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最好的自己》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由周丹所著的《規劃最好的自己》。顧名思義,這本書是有關於職業規劃的,希望每個人可以合理規劃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規劃或許不會使我們很快走向成功,因為這與規劃的正確性與執行性息息相關,但是沒有規劃一定會讓我們盲目,沒有方向,進而錯失許多機遇。
周丹,全球職業規劃諮詢師(GCDF),曾任多家管理顧問公司高級管理諮詢師。從上世界九十年代開始至今,致力於人力資源和企業管理領域已有二十多年,作為企業團隊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高層領導人,在員工的職業規劃與發展、職業修煉與發展等方面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
《規劃最好的自己》是作者通過整合職業規劃方法論,並融入自身的經歷經驗所寫而成的,由袁隆平院士作序,全書共分為六個部分:職場準備、自我認知、職業規劃、職業選擇、職業化修煉和職場困惑。
本書我們將會花費三期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和分享。
首先,我們先了解就業、職業和事業這三者之間的區別: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得出,我們的需求是由低到高不斷提高的。同樣地,我們從學校踏入社會,也是一個自我不斷進階地過程。我們初入社會就是從就業開始的,因為它可以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和安全問題,也因此並不會考慮眾多因素。就業包括就業條件、收入條件和時間條件三個方面,通俗來講就是「錢多、活少、離家近」。職業這個階段解決的是人自身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社會的認可或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這個階段,需要考慮的是職業與個人需求的匹配程度。而事業是圍繞著社會貢獻和人生價值而言的,目的是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將自己放到更高的層次上,把工作轉化為職業,把職業轉化為事業。那麼,做好職業規劃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職業生涯按照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兩個方面:內職業生涯和外職業生涯。內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所具備的心理素質、知識、經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外職業生涯則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所經歷的職業角色及獲得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內職業生涯與外職業生涯是緊密相關的,要想外職業生涯有所突破和發展,必須重視內職業生涯的積累和學習。
無論是即將進入社會的在校學生,或是已經在工作崗位摸爬滾打多年的職場人士,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第一種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偏好比較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第二種是缺乏對所學專業的工作崗位群的了解,不知道本專業可以從事哪些工作;第三種是缺少對職業選擇的決策方法的認知。
因此,尋找適合個人發展的職業方向,我們必須要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認知是職業規劃的前提。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認識你自己」。由此可見,了解自己對於職場規劃就顯得至關重要。這裡的自我認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我想要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必須做什麼?
■我想要做什麼?就是要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如果所制訂的職業生涯目標過大,鑑於實現的難度和時間,可以將它分解成階段目標。
■我能做什麼?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和掌握的技能,這些能力和技能就會成為我們的優勢領域,進而自己的成長空間才得以擴大。
■我必須做什麼?就是必須要考慮外界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支持或允許我們做什麼,這樣有助於減少職業道路中的障礙,發掘機遇。
準確的自我認知,就需要藉助客觀的測量方法,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五種職業生涯的管理測評工具,職業生涯管理測評工具是自我認知的有效方法。
◆個人興趣測試:興趣與職業一致,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能動性。
◆職業能力測試: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專業知識三個方面。
◆職業性格測試:主要是評判自身的性格對職業的適應能力。
◆人格測試:人格與職業性格是有所區別的,它強調此類型的人格與環境的匹配程度。
◆職業價值觀測試:我們期望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除此之外,作者也和我們分享了幾種主觀測量法,主要是通過自我的主觀意識和感受進行自我職業特質認知,包括SWOT分析法、工作經驗回顧法、介紹信法(他人評價)等。SWOT分析法也叫態勢分析法,廣泛應用於企業的戰略制定。而就職場而言,所謂的SWOT分析是將個人內外部條件的各方面綜合概括,進而分析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機會和威脅。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人脈資源,重視「弱聯繫理論」,因為人脈的關鍵不僅在於融入了哪個社交圈,更在於這個社交圈之外的人,那裡或許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信息。所以在計劃建立人脈的時候,保有一顆赤誠之心去推銷自我。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執著於測試的結果,因為人的性格、職業能力等都會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著,不過,只要我們能因此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認知,那麼職業道路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