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13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共赴東城區培新永生優質教育資源帶學校進行聯合視導活動。三個校區共有46節教學課同步展示,校長張燕還親自上陣,為學生們帶來了有趣又生動的數學課。
「大家知道生活中二氧化碳能做什麼用嗎?」在科學課「空氣的組成」課堂上,老師對同學們提出了問題。「製作乾冰!」「做碳酸飲料!」「還能滅火!」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說對了,今天我們就要製作一個簡易的『滅火器』!」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將皮管套在小蘇打溶液上,再向溶液裡加入檸檬酸顆粒,液體瞬間「呲呲」冒出了泡泡,將皮管導出的氣體對準蠟燭,蠟燭就熄滅了。「能滅火說明什麼?」「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
「同學們,今天老師來帶大家做一個『20秒挑戰』的遊戲!」在綜合實踐課「合作中成長」的課堂上,老師將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六種圖案貼在黑板上,而這個遊戲的規則是20秒內統計這些圖形的數量。「準備好了嗎?預備,開始!」幾個踴躍舉手參加的同學紛紛「敗下陣來」,「時間太短了,根本不可能!」「那麼,如果讓大家分組多人參與這個有難度的挑戰,是不是簡單一些呢?」孩子們在經過溝通後明確了分工合作,20秒內果斷數清了圖案的數量。「老師問問大家,在面對一個人無法完成的問題時,你該怎麼辦呢?」「合作!」孩子們都領悟到了這節課教給大家的道理。
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主任馬福貴認為,目前科學實踐課越來越受到各中小學的重視,但是在進行學科實踐的過程中,應避免簡單化、表面化、形式化,實踐要更加貼合學科教學內容,「實踐不僅僅是習得知識的過程,更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學會思考和合作的過程。」據介紹,近年來培新小學逐步建構起「培新(心)教育」的教學實踐體系,包括打造「樂教善教」的教師合作共同體,營造「喜愛+有效」的課堂文化,建設「學科+」綜合實踐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