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寧靜無以致遠
史 湧 華 ,齋號「天地堂"「黃金竹屋」、"雲齊""若水精舍"。1950年生,上海市人。軍人家庭出身。現為中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發展部顧問,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上海工作中心藝術總監,上海市中西美術融合協會常務副主席,蘭亭書法館館長,上海市文聯藝術鑒定中心策劃人,中國民建上海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美協海上書畫院硏究員、中國上海書畫院畫師、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畫師、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副主席,日中藝術研究交流協會國際研究員,復旦大學客座教授。
師從書晝金石藝術大師錢君匋習字,1968年—1987年服役於南京部隊,長期從事政治部文化工作,多年研究書法藝術,軍報多有介紹,曾被譽為「軍中藝術家」。1987年轉業地方,又得益於謝稚柳、陳佩秋、高式雄、徐伯凊、王偉平、諸大家的教誨,潛心研究書藝,多次參加全國、上海書法大展、以及中、日、韓、印尼、柬埔寨等,國際書法展,,2004年全國企業家書法大賽榮獲第三名。作品被陳香梅博士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國內友人,八米長手卷贈送美國布希總統並被收藏。2010年作品在新加坡展覽,被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收藏,同年被《中國書法家報》,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評為「當代書畫家領軍人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2011年第三屆中國高層論壇會上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才智人物稱號」。2012年5月作為中國上海書法代表團副團長赴日交流,作品被駐日使館收藏,2012年10月作品在法國盧浮宮展出並被收藏,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親筆簽名並頒發證書,2017年被中國文化藝術促進會評定為每平方尺9800元人民幣。
2017年被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授予"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稱號,並聯合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為其發行《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郵票紀念珍藏冊》。中國人民日報、聯合國和美國官員10多人到中國上海參加珍藏郵冊首發式。
史湧華先生為人謙和大度,風趣幽默,喜愛結交朋友,有許許多多名人賢士都是他的至交好友。他的工作室經常是高朋滿座,墨香濃鬱,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們在一起交流藝術心得,分享各種藝術珍品。他在攝影,盆景、戲曲、音樂、舞蹈等藝術方面都有涉及和研究,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大家,他經常和學生們一起深入研究書法藝術,帶領著年輕一代人把書法這一傳統國粹傳承發揚光大。
八米手卷曾贈布希總統
——記「天地堂」堂主史湧華的書法人生
一襲棕色方格長袖唐裝,一方清香沁人溫熱茶案。人與物,濃鬱中國風走進位於陸家嘴豐和路1號的史湧華工作室,四壁書畫作品撲面而來,正對門的一張大案臺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文房四寶,文藝氣息盈滿房間。「天地堂」堂主史湧華快步迎客,雙目炯炬,雖已過花甲之年,「板寸頭」上卻不見一根白髮。
品茶、聊天,集軍人、文化人、商人於一身的史湧華,三句話不離書法人生。
軍旅生涯
開啟書法大門
1968年,帶著讀中學時留下的對書法的熱愛,18歲的史湧華應徵入伍,隨身攜帶的一件寶物就是毛筆。從軍18年,無論是在連隊扛槍當兵,還是在機關「吃筆桿子飯」:無論是寂寞荒郊人煙少,還是立功受獎喧囂多,一支毛筆始終伴隨他走天涯。他認為在拜帖臨池中汲取中華書法文化的精髓,是修身養性、練氣開悟,是一種「大鵬無糧天地寬」的豁達豪邁和人生追求。長期從事南京部隊政治部的文化工作,常有書本為伴,久歷藝術薰染,史湧華漸有所成,30多歲就被軍報譽為「軍中書法家」
氣勢如虹
屢屢獲取殊榮
雖在軍旅已有所成,1987年轉業回滬後,史湧華一刻不曾放鬆對書法的追求。他曾拜當代詩書畫印四絕的錢君匋大師,後又得謝稚柳、高式熊、徐伯清、王偉平諸大家教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地潛心研習書法。20餘年間,他多次參加全國、上海書法大展,以及中、日、韓國際書法展近10年頻獲殊榮:2004年榮獲全國企業家書法大賽第三名;2010年作品在新加坡展覽,被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收藏:2011年,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第三屆中國高層論壇會上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才智人物」稱號;2012年,書法作品在羅浮宮展出。作品曾被陳香梅博土作為禮品贈送國際國內友人,八米長的手卷贈送美國布希總統並被收藏。
享受美食
同時觀賞藝術
將飯店與畫廊融為一體,讓顧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享受文化藝術盛筵,在上海也算獨此一家。1997年,史湧華從「體制內」下海從商,他選擇了餐飲業,下廣州到香港,走訪民間師傅,硬是在中國粥文化中闖出一片天地。當20多道當家粥點閃亮登場好評如潮之後,巧用諧音俚語「作天作地」當招牌的「粥天粥地」笑迎八方客。恩師錢君匋大師欣然題寫店名。在這裡,程十髮、韓敏的畫,高式熊、王偉平的字,無數聲譽海內外的名家名作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這裡成了名人名家的集聚地,形成了以固定書畫家為主體的藝術沙龍,同時也給賓客、遊人高格調的書畫觀賞享受。
成名後的史湧華越發寧靜,對於數都數不過來的頭銜和榮譽,他只是付之一笑。對不少求墨寶者,他寫的最多的條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誡子書》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作品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