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裡。這裡遍地奇花異草,蒼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異石,突兀聳立;溪繞雲谷,絕壁生煙。1995年3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張家界時親筆題詞:「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2004年2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武陵源的自然價值和濃鬱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徵服。1993年2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武陵源、九寨河、黃龍三個風景區作為世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頒發證書。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裡。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裡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實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呀。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巖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裡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巖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脈中,由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三大各具特色的風景區組成,方圓369平方公裡,屬張家界市管轄。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巖峰林在國內外均屬罕見,素有「奇峰三千」之稱。在217.2平方公裡的核心景區中,有石英砂巖山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這些突兀的巖壁峰石,連綿萬頃。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武陵源水繞山轉,素有「秀水八百」之稱。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裡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峰林對峙,倒映溪間,別具風味。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現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餘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黃龍洞,全長7.5公裡,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東南亞巖溶景觀的縮影。
武陵源有珍奇的地質遺蹟景觀。包容了砂巖峰林、方山臺原、天橋石門、巖溶峽谷、巖溶洞穴、沉積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蹟。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地貌景觀,保存幾乎沒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和美學的角度評價,張家界砂巖峰林地貌與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國的丹佛地貌相比,其景觀、特色更勝一籌,是世界上極其特殊的、珍貴的地質遺蹟景觀。武陵源有十分豐富植物資源。境內森林覆蓋率已達74.75%,並保存著兩處原始次森林,為我國重要的古老孑遺生物的生長地區。境內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首批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種子植物有珙桐等35種。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裡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美譽。武陵源有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經調查,境內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鯢,則遍布於溪溝、泉眼和深潭之中。
張家界,又名青巖山,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它地處武陵山中。張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峰2000多座,形態各異,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8%,四周山地環抱,坡陡溝深,氣候暖溼,區內景點眾多,尤以黃獅寨、砂刀溝、金鞭巖、金鞭溪等最為著名。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後花園、朝天觀七條主要旅遊線。天子山風景區位於武陵源北,與張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總面積67平方公裡。天子山海拔高1262.5米(崑崙峰),最低534米,環山遊覽線有40餘公裡。天子山風景區因南宋末年土家族領袖向王(名大坤)自稱天子而得名。區內許多景點也都與此有關,如天子洲、寶劍峰、龍椅巖等。1992年在張家界西北角發現新的景區楊家界。這一新景區總面積3400公頃。相傳,北宋楊家將圍剿向王天子曾在天子山安營紮寨。後因戰爭曠日持久,楊家便在此地繁衍後代,使這裡成了「楊家界」。如今,楊家界還保存有《楊氏族譜》和明清時代的楊家祖墓,有「六郎灣」、「七郎灣」、「宗保灣」、「天波府」等地名。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1982年9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原來的張家界林場正式命名為「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的森林公園。距張家界市區32公裡,東連索溪峪,北鄰天子山,面積130平方公裡。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景觀有金鞭溪、黃石寨、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後花園、朝天觀等七條旅遊線。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自然風光以峰稱奇、以谷顯幽、以林見秀。其間有奇峰3000多座,如人如獸、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氣勢壯觀。峰間峽谷,溪流潺潺,濃蔭蔽日,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稱。
東西最長167公裡,南北最寬96公裡。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裡,佔全省面積的 4.5% 張家界市的地層複雜多樣,造化了當地的特色景觀。張家界市區境內,由於受地理、地層、構造、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觀。 從地勢上來看,張家界市西接雲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連。其總的地勢是東南與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兩岸,又有一塊一塊的衝積土平原。該市境內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育,各條溪流的均匯集到澧水河,然後從西向東,一直流進八百裡洞庭湖。湖內,沉積著幾十米幾百米厚的泥沙。
與洞庭湖相反,從東向西,地勢又逐漸升高,市區中心地段,便出現了海拔高達 1500 餘米的天門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這就是本區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
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漊中、臨澧縣。市域另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由於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來不及將河流拓寬,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竄成線形,兩壁陡峻,灘多水急。張家界市澧水源頭、婁水上遊、茅巖河段,就是這種河谷地貌。學術界也稱巖溶地貌,也是張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點。約佔全市面積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種類,不論地表、地幹,其堆積物均發育齊全,國湘西北喀斯特地形發育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桑植縣、慈利縣大部,武陵源區、永定區東南部是這一地形發育的地區。
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溝、溶槽、石芽、幹谷、石丘、石陵市內各地可見,唯石林在市區少見,天門山風景區能見到一些單個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區只有在自治州花垣縣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稱「石欄柵」頗引人注意,也吸引了不少遊人學者觀光考察。金鞭溪因流經金鞭巖而得名,全長5700米,穿行於絕壁奇峰之間,溪谷有繁茂的植被,溪水四季清澈,被稱為「山水畫廊」、「人間仙境」。有詩讚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畫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畫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金鞭巖,相對高度350米,上細下粗,頂端尖削,宛如一根長長的金鞭插在地面。傳說當年秦始皇手持仙鞭趕山填海到此,被東海龍王發覺,即派女兒出面阻止。龍女用美貌迷住秦始皇,以假鞭換走仙鞭。秦始皇發覺後,棄假鞭於此,變成了這座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