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實務篇)

2020-12-14 審計點滴思考

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不知道你們填寫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困惑問題,有沒有填寫錯誤的,今天這篇文章從兩個層面(單體、合併)來展開。

一、單體層面

其實仔細來說單體的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非常的簡單,因為你底稿中肯定有所得稅費用這個底稿,調增調減的數字內容你都知道是什麼,或者有稅審的數字審計直接拿過來用就行,因此我們直接往這個過程裡面填寫數字就可以,單這裡面寫3個注意點。

1)整體概況

我們看這個表的結構,對裡面的內容做一個基本的描述,見表格

表格裡面填寫的數字除利潤總額外都需要乘以稅率

2)資產減值損失由沒有?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這個表裡面沒有資產減值損失和信用減值損失,因為在納稅調整裡面有,比如說利潤表資產減值損失計提100萬,那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時候肯定做納稅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但是在這個調整過程裡面肯定沒有。

假設:

會計利潤175萬,其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5萬,那麼應納稅所得額是175+25萬=200萬,所得稅費用是200*25%=50萬

計提資產減值損失25萬,那麼就應該確認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25%=6.25 貸:所得稅費用 6.25

因此當期所得稅費用未50,遞延所得稅費用是-6.25,具體見圖

我自己最開始做的時候就不明白為什麼資產減值損失對應的金額放在調整過程裡面,這個資產減值損失不是應該放在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影響嗎?事實不是,遞延所得稅費用我可能理解的不到位,但是不影響我深刻理解這個問題。

如何理解,其實就是化繁就簡,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我的例子中需要調整的假設只有資產減值損失沒有其他因素,就這一個因素我看看是否有影響。通過簡單的例子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裡面沒有資產減值損失。

通過這個我想表達兩個觀點:

第一,當然是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不包含資產減值損失。

第二,我想強調一下化繁就簡這個做事方法, 我認為這個非常好,這個調整過程的理解我用到這個,我在最開始學習合併的時候也用到這種方法,在實務中企業需要做合併一般報表的科目會非常的多、數字非常大,可是學習就需要簡化只有關鍵科目、數字是幾百幾千就能表達問題,這也是化繁就簡。

3)一個便捷做法

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裡面科目很多,其實我們經常遇到的就那麼幾個,調整以前年度所得稅的影響,非應稅收入的影響,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影響,這三個因素以前年度所得稅非常明確,剩下的是從納稅申報表的中獲得調增調減的數字即可,我們對調增調減的數字做一個簡單的分類,非應稅收入的影響很容易調出來,剩下的直接放在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裡面即可。

二、合併層面

合併層面會比單體層面複雜一點,涉及到抵消,涉及到不同稅率的子公司等

我們從以下幾點展開

1)不同稅率的子公司,

我們繞不開的就是子公司稅率不同,我們希望簡單點所有公司的稅率都一樣,但如果所有公司稅率都一樣,那麼存在那麼多公司的意義就少一條,法定稅率25%,小微企業5%或10%,或5%+10%,還有高新技術企業15%,還有如霍爾果斯等地的企業所得稅優惠5免5減半,稅率是0的。

遇到這麼多的稅率怎麼辦?

a 基本邏輯

我們需要知道這個邏輯,我們在合併報表填寫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的時候使用稅率是有一個基準的,這個基準就是母公司的稅率,比如說母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15%,子公司有兩個,一個是10%,一個是15%,一個是25%,

計算公式:會計利潤*(子公司稅率-母公司稅率),如果高就是正數,如果低就是負數。

b 子公司會計利潤有正有負,位置在哪裡?

假設合併利潤1000萬,其中A公司25%(會計利潤100萬),B公司15%(會計利潤-200萬)子公司適用不同稅率的影響,這個地方放會計利潤為正的

調整金額為100*10%=10萬也就是100*(25%-15%)=10萬,

本期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虧損的影響,這個位置放會計利潤為負數的

調整金額為200*15%=30萬,記住在調整過程裡面這個寫的是正數,

記住位置不同。

2)合併抵消,

合併利潤是經過調整後的利潤=各個子公司的利潤總額之後加減(+-)之後得到的。

這個合併上調整的利潤表科目要不要考慮呢?如果要考慮該怎麼考慮

a要考慮的情況:

先說簡單的,假設合併上就調整一筆,

借:無形資產100萬 貸:資本公積 100萬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 10萬 貸:無形資產 10萬

調整的原因就是收購的時候企業產生的無形資產,沒有做在母公司帳裡面,我們需要在合併上進行調整,因為稅法是只認單體,不認合併上的調整,這個費用減少了合併淨利潤所以要調增,放在「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影響」裡。

b不需要考慮的情形

合併上調整對利潤表的影響有哪些,一個是內部交易,存貨都賣完的情況,抵消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還有就是存貨沒有賣完的情況,按照毛利率抵消一部分存貨,借:營業收入 貸:營業成本 存貨。

直接抵消收入和成本抵消之後就沒有任何影響,這個調整沒有用。

存貨沒有賣完的情況,會產生所得稅費用,這個所得稅費用也不用考慮,在主表中就有體現。

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收益在合併中會抵消,在納稅調整的時候也會調減,最終也沒有影響,因為稅務上不認可合併上的調整,所以合併上調減的投資收益需要調增,而單體上投資收益又是免稅的,所以一正一負不影響,

綜上考慮之後就是不用考慮合併上的抵消,只用考慮單體上的調整就好。

3)調增調減怎麼快速處理

這個處理邏輯我在單體層面分析提到過,就是直接挑選非應稅收入,因為這個比較少,比較明顯,調出來之後剩下的全部就是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影響項目裡面的數字。

4)不可抵扣的成本、費用和損失的影響

為什麼單獨提這個,因為有的上市公司的披露讓我們很疑惑,因為這個按照常規理解這個地方肯定是填寫正數,是調增的項目,但是大家可以翻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年報,有的披露的是負數,為什麼是負數,我遇到的一個項目是以為它少列示了一個科目導致的,少列示「對於研發支出加計扣除和無形資產加計攤銷的所得稅影響的披露」因為這個是調減的, 一般還比較大,所以導致整體是負數。

關於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就分享到,有問題歡迎入群交流。

相關焦點

  • 財報中《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如何解讀
    本文針對的主要是非財務人士,但是也考慮到財務人士想要學習《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這張表的編制需求,所以後面的理論講解不算深入,但是也足夠讓財務人士知道怎麼編制。《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調整過程》這張表普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連平時做財務工作的財務人員大部分可能也不知道,用的也不多,甚至於幾乎不用去編這張表。但是在上市公司的財報中,實際上是有這張表的列報的,因為會計準則中做出了這張表的列報規定。在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的第六章第二十五條中規定需要進行列報。
  • 年終利潤結轉的正確流程(含流程圖及會計分錄)
    二、進行納稅調整清理,並確認「所得稅費用」有人會覺得奇怪,還沒有到企業所得稅彙算的時候,為什麼要做納稅調整清理呢?因為會計核算和稅法規定存在著很多差異,會形成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對我們確認「所得稅費用」會產生影響。為了儘可能保證財報的準確性,我們不能直接根據「本年利潤」計提或確認「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必須要考慮「所得稅遞延資產」與「所得稅遞延負債」的影響,包括當年和以前年度的影響。
  • 2019年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
    中級會計《中級會計實務》知識點:資產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礎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在企業收回資產帳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
  • 新準則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
    第四節 所得稅費用的確認與計量   所得稅包括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個部分,其中: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當期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當期適用稅率   遞延所得稅=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
  • 稅務檢查後企業所得稅的帳務調整
    處理意見:該案例從財務制度看,這些支出項目,仍屬企業費用支出範圍,應當體現在當期損益中,而根據所得稅有關法規,超支的業務招待費和稅收滯納金均屬納稅調整項目,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補繳企業所得稅330萬元[(5+5)×33%=3.3萬元]。
  • 所得稅彙算清繳後的應怎樣進行帳務調整(一)
    一些企業在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後往往忽視帳務調整工作,存在成本費用的支出多計或少計,或用其他方式人為地虛列利潤等現象,增加或減少下年度或以後年度利潤,使得已作納稅處理的已稅利潤在以後年度又出現繼續徵稅的情況,增加企業不必要的負擔;另外,多提的短期借款利息,下年度如衝減財務費用也會增加利潤,造成所得稅重複計徵,還會使企業財務狀況和反映的會計信息失真
  • 《初級會計實務》第二章知識點:應交稅費和營業稅金及附加
    中華會計網校《初級會計實務》此討論區意在與各位考友一同奮戰2011年初級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實務》科目的考試。在此,將與大家共同探討專業知識、學習方法、狀態調整等等,凡是與考試相關的東東或西西,我們盡可在此商議。同時,在這裡也會緊密結合中華會計網校的宗旨——全心全意為各位考友服務,及時為考友提供網校的資源。最終目的只有其一,2011年初級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實務》考試順利通過。我將與大家攜手並肩,共同奮戰這些時日。
  • 企業吸收合併中的所得稅會計問題探討
    在吸收合併中,合併方將取得被合併方的全部淨資產,被合併方的法人資格註銷;按照企業合併會計準則及相關稅收處理辦法(區分應稅改組合併與免稅改組合併),合併方在合併過程中取得的資產、負債的入帳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可能存在差異,其相關所得稅會計核算值得探討。
  •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考點講解:政府補助收入
    2012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第四章 收入  考點四:政府補助收入  (一)政府補助的概念  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
  • 關於若干會計問題
    (三)合作技術開發費的核算  《企業會計制度》第45條規定,在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材料費用、直接參與開發人員的工資及福利費、開發過程中發生的租金、借款費用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已經計入各期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在該項無形資產獲得成功並依法申請取得權利時,不得在將原已計入費用的研究與開發費用資本化。這是比較穩健的會計處理方法。
  • 這些會計實務問題,您也會遇到!
    這些會計實務問題,您也會遇到! 彭懷文 問題1:無形資產已經全額攤銷為何不予轉銷? 無形資產全額攤銷完畢且不再使用,為什麼帳面上要一直掛著無形資產借方數和累計攤銷貸方數,而不清理掉呢?
  • 2021中級會計實務考試第十七章章節習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3)
    2020年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已經結束,這說明新一年的備考已經拉開序幕了!中級會計實務模擬試題大家是不是也要開始練起來啦!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年中級會計實務考試第十七章章節習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3)。 只要我們充分利用中級會計模擬試題勤加練習,相信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1.
  • 實用的酒店會計實務
    會計隔行如隔山,今天我們來看看酒店的會計實務吧~
  • 財稅實務問題解答6則(2020年12月24日)
    一、本年度錯誤本年度發現 由於是本年度錯誤本年度發現,尚未對年度的最終利潤和企業所得稅彙算造成影響,因此只要直接在發現時及時進行調整,原則上採用紅字衝銷錯誤的會計分錄,然後再用藍字做正確的會計分錄,包括固定資產確認的分錄和固定資產折舊的分錄全部都要用紅字進行衝銷。
  • 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的會計與稅法差異及納稅調整
    一、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會稅差異與納稅調整   (一)會計核算   無形資產準則規定,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研究階段支出與開發階段支出。  (三)納稅調整   企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對轉入管理費用的費用化支出按實際發生額的50%一次性地進行納稅調減處理;對形成無形資產的資本化支出在攤銷期內每期都按企業實際攤銷額的50%進行納稅調減處理(假如企業採用直線法並且攤銷期為10年),否則按稅法允許扣除數與企業實際攤銷數的
  • 2007年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試題及答案
    5.某企業20×7年度利潤總額為315萬元,其中國債利息收入為15萬元。當年按稅法核定的全年計稅工資為250萬元,實際分配並發放工資為230萬元。假定該企業無其他納稅調整項目,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該企業20×7年所得稅費用為( )萬元。
  • 在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下如何計算EVA指標
    ⑵將利潤表中會計制度不確認為費用,而EVA體系確認的費用金額,增加相應的費用項目,並調減相應的所得稅影響數。⑶將利潤表中會計制度確認為收入,而EVA體系不確認的收入金額,從相應的收入項目中扣減,並調減相應的所得稅影響數。⑷將利潤表中會計制度不確認為收入,而EVA體系確認的收入金額,增加相應的收入項目,並調增相應的所得稅影響數。下面的公式就是根據該思路設計的,它包括了常見的調整項目。
  • 會計注意!500萬以下固定資產一次性計入管理費用的抓緊調帳!
    自從實行18年固定資產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的新政策以來,會計界一直有兩種聲音:一種是會計處理和所得稅處理相同,兩者都計入管理費用。或一次的研發費用;會計處理仍以固定資產為基礎,除扣除所得稅外,每個月都會計提折舊。對政策的不了解很容易造成大麻煩!
  •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處理
    2008年度研發過程中發生材料費用2100000元,人工費用500000元,使用其他無形資產的攤銷費用300000元,其他費用100000元。上述支出同時符合資本化的五個條件。2008年12月31日該項目已達到預定用途。假定其使用壽命為10年,公司2008年及未來10年按會計準則核算的會計利潤均為600萬元,同時沒有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其他資產和負債的帳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均沒有差異。
  • 會計與稅法差異的處理方法
    由於會計制度與稅法規範的對象和目標不同,兩者的差異無法消除。如果以稅法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如果以會計核算的收入和利潤作為計算流轉稅和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將會弱化稅收職能,因此「財稅合一」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我國採取了國際通行的做法——財稅適度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