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湘南海岸
神奈川縣三浦半島的鎌倉,十二世紀末源賴朝創建幕府並開始武家政權的地方,曾經繁榮一時的日本中世紀政治中心。一座斑駁老屋鱗次櫛比,古寺神社點綴其間的臨海古都。隨著幕府政權的消亡,鎌倉也逐漸沒落,一個看似乾枯清冷的城市,卻被四季輪換之美撩撥得愈發如夢如幻.
雨中色彩漸變的紫陽花
紫陽花是雨季的象徵,濛濛細雨中,穿梭於鎌倉大街小巷,邂逅團團簇簇的爛漫花朵,溫潤空氣裡彌撒著恬靜清雅氣息。紫陽花(Hydrangea macrophylla),又稱繡球花、八仙花,繡球花科繡球屬之翹楚,形似花瓣的花萼多為紅藍紫色,也會因其所生長土壤的酸鹼度不同產生變化,酸性土壤偏青、鹼性則偏紅,無愧為花中的千面女郎。
紫陽花在日本舊時也稱「集藍花」
鎌倉潮溼煩悶的梅雨季裡,幸好紫陽花開得恣意,尋一方古寺,於淅淅瀝瀝中看紫陽花無處不在,品味雨淋過後那熠熠生輝的翠綠、奼紫、嫣紅、絢藍,能看到此番景象的寺院,便謂之「紫陽花寺」。
雨後的鎌倉長谷寺門前
長谷寺為關東地區著名的淨土宗系單立寺院,本尊十一面觀音,通稱長谷觀音。每年雨季,長谷寺都會被色彩斑斕的紫陽花海寵溺成為一座最美的寺院。
所幸當日清晨突降大雨,遊人也十分稀少,入寺後雨勢漸小,一切都顯得格外乾淨清透,細雨中的紫陽花嬌嫩欲滴,雨漸止而天未晴,便是紫陽花最美麗生動的時刻。長谷寺中栽培的紫陽花多達四十餘種,每一種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
山路兩旁不時出現迷你可愛,憨態可掬的小佛,著實惹人喜愛,這是良緣地藏菩薩。他們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像大地一樣,安忍不動、靜慮深密,含藏無量善根種子。
鎌倉許多寺廟內都栽有繁盛的紫陽花,傳說因為舊時醫學很不發達,每到雨季節便傳染病肆虐,病死者頻現,人們常把盛開的紫陽花帶到寺院祭奠親人,生命力頑強的紫陽花也漸漸在古寺紮根蔓延。季節更替,生死輪迴,天空洗淨浮塵,雨水潤澤著大地.
生如夏花般綻放
順著一條叫做「散策路」的小石徑在山間幽靜的寺院中攀坡前行,兩旁栽種著2500餘株紫陽花,仿佛置身一片花海,每一幀都是一幅醉人的畫。長谷寺是典型的日式枯山水庭院,也處處散發著禪宗的氣息。
寺院裡每一處景致似乎都經過精心安排,卻又瀰漫著隨意與舒適,像是喝了一碗溫暖的清新花茶,放下杯盞,愉悅地抒一口氣。山坡之間通往藏經閣的一條迂迴小道,就是長谷寺著名的「紫陽花路」。
觀音山上的見晴臺是俯瞰鎌倉的絕佳地點,雨後放晴時憑欄遠眺壯美的相模灣,透過煙雨嫋嫋,那一抹天青色下的海濱風貌一覽無餘。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明月院是坐落在鎌倉的一座古剎,由鎌倉幕府第八代攝政者北條時宗所建,原本是禪興寺的一部分,也是唯一在明治元年的廢佛毀寺運動中未被毀棄的禪興寺建築,寺中石板參道兩旁盛開的千餘株紫陽花,讓人仿佛穿越花的隧道。
明月院紫陽花步道
入寺時時近黃昏,天色漸暗,遊人仍絡繹不絕。明月院中的紫陽花多為淡藍色的「姬繡球」,整個寺院被溫柔的藍色籠罩,夏之明月院,花瓣浸透雨水,沾滿夕陽,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一抹抹清幽淡藍的禪意,詮釋著六月未央最美的回憶。
明月院是一個典型的日式枯山水庭院,院內還種植了許多山茶、梅花、玉蘭和胡枝子以及方丈內院裡的花菖蒲等花卉,因此除了初夏的紫陽花之外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到各種花卉。
人間六月芳菲盡,山寺紫陽始盛開,一座幽靜雅致的禪院被夢幻般的藍色所包圍,仿佛一個被鮮花與色彩寵愛的極樂世界。一瓦屋頂、一頁窗格、一泓清水、一座石橋,已成為鎌倉雨季的一首首風情詩。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江ノ島電車百年歷史的電鐵,起點藤澤終點鎌倉,在密集的民宅和紫陽花海中緩緩的穿行,時而沿著海邊,時而穿過隧道,時而誇過路口,把人們帶往一個個目的地,如同一列開往繁花的列車。
湘南海岸邊的鎌倉高校前站,滿載著青春熱血和回憶的場景,每一幀都早已在記憶中定格,波光粼粼的海面,命運路口的初見,從未來過這裡,卻又如此熟悉,追憶似水年華,視線已然模糊.
海風夾雜著水汽和細沙拂過臉頰,那熟悉的海岸線和鐵道路口,不停閃爍的交通燈,穿著校服的學生,海邊衝浪的少年,和那個約莫十幾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