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該不該懲罰孩子?應該怎樣懲罰?」
幾年前,小步在家早教創始人及CEO彭琳琳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則話題,下面點讚最多的那個答覆讓她震驚:「可以打孩子,最好打孩子的腳板心。」
當80、90後家長已經具備了通過線上解育兒知識的能力時,線上育兒與陪伴的正確程度,成為彭琳琳更為關注的問題;2017年前後,市面上已經出現了面向3-6歲的在線啟蒙產品,但她認為先解決0-3歲的陪伴內容更為重要。
難點被擺在眼前。
0-3歲產品效果難被量化,在家庭場景調動父母一直被看做難以突破,啟蒙軟硬體都容易被抄襲導致產品端很難建立壁壘,行業天花板低……
創業三年多,小步在家早教教育用戶開始,到如今註冊用戶已經超過了1580萬,有投資人表示,小步在家早教2019年營收超過2億元。到2020年9月其單月流水已突破5000萬元,成為在線早教賽道形成一定規模的品牌代表。
接受媒體專訪時,彭琳琳從產品邏輯、市場模式和未來前景等方面,分享了小步在家早教在近四年時間做了哪些工作,以及下一步的動作。
01
—
挑戰「0-3」
「小步在家早教要成為啟蒙階段家長的目的地」——這是彭琳琳從一開始就確定的方向。也因此,創業初彭琳琳認為小步的產品需要三個方向的特質。
第一、在0-3歲形成親子關係的關鍵期,幫助家長找到更適合也更正確的方式。
第二、找到年輕家長們喜歡也願意用的方式,例如,年輕家長不再喜歡長篇大論,也不喜歡聽人連篇累牘地陳述育兒道理,他們需要有趣有效又簡易操作的內容。
第三、讓更多的痛點在親子陪伴中被解決。
「所以我們的課程一直就是在爭取能夠讓家長了解到,他們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可以幹什麼、能做到怎樣的程度,並且核心是他們用起來可以非常簡單。」彭琳琳說道。
要做到「簡單」,卻並不容易:一個產品如果極度容易上手,背後可能需要更高的產品和服務及運營成本;一個產品如果極度容易上手,尤其在啟蒙產品中,孩子會很快厭煩並且無法起到親子互動的效果。
而這還不是小步在早期看到的唯一難點。
彭琳琳回憶,早期決定做這個方向的產品時,身邊基本都是負面的聲音:「0-3是一個最難啃的骨頭,再加是在家的早教,這裡面每個詞拿出來去做,都很難。」
此外,2017年,市場對0-3歲在家早教的認知也還相對較弱。
彭琳琳回憶,當時的市場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家長,一類是,知道並認可早教的家長們,在被線下早教品牌的影響下,認為早教應該在高大上的場館裡面;一類是並不認可早教產品,認為大多數課程都是帶著孩子玩。用戶認知兩極分化的局面,也需要小步在家早教去打開自己的突破口。
靠優質內容去獲取用戶,是小步在家早教獲取到第一批用戶的核心,也是能讓它走到現在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年多前,彭琳琳準備了幾篇內容投放在朋友的公眾號上,這些內容幫助小步獲得了幾萬名種子用戶。
彭琳琳除了繼續靠自己寫的育兒內容去引流和繼續服務用戶外,也開始在小步在家早教上推出免費課程,並在一年後逐步轉化為付費產品。
截至目前,小步在0-3歲基礎上已經推出了面向6個月以下小寶寶的STAR悅動操和面向6-36個月的deep家庭早教課、部分專項課和家長大學。此外,早在半年多以前,小步在家已經將產品線向上延伸至6歲,推出了兒童可持續學習力啟蒙課,近期又增加了幼兒編程等內容。
整理來看,小步能夠在早期得以快速發展,除了內容的迭代外,還有兩個因素:時間點上,小步比金寶貝、美吉姆等線下機構更早切入2至3年,導致其在時間節點上有優勢;創始人過去的背景是某知名母嬰電商的戰略VP,有大量的論壇和渠道資源,同時,有很多專家資源,所以早教的課程研發並不困難。
從免費到付費,從幾萬用戶到千萬用戶的過程中,小步踩過幾個坑,也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形成了自己的步調。
02
—
彎路,與堅持要走的路
小步在家早教的企業價值觀,叫「Tough Way」。
用彭琳琳自己的解讀,是「選擇難的事情,做下去,才能被認可」。
因為難做,所以能夠參照的樣本很少,也因為自己摸索,彭琳琳回憶小步在家早教的發展並沒有具體的時間節點,但的確伴隨著產品調整和升級,自身也在迭代。
這其中,也有不少在她看來走過彎路的時候。但有些彎路,也被小步在家早教走出了一條新大道。
TO C文章內容:小步在家早教由學術理論走進用戶心理
彭琳琳回憶,最開始的內容吸引到用戶後,她直到現在也依然堅持參與到公眾號的文章中。
但早期,因為自己偏向理論派風格,所以曾收到同事的反饋表示「不太好懂」。
「這個是很長的一個摸索過程。慢慢地我學會比如中間我們去加入故事情緒,結合社會熱點讓用戶好接受;再融入我擅長的前沿理論的追蹤,最後就是我們就找出一個點,把事情寫清楚。」
直到目前在線啟蒙內容已經充斥家長端的時候,小步在家早教服務號的內容依然保持著幾乎篇篇10W+的爆款文章。
彭琳琳分析,能夠達到比較理想的閱讀量,一方面在於自己依然親自把控內容,另一方面也在於更早一步蓄水流量池。
「現在行業裡的文章很容易互相抄,或者有套路模板去套寫,但我們還是堅持不按套路寫,堅持高質量產出。」
課程:掃除使用障礙,但堅持儀式感
在早期,為了能夠滿足多個場景的親子互動訴求,小步只做了「清單模式」,例如夏天、在商場逛街等特定環境,提供對應的親子互動內容,並且在各個環節設置了打卡機制。
但效果並不好。
團隊反思,在一些環境中實際上父母已經沒有更多精力去思考育兒,「比如逛街的時候,媽媽很難帶著孩子按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去做了,比較麻煩,就算打算做了,也可能被其他外部因素幹擾了。」
「再比如我們設置了在院子裡,有蠟筆和紙就能做拓印,但是第一家長不一定有意願參與,第二不一定每個家庭真的都有這些工具。」
「看熱鬧的多,實踐的少。」
彭琳琳總結,親子陪伴不能看熱鬧,因此必須把操作環節中的障礙掃掉,比如取消清單改為課程模式,幫助家長按部就班完成;同時,增強環節中的儀式感,例如開課前的開場舞,讓孩子聽到音樂就知道要準備上課了。
2017年5月份,小步開始陸續上線課程,兩個月後,清單模式下線。
經歷產品三年多的迭代後,彭琳琳認為現在的家長主要為服務和效果買單,所以小步持續在做的是加重軟硬體的服務流程。
教具:在爭議中堅持自己
小步在家早教在早期並沒有教具盒子。
在清單模式結束後,與線上課程配套的,是小步團隊意識到並非所有家庭都具備課程裡的教具,而一旦有一個工具沒有,家長的完成度會馬上降低甚至直接結束課程。
「如果不配全,實踐的人就很少,我們想傳遞的萬物皆可早教的理念,也不會被傳出去。」
為了配合課程,小步推出了盒子,但又引來了直到現在都存在的爭議點:「大家都在問,盒子怎麼這麼簡陋?看起來很不值錢的樣子」。當近兩年在線早教興起,高端盒子產品越來越多的時候,這種對比也變得更為明顯。
小步內部曾有無數次的討論:「我們要不要投降?」
但最後都是,不。
彭琳琳指出,小步的理念需要與其配套的硬體,而這種基於家庭場景內的課程,也不應該離開家庭的實操環境。
「時間沉澱下來,大家最終是能感受到這個魅力的,從我們的續費來說,也證明了這個模式可以跑通。」彭琳琳說道,「啟蒙教育概念已經很容易被理解,但早教還有太多誤解,尤其在家早教和開放式教具上,都還需要更長的鏈路去滲透。」
目前,小步在家早教已經向3-6歲的年齡段延伸。
但依舊可以看到幾個策略上問題:其一、做全科素質教育產品在教育流程上不夠標準;其二、運營模式方面,代理人模式的復用需要探索。。
彭琳琳坦言,小步在市場投放上一直力度較弱,主要由於公司一直在找精準定位,通過母嬰KOL去帶動認知。
讓媽媽去帶動媽媽,是小步在家早教一直堅持做的事情。
03
—
媽媽們的力量
彭琳琳認為,啟蒙階段產品實際上正在經歷從知識付費到教育服務的轉變。
在這個轉變中,服務人群如果有媽媽群體的參與,或許更能激發小步新用戶的認可與粘性。
在小步新註冊用戶進入訓練營後,訓練營的負責老師也是小步的深度家長用戶,班主任媽媽的工作在於服務,不負責其他增長業務。
「0-3歲的媽媽,是很崩潰的,不論是在家庭內和婆婆和老公,還是在職場的尷尬,是一個很特殊的生態。這個裡面有多少困難,是要媽媽們彼此去解決焦慮的。小步親子訓練營的宗旨就是不管買不買課都好好服務。」
「服務人才我們曾經招聘過非媽媽群體,但服務結果算不上最好。因為你把年輕老師培養成一個懂得孩子吃喝拉撒睡的「陪伴者」都很難,做到理解媽媽、真正幫忙媽媽解決陪伴問題就更難了。」彭琳琳回憶。
只有媽媽才能理解媽媽。
目前訓練營的班主任中,媽媽群體佔9成。
訓練營結束後,轉為正價課的用戶將進入由小步內部團隊負責的督學群中。
此時,用戶會先在督學群被跟蹤服務三個月,結束後家長們基本理解了小步的早教方式方法了,其後,再由全職老師全天候解決家長訴求,所提供的幫助在早教問題外,還有養育問題等。
彭琳琳指出,督學團隊的服務專業度,也是小步的壁壘之一,目前督學團隊將近100人。
直到現在,彭琳琳也並沒有真正讓小步在家早教突破創業時聽到的種種困難,尤其是關於父母惰性的問題,依然是橫亙在家庭早教發展面前的關鍵因素。
「但我們相信的是,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人生的前三年若能受到科學、高效地家庭陪伴,這將會是他人生中得到的、最有價值的禮物。如果這個『禮物』可以被高效、科學地藉助網際網路模式規模化,必然是一個極有商業想像力的場景。」彭琳琳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