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區多古鎮,著名的江南四大古鎮周莊、同裡、西塘和烏鎮,個個帶有清麗婉約的水鄉風貌,個個都有歷史文化的沉澱。只要說起「小橋流水人家」,似乎這四大古鎮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其實在江南,還有很多同類型的水鄉古鎮,像無錫的蕩口古鎮,就是一個景美人少,獨居水鄉魅力的古鎮。
蕩口古鎮,離開無錫市區約有二十多公裡的路,它處在無錫的東面,與蘇州、常熟接壤。大多數當地人,會說一口糯糯的蘇州話,跟無錫本地方言差了很多。蕩口古鎮的佔地面積達0.2平方公裡,它的外圍,分別被鵝肫蕩、南青蕩、蔡灣蕩、蘇舍蕩等包圍。從這些河蕩裡分離出來的小河,更是密如蜘蛛網。
「蕩」字,在江南地方被解釋為「淺水湖泊」,其面積可大可小。像蕩口古鎮的鵝肫蕩,就屬於面積大的了,古時還一度被人稱之為「濠湖」,後因其形狀如鵝肫,便又俗稱鵝肫蕩。從鵝肫蕩分流出來的主要河道,也有很多條,其中一條流經蕩口古鎮景區內的,就是現今人們看到的「北倉河」。
北倉河在蕩口古鎮景區內全長約1200多米,圍繞著河道的兩邊,就是古詩中描述的「人家盡枕河」的民居,另外還有28座古橋架設於河道之上。這些橋梁造型上有石拱橋、平板橋、木架橋、廊橋等,名稱也上有賣雞橋、賣魚橋、永安橋等,幾乎每一座橋都有一段水鄉的故事。
北倉河的河道,最寬處有近百米,而最窄的地方,僅為三米左右,剛好可以駛過一條搖櫓船。在過去,人們從鵝肫蕩來蕩口古鎮的老街,均要乘坐這種江南地區特有的搖櫓船。船中央用竹簾搭一個避風擋雨的倉位,船上的艄公就在船尾搖一支櫓,划水向前。
蕩口古鎮最早的名稱叫「丁舍」,相傳為中國古代24孝子之一,東漢人丁蘭的故裡,後因為古鎮地處鵝肫蕩而更名為「蕩口」。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原版故事,就發生在蕩口古鎮。現今古鎮入口處一幅寫著「蕩口」兩字的匾額,就是當年唐伯虎的手跡。
跟唐伯虎同代的明朝繪畫大師文徵明,曾為蕩口古鎮寫過這樣的詩句:「翹首鵝湖剛百裡,遙憐歲晚客間身。」畢竟在那個依靠水運的年代裡,乘船出入蕩口,是最為剛需的。所以在蕩口古鎮的北倉河兩岸,建有很多的石頭砌成的碼頭,家大業大的人家碼頭寬敞,小戶人家的碼頭也許就兩級臺階。
臨河的人家,推窗一定是朝著河面的,這樣從河中取生活用水也極為方便。江南人家很少建「吊腳樓」,通常為清一色的石駁岸,駁岸上面蓋房子。枕著河水的濤聲睡覺,清晨起來用一把河水洗漱,便是從前蕩口人家的日常。
居家需要的柴米油鹽,自然會有船隻送來。古鎮上的人習慣了在河岸邊交易,交易完成後,搬東西進入房間也方便。不過大部分能扼守河岸而居的,應該都是古鎮上有錢的人家。曾經的蕩口,是一處非常富裕的地方,古鎮上的大戶人家比比皆是,從現在古鎮上保存下來的明清瓦房,就能看出端倪來。
現在的蕩口古鎮景區,應該是2008年開始重新修復過的,但是基本保持了原來古鎮臨河人家的風貌。只是原住民都已經搬遷出去了,所以整個古鎮在遊客量不大的時候,還是顯得人少。也正因為如此,遊蕩口古鎮的舒適度也是最高的。
前兩年,蕩口古鎮從免費開放到收取門票,轉變過程中鬧出了不少的風波。好在現今古鎮雖然收了80元門票,但裡面的華氏義莊、華蘅芳生平事跡陳列館、會通館、華君武漫畫館、王莘故居、錢穆舊居和亨得利鐘錶館等都免費開放了。而且景區裡每天還有不少演藝節目,也免費給遊客表演。說實話,水鄉風景加上遊玩體驗,這個門票還是值了。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