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想起曾經看的一部動漫《天空之城》故事是由希達所坐的飛行船遭到空中海盜的襲擊而開始。一團混亂中被關在屋子裡的希達試圖逃跑,卻不慎從萬米高空的飛行船上跌落下來…… 故事另外一個主人公少年巴魯是礦工技師的徒弟,這一天收工時,發現天上有個亮晶晶的東西正在慢慢地下落。他好奇地跑過去,發現竟然是一個好可愛的女孩子,在一團藍光的包圍下從天上飄下來了。
我想起故事裡面的情節,其實我不相信有上帝,但我相信世上必有神聖。雖然我不知道它到底在哪裡,但我知道,它一定就在某個我看不見的地方,躲在雲層背後,被狂嘯著的龍捲風包圍著。大部分的我們是被蒙蔽的,但肉眼看不到,並不意味它的不存在。但它的存在也不意味著我此生就要去達這樣的一個地方,我僅僅是知道,有這樣的一塊聖地存在就足以讓我感動了。最後,男孩女孩一起毀掉了普拉達,大概也是這樣的一種隱喻吧。有一種美好,不一定要佔有。那個彼岸,太遙遠。遙遠到甚至中間並沒有通往那裡的路存在。
在這個功利至上的社會,適應取代了創造與想像,變成了一種才能,消費取代享受,變成了生活的目標。而「靈魂」「理想」「信仰」都是空洞且會被人恥笑的字眼。於是,人人都變成了被罷黜的國王,失去了朝天空看一看自己的那個國的衝動。
那個在孤島上孤獨著守望著的機器人,我相信,沒有比他更深重更濃烈的孤獨了。可是,他是享受那樣的孤獨的。周國平說,「孤獨之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這個機器人如我們一樣,也是一個朝聖者。
我們都是朝聖者,我們都有自己的「天空之城」,也許那只是一個烏託邦,卻支撐著我們的生活,支撐著我們之為人的全部意義。心中沒有普拉達的人,無論他的頭腦裡有多少知識,他的心也是蒙昧的,是未啟蒙的。「世界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每一個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個朝聖者,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缺陷,反而是一個鼓舞。你會發現,每個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獨的追求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的,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
影片的主題主要體現在天空之城上。天空之城上一片祥和繁榮景象。科技工業也相當先進。無論是武器還是機器人,都遠遠超出了人間的想像。然而天空之城之所以能欣欣向榮,繁榮昌盛,並不是依靠這些先進的科技和文明,而是以飛行石和大樹根為代表的自然。當希塔開啟毀滅咒語時,天空之城解體,毀滅的工業文明。此時,影片的主題也就昭然若揭了。
值得注意的是,宮崎駿並沒有對工業文明進行否定,原來的天空之城也是和平安寧的,機器人代表的工業文明和動植物代表的自然融洽相處。矛盾悲劇的根源在於,以穆斯卡為代表的邪惡貪婪的人類不顧自然對於生存的意義,肆意破壞,最終毀滅了自己,而自然——人類生存的根是永存的,就像最後漸行漸遠的天空之城樹根。細心地觀眾一定會發現,那個龐大的樹根似曾相識,不錯,龍貓中森林精靈豆豆龍就是居住在千年古樹下的樹洞裡。兩者的主題都是關於自然的,只不過,前者是以童趣幻想講自然對於小孩的意義,後者通過戰爭毀滅來講人類與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