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說或電影情節感染力極強,它能讓人傷感不已,不由自主的流淚。而作為表達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詩歌,也有這種能力。下面的一首古詩就屬於感染力極強的詩歌,而且是最傷感的一首唐詩,讀之令人莫名流淚。
《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人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這首詩歌作者劉希夷,與作下《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同時代。他是唐朝詩人,為汝州人,即現今河南省汝州市人,能詩善彈琵琶,大多詩歌基調感傷。雖多才多藝,但英年早逝,死時還未到三十。相傳是被其舅舅宋之問所害,因為他想將這首詩千古傳誦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據為己有。
詩歌前12句,由暮春時節落花的盛開與凋零寫到人,借寫洛陽女子傷感落花,表達了人生易逝、紅顏易老的感慨。而「寄言全盛紅顏子」以下的詩句,則寫白頭老翁在青春年少時,與「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在芳樹下尋歡作樂,在落花前賞清歌妙舞,到白頭時,則「臥病無人識」,抒發了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
詩句最後一聯「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在。」中的「悲」字,是全詩的詩眼,詩人既是為熱鬧繁華歌舞地,變成只有鳥雀空啼而悲,也是因青春易逝,世事變遷、人生短促而悲。且一個「悲」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傷感。
這首詩與以往感嘆人生短促的詩歌不同,它只有傷感,沒有勸人惜時奮發的意圖。且詩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使讀者沉浸其中,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