滅。」帝釋說是語已即開寶棺,於佛口中右畔上頜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爾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釋,眾皆不見。盜取一雙佛牙舍利。爾時城內一切士女大眾,即一時來欲爭舍利。樓逗告言:「大眾當知待且安詳,如佛所說,應當如法共分供養。」爾時城內士女一切大眾,不聞樓逗所言。乃各執持矛槊弓箭刀劍、槊一切戰具,各自莊嚴欲取捨利。爾時城內大眾即開佛棺,兜羅白顫毛宛然不燒。大眾見已復大號哭,流淚盈目,各將所持悲哀供養,深心禮拜流淚長跪,同說偈贊。

  爾時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壞。爾時大眾既見舍利不復重悲哀,以其所持流淚供養。

  通過上述版本引文,我們知道,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給世界三顆佛牙,一顆為帝釋天請走,兩顆為捷疾羅剎盜走;佛火化後,在金剛體碎為末舍利後又留下四顆佛牙。這就是說天上地下一共有七顆佛牙舍利。

  翻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稱一雙佛牙者唯南本《大般涅盤經》一處,可見此一雙佛牙有著不可分離的應緣。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兩顆佛牙舍利,應該就是南本《大般涅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剎所隱身盜取的一雙佛牙。

  從歷史典籍中看,《佛祖統計》卷五十三、《宋高僧傳》唐道宣律師傳記等都有北天佛牙記載此事的內容。「唐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捷羅剎所授佛牙上於師」,道宣律師一直保存供奉著這一稀世珍寶佛牙舍利,並在他三十五歲那年參訪遊歷山西時將一雙佛牙贈予雁門關外軍事重鎮應州金城。民間文學典籍中哪吒之父託塔李天王手中所託寶塔被說成是應縣寶塔,古老相傳,也應緣示現出一雙佛牙舍利與應縣佛宮寺釋迦佛塔的緣源關係。從此,這片「漠北之名區,要服之大藩」的「雲中首郡」就變得深厚駁雜,風彩華章,為這片孕育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生命軌跡提示出梵天的真如之理。

古今應縣文人都曾多方考據其地名的歷史源緣。明田蕙曾解釋說是雁門龍首兩山呼應而得名,顯然是穿鑿附會。佛經上說佛陀聖物「上應天道,下應群萌,實為應地」。「天道、群萌」意為天上神祗、地上眾生,佛陀遺骨靈牙示現之地,就是「應地」。應縣古稱「應州」的由來,當此無二。一雙佛牙於「應地」應縣重現人間,在此顯示出殊勝之因緣,應縣必然是世界之應縣,釋迦塔當然是佛陀瑞現世界的唯一道場。

  如果你有機會觀瞻過國內各寺院供奉的佛牙,會發現它的大小,形狀都明顯與現時人類的牙齒有所不同,人們為此難免會產生困惑,釋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羅衛國的太子嗎?怎麼佛祖的牙齒會同我們的牙齒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疑惑一

  這真是佛陀的靈牙嗎?佛陀的靈牙為什麼會有這麼大,而形狀又同人牙有這麼明顯的不同?當然,所有帶有疑問的人們也自然會想到,如果古人是用別的動物牙齒來帶替,那麼為什麼不選擇用垂手可得的人的牙齒來代替呢?

  其實,佛經上對此有明確的記載:經書上講,佛祖寶相莊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中,有關於「佛牙」應有以下「三相」和「二好」。

  其「三相」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齒相

  2.二十三相:諸齒齊密相

  3.二十四相:牙呈油浸白黃相

  「二好」是:

  1.三十四好:齒方整鮮亮

  2.三十五好:牙長光潔

  疑惑二

  佛牙能有這麼長嗎?佛經上又說釋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說佛陀身高是現代人身高的4.5倍。釋迦牟尼的「牙齒」比正常人多了八顆,上下頜各是二十顆。其牙相的特徵應該是方形柱狀端面平整,比例是1∶0.014。由此我們大此可以計算出佛牙的長度應該在6—8公分之間。

  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記載來分析,有關佛牙的「一相」、「一好」是說佛的牙齒呈「黃白相,方形柱狀,光耀晶瑩」。

  又因為佛陀有四十顆牙齒,上下各二十顆,其端面必然平整光滑,否則佛的嘴會合不擾而顯怪相。

  按佛教經典來理解,佛陀留下的靈牙,會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長出細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溼彌羅國》記載玄奘法師在西天印度曾朝拜過佛牙,其佛牙長三寸、油浸鮮亮、熠熠生輝。

  依據佛教經典和歷史記載,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珍藏的兩顆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澤、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經典記載相一致。正如臺灣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導師慧禮法師所說的那樣:「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薩應現於世,以種種方便,呼引眾生,始能建塔」。

  《詩經》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一雙佛牙,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體力行。臨應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對於每一個朝聖者來說,生命的意義不正在於此嗎?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今絕無僅有的最高、最古老的重樓式純木結構塔,全塔高67.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還要高16.4米。塔身共分五層六簷,如果加上內裡四層暗層,也可以算是九層。此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歷940多年,雖歷經了狂風暴雨、強烈地震、炮彈轟擊(塔身上彈痕累累,可以看見嵌進去的彈頭),仍然屹立。它全靠鬥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不用釘不用鉚,以50多種鬥拱的墊託接聯砌建而成。古人解決建築問題的技術之高,連現代人也覺得不可思議。如塔底層迴廊外簷由24根木柱支撐,在靜止時下層每根柱負荷120噸,可是柱下石礎根本沒有巢臼,木柱斷面直接平立於石礎之上。據說有好奇者,曾經用兩手執一根細繩,把它從石礎和木柱間橫過。所以,民間就有24根木柱輪流間歇的傳說。全塔裝有木質樓梯,可逐級攀登至各層,每登上一層樓,都有不同的景觀。在第三層的一副銀檻聯寫得好:『放眼欲窮千裡目,摳衣試上六層來』;三層外槽東面西側木聯上書:『俯矚桑乾滾滾波濤縈似帶,遙臨恆嶽蒼蒼岫嶂屹如屏』,道出了周圍令人心曠神怡的山川林木景色。最特別的是,這座塔內供奉的佛像非常大,造像技藝很高。第一層的釋迦牟尼佛像,高達11公尺,在塔內仰望,更覺雄偉無比。周圍是金剛、天王、弟子、供養人的壁畫,筆法細膩傳神,為遼代特有的繪畫風格。第二層由於八面來光,豁然開朗,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協從排列,姿態生動。第三、四、五層也都供有佛像的菩薩像,層層的造像不同,構築各異。這座佛塔在中國的無數寶塔中,無論建築技術、內部裝飾和造像技藝,都是出類拔萃的。

不到之謎

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應縣木塔高67.31米。據考證,在近千年的歲月中,應縣木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

  據史書記載,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發生6.5級強烈地震,有聲如雷,波及木塔。元順帝時,應州大地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動。近代,邢臺、唐山、大同、陽高一帶的幾次大地震,均波及應縣,木塔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持續一分多鐘,過後木塔仍巍然屹立。無情的雷擊、陳年累月的塞外狂風,都曾給木塔施加淫威,兵荒馬亂,戰火硝煙,也曾使木塔傷筋動骨。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曾中彈200餘發,至今彈痕可見。然而木塔堅強不屈,仍傲然挺立、直刺雲天。

  建築結構的奧妙、周邊環境的特殊性,加上人為保護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魯班的傳說

  很久以前的一天,魯班和妹妹從南方來到北方,走到應州地面,看到這荒涼的戰場,白骨累累,不是北方的韃子(對北方少數民族的俗稱),從這裡殺向關裡,就是南方的蠻子(對南方人民的俗稱),從這裡殺向關外。有時兩軍就在這金沙灘地面打了起來,經常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勞動人民飽受戰禍之苦。於是他決定修一座木塔,壓一壓這裡的殺氣。

  誰知魯班把這個想法和妹妹說了以後,妹妹不願意,她說建一座大塔需要多長時間呀?她不願意在荒涼的地方多呆。魯班說,用不了多長時間,他一夜便可以建成。妹妹不信,說你這不是說大話,嚇唬人。便問,你要建一座多大的塔,有幾層?用哪兒的材料?魯班說:「我要建一座十二層玲瓏木塔,就用應州西北黃花梁那片松樹林的木材」。妹妹抬頭一望,嗬,長滿了林木的大山岡,離應城足足有三十裡呢!於是便和哥哥打賭說,你能一夜之間造一座木塔,我就能一夜繡十二雙繡花鞋,咱看誰完工快。魯班說,好!一言為定。於是兄妹二人便分頭忙了起來。

  晚上定更後,魯班一個人忙了起來,他運用神通,將黃花梁的巨木伐來,將恆山石運來,砌石為基;架梁為拱,到三更天的時候,木塔的工程已經完了一半。誰知魯班妹妹只顧偷看哥哥建塔,把繡花鞋的事忘了。這時眼看鼓打了三更,便慌了起來,躲在一旁,喔喔地裝了幾聲雞叫,自己馬上掐訣念咒,請來天上七仙女,幫她繡鞋,這樣十二雙鞋繡完,天已快亮了。再說魯班,三更時聽到雞叫,以為天快亮了,木塔只建了六層,黃花梁的森林也伐完了。到遠處運木材吧,時間來不及了,只好請來天上的瓦仙和他一塊幹,這上六塔就是磚瓦木混合結構了。到五更時,十二層雄偉的寶塔已經建成,只見玲瓏宏敞,蔚然壯觀,使魯班妹妹和七仙女驚嘆不已!

  妹妹趕快找哥哥,哥哥不見了。原來魯班到天宮借寶去了。借什麼寶?為了使寶塔防水、防火,他特向玉皇大帝借逼水珠和逼火珠。安上了這兩顆寶珠,就再也不愁火燒水淹了。正當魯班借了寶珠往回趕的時候,應縣的城隍土地爺起來了,原來這十二層寶塔把他們壓得出不上氣來,他們乘魯班不在,鎮塔之寶還沒安上這空兒,弄來一股妖風,將寶塔上三層一直吹到關外大草原。等魯班回來時,應州就只剩下九層木塔了。魯班氣得一屁股坐在了桑乾河畔,誰知用力過猛,將薛家營村北壓了個大坑,就是以後的幹海凹(現在薛家營水庫)。勞累了一夜,暫時歇歇,將鞋裡的土倒倒,就倒了兩個大土丘,後來這裡的村名叫圪塔。一看鞋也爛了,隨手一扔,佔了大片地方,後來這個村莊就叫鞋(頡)莊。休息了一會兒,他只好把鎮塔之寶安到了這剩下的九層塔裡,和妹妹一起離開了應州。

  那三層磚塔呢?被一陣妖風吹到了大青山下豐州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不信你去看看,和應縣木塔一模一樣,還有點傾斜,塔尖也吹掉了,這是因為沒有寶珠的緣故。

  應縣木塔呢,自從安上了逼水珠、逼火珠後,再也不怕水、火、風等災害了。要不,哪能近千年安然無恙呢

蓮花臺下八力士

  木塔底層大門對面有一尊高大的如來像,坐在一個巨大的蓮花臺上。這個蓮花臺被八個力士扛著,個個力舉千鈞,形象生動逼真。

  這八個力士本是駐守八個方向的護法天神,乘如來古佛外出講經說法之機,匯聚一處,私下凡塵。他們八個下了凡間,排山倒海。本來天下三山五嶽、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齊齊,像棋子一樣,所以有「星羅棋布」一說。八力士下凡以後,隨便把山搬來搬去,弄成現在這個樣子。天下百姓被他們攪得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俗話說:「天上一晝夜,人間一百年」,當如來返回西天,這八個力士已經把人間搞得亂七八糟。如來為了降服這八個亂世魔王,搖身變為一個秀才下了凡塵,去尋找那八個力士。

  一天,如來終於找到了他們,他們正在一起玩弄幾座大山。如來迎面上去施禮道:「八位將軍就是天下聞名的大力士,可我不信。我坐在這個蓮花臺上,看看你們能不能把我抬起來?」八個力士說,哪用八個,兩個就行。上去兩個力士,蓮臺絲毫未動;上去四個力士,蓮臺才過雙腿;最後八個力士都上去,才把蓮臺抬過頭頂,抬過頭頂可怎麼也抬不動了,只聽一聲「定!」八個力士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永遠抬著蓮臺。據說誰也離不開誰,其中走一個,另外七個就要被壓死。所以,互相瞅著誰也伯誰走了。

麻燕

  每到秋季,木塔周圍飛舞著成千上萬隻麻燕,景致十分壯觀,仿佛引人步入一個神奇的世界裡。其實,這麻燕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相傳,玉皇大帝愛鳥,因此,在天宮裡養著各種各樣的鳥。百鳥群裡,玉皇大帝最喜歡麻燕。因為麻燕的羽毛黑中透紫,緊中泛藍。雖然別的鳥比麻燕善唱、會舞、能言、喜鬥,玉皇大帝總願意在麻燕跟前多逗留一會兒,遺憾的是麻燕不舞不唱。

  一次觀賞中,玉帝給麻燕賞了一塊美餐,麻燕竟然又唱又舞,而且比別的鳥唱得好聽,舞得更美。從此,玉帝想要叫麻燕唱歌跳舞就得給它美餐。玉皇大帝把麻燕看做是百鳥中的舞蹈皇后,每到群鳥跟前先讓它表演。以後;玉帝就把麻燕留在身邊。

  麻燕得寵,變得趾高氣揚,不把其它鳥看在眼裡,百鳥敢怒不敢言。玉帝因喜歡它,對它的狂妄行為不僅沒有懲罰,還連連賞它美餐,這下,麻燕更得意了。

  在某年的正月初八,五帝在聚仙樓裡宴請地上和天庭上的各路神仙。聚仙樓擺好了各種山珍海味和仙桃玉酒。麻燕把宴席上的酒菜仙桃鬧得亂七八槽,醉於神桌上。各路神仙來到聚仙樓裡,仙女把麻燕偷吃酒菜的事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要重重處罰它!

  觸犯天規,本來是要殺頭的,但看在玉帝的面上,留了一條性命,讓天神砍去了它的後爪,一巴掌打出南天門,讓它到凡間受罪。

  麻燕被打出南天門,暈暈糊糊飛在空中,心裡羞愧難言,但發誓要找一個比天庭還要好的地方,飄呀飄呀,打呀找呀,忽然發現一座離天最近的寶塔好像天宮一樣,飛到塔前一看,實在是比天庭還好,這塔便是應州木塔,於是把家安到了塔上。

  因為麻燕被斬了爪,起飛時必須向前一跌才能飛起來,因此,只得住在高大的建築物上。以後麻燕子子孫孫多了,窩裡住不下,也只能分別住到其他高大的建築物上。

靈芝草

木塔第六層的蓮花頂周圍長著一圈靈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蔥鬱旺盛。這靈芝草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故事。

傳說,遠古時候,寶宮禪寺裡有一位慧能大師,他在夜裡夢見釋迦牟尼坐在他的身旁說:「峨嵋山上有一株靈芝草,你若能把它採回來,栽在一塊寶地上,這地萬一定年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人畜興旺,國泰民安。」夢醒之後,慧能大師為了應州庶民百姓的興旺和安康,就照著峨嵋山的方向徒步啟程了。

  在這次行程中,慧能大師一天只有一次熟食進嘴,一次生水入肚,日夜兼程,不覺睏乏。在第十五天清晨,他來到了峨嵋山腳下。站在山谷中,舉目望去,好一派世外桃園之景可是,這麼大的山,這靈芝草長在哪一道山谷中?他心裡一片茫然,於是在這山凹中隨便漫行起來。兩天兩夜之後,他攀上了一個山巔。這時,飛來一塊彩雲,立時狂風大作,他的草帽「颼」地一下飛向天空。他伸手去抓,草帽像被一根無形的繩索拽著沿山坡溝壑飄飛,慧能大師也只好跟著草帽飛崖跳溝。最後草帽掛在一道山溝向陽處的石壁上。他走近石壁一看,草帽帶兒正掛在一株伸手可摘的花草上。細細一瞧,這花草長在巖石與巖石的隙縫中,他覺得這花草絕不和一般花草一樣,枝葉老綠而又翡翠,花兒紅中透紫,而又紅得放光。他愣住了,這是一株什麼草?正在茫然不解時,從幽谷中傳來一個悠長的聲音:「靈——芝——草!」接著,回音四起,滿山遍野全是」靈——芝——草」的聲音,慧能大師認定了,這花草一定是靈芝草!

  慧能大師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從此,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慧能大師的這一功德,由名畫家給他繪了一張圖。畫面是一個人,蓄髮、繡頭、短鬚,滿臉忠厚;挽著褲子,身披蓑衣,渾身精壯;背上背著柳簍,一手拄著拐杖,拐杖上掛著草帽,一手捧著一株花草,赤腳,行走在山崖之中。

相關焦點

  • 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塔內供奉兩顆舍利
    導語: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塔內供奉兩顆舍利古代的人的智慧,讓大家深深的敬佩,當看到那些文物的時候,就會看到他們的所建造的古建築,更是讓大家驚嘆,應縣木塔,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魅力之處,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
  • 世界三大奇塔:一個是比薩斜塔,一個是艾菲爾鐵塔,第三個在中國
    世界三大奇塔:一個是比薩斜塔,一個是艾菲爾鐵塔,第三個在中國人類活動的歷史悠久,歷史悠久,卻留下了許多非常驚人的建築傑作,例如宏偉的金字塔、雄偉的故宮和長城,美 麗的整潔泰姬陵。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世界三大不可分割塔。
  • 誰知道山西有和「艾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並稱的奇塔嗎?
    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全稱釋迦塔位於應縣城西北的佛宮寺內,又稱佛宮寺釋迦塔。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
  • 世界三大奇塔:最牛的那座在中國,全木質結構,早比薩斜塔117年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卻越來越大,很多人都通過旅遊來放鬆心情,有人喜歡戶外運動爬山玩水,也有人喜歡去看一些歷史人文的古建築,塔就是其中之一,世界各國都有自己非常有特色的塔,也有各種各樣的排名,世界三大奇塔:最牛的那座在中國,全木質結構,早比薩斜塔117年。
  • 義大利有比薩斜塔、法國有艾菲爾鐵塔,中國這個塔不簡單!
    世界三大奇塔世界上的塔很多,但是最奇怪的塔有三座,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釋迦塔;這三大奇塔,共同點都是塔身穩固。比薩斜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它建造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比薩斜塔的建築歷程可謂是一個心酸血淚史,建築從設計,到完成8層高度54米的斜塔,耗時200年時間,才得以建成。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00年的歷史的鐘樓。
  • 中國這座木塔千年不倒;與艾菲爾鐵塔、比薩斜塔合稱世界三大奇塔
    ,我們又了解到了蘇式建築、蘇州園林開了中國私家園林的典範;我們還了解到了山東有個地方叫曲阜,那裡有孔府、孔廟、孔林;再後來,我們知道巴黎有艾菲爾鐵塔,象徵著愛情與浪漫,憧憬著能和心愛的人去巴黎旅遊,去鐵塔打卡;我們還知道義大利有一個比薩斜塔,我們好奇為什麼塔斜著而不倒,伽利略在塔上面扔了兩個球,扔出來了」自由落體定律「說建築
  • 世界三大奇塔:其中一座在中國山西
    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裡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針對蓋裡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只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
  • 山西應縣釋迦塔是你一生中值得去看的中國建築奇觀。
    ,純木結構、無釘無鉚,給人一種敬畏,震撼人心,歷盡千年風雨,地震千年不倒,堪稱世界建築奇觀。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築,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 堪比艾菲爾鐵塔,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就在山西!
    應縣木塔也叫佛宮寺釋迦塔。它和艾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坐落於山西朔州,又叫釋迦塔。至今已歷940多年,雖歷經了狂風暴雨、強烈地震、炮彈轟擊(塔身上彈痕累累,可以看見嵌進去的彈頭),仍然屹立。它全靠鬥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
  • 我國「最著名」的一座古塔,也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就在山西朔州
    一說全國最高,那這座塔有多高呢?這座磚木結構的八角塔一共十一層,高67.31米。這座木塔是中國目前還尚存的最高的木式建築,始建於公元1056年,歷史悠久,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 和比薩斜塔齊名的應縣木塔,網友說航拍看就很美,省了門票錢
    應縣木塔也叫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院內,俗稱應縣木塔。對熱愛中國古建築的人士來說,有這樣一座建築,是需要帶著朝聖的心態去親近的,它就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應縣木塔。之所以如此出名,因為他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 中國六大名塔:第二個與法國艾菲爾鐵塔同列「世界三大奇塔」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稱"佛塔"。14世紀以後,塔逐漸世俗化,演變為一種傑出的高層建築,下面一起來了解下中國最著名的塔吧!
  • 山西這座塔,被認定為世界最高木塔,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齊名
    在山西,有一座已屹立千年的全木建築,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木塔,它就是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它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最高的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 世界著名三大「奇塔」,一個在法國一個在義大利,還有一個在中國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分享一下世界著名三大「奇塔」,一個在法國一個在義大利,還有一個在中國。相信大家都「塔」都有一定的關注,世界的「塔」非常多,最為著名的三大「奇塔」你們知道在哪嗎?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第一座比薩斜塔,這個位於義大利的託斯卡納比薩成,這座塔是傾斜在地面上的,相信喜歡建築的朋友,一定都有聽說過這個塔的建築案例,其實這個塔是因為建築失敗在傾斜的,莫名其妙的成為了世界上的著名建築奇蹟,也成了世界著名三大「奇塔」之一,也因此吸引了非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為比薩成帶來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
  • 中國應縣木塔,世界奇塔建築
    對古建有點了解的都知道山西有座遼代木塔,應縣木塔。應縣木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是「佛宮寺釋迦塔」的俗稱。2009年來到這裡,一睹這座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的神奇。應縣木塔建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塔高徑比約2.2,比例相當敦厚,使得木塔高峻而又不失凝重,將應縣木塔穩噹噹地坐落在大地上。除了第一層的四米高石質臺基外,其餘各部分均由木頭建成,沒有用一根鐵釘、鉚釘,全部採用傳統的榫卯工藝搭建。
  • 世界三大奇塔一座在中國,與比薩斜塔齊名,千年不倒成奇觀
    應縣本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因為這座木塔而讓人所熟知。應縣木塔位於縣城西北的佛宮寺內,其正式名稱為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今年山西省的許多旅遊景區工作日免門票,應縣木塔也位列其中,所以遊客比較多。這座木塔在國際上也有著重要地位,應縣木塔跟義大利比薩斜塔和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齊名,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 中國版「比薩斜塔」:一根釘子也不用,來歷僅憑一個傳說
    中國版"比薩斜塔":一根釘子也不用,來歷僅憑一個傳說一提到塔,很多人就會想到古裝神話劇中,託塔李天王的"玲瓏寶塔"或是封印了千年蛇妖白素貞的雷峰塔。而在現實中,塔是一種佛教建築,它的範圍很廣泛,也可以代表一種建築結構,比如觀光塔、燈塔、電視塔等等.....單是中國現存的塔一共就2000多座,何況是全球加在一起的呢!然而世界上就存在這麼三座尤為著名的塔,也被並稱作"世界三大奇塔",分別是法國的艾菲爾鐵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以及中國的釋迦塔。
  • 我國不知名的縣城藏著世界奇塔,與比薩斜塔齊名,純木構塔式建築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座位於我國境內歷史非常悠久的古塔建築,說到塔類建築人們肯定都會想到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以及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這兩個塔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的出名的,今天介紹的這座古塔是與這兩座世界知名的塔齊名的,在一起被人們稱之為「世界三大奇塔」,但是它的知名度卻與國外的這兩座塔相差甚遠了,它身處於我國的一個不知名的縣城裡面。
  • 世界上最高的木塔,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齊名,整個塔無釘無鉚
    近年來,中國的旅遊業非常優秀,越來越多的人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所以中國的旅遊業越來越好,國內各大城市也在積極開發國內的旅遊資源,但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節假日的時候國內的各大景點都是人滿為患的,所以很多人都將目光放在了國外,出國遊是現在很多人的選擇。
  • 著名景區應縣木塔已恢復開放
    黃河新聞網朔州訊(記者 李梅)在3月11日召開的朔州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截至3月6日,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為100%;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40家,除2家季節性生產企業外,其餘38家已全部復工,做到應復盡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