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 駱少華 攝
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經濟樹種——香榧的原產地。
(諸暨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圖,2007年浙江省林業廳批覆)
群山連綿起伏,雲海變幻莫測,雲豹在林間穿梭,鴛鴦在湖面戲水,民間傳說優美動人……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不少諸暨人和省內外驢友來到「人間仙境」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在青山綠水間徒步、登山、越野,放鬆身心,放飛心情。
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3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是我省第一個以經濟樹種(香榧)種質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也是紹興市第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諸暨市東白湖鎮,東與嵊州毗連,南與東陽接壤。它地處會稽山脈南端山系,主峰太白峰海拔1194.6米,雄偉壯觀,為浙江中部名山之首。從山腳廖宅村沿小徑蜿蜒而上,一路層林疊翠、古藤虯結、石橋幽泉、珍草奇花,令人陶陶然如入桃源勝景。
自古以來,東白山為浙中地理之「屋脊」,也是古越文化濫觴於會稽的崇高象徵。嘉泰《會稽志》卷九—諸暨縣:東白山在縣東九十裡,一名太白峰。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山,所以又叫做「太白山」,每逢陰曆七月初七,當地村民有「看巧雲」的習俗,近年來,這天最多有5000多人上山守夜看巧雲,以祈求獲得智慧和愛情。相傳這裡曾為葛洪當年修煉之地,同時有「並非仙境,勝似仙境」之說。
保護區總面積5071.5公頃(7.6萬畝),地形複雜,小氣候環境多樣,動植物種類豐富,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級和省級野生動植物資源,重點是香榧種質資源,以及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這裡是第三紀孑遺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經濟樹種——香榧的原產地,保護區內有百年以上野生香榧古樹11298棵。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區內珍稀瀕危物種繁多,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野生植物香榧樹、香果樹、七子花;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白鸛、白尾海雕、白頸長尾雉、雲豹等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等25種。另有東白山特有的高山溼地生態景觀。東白山自然保護區是一本動態的「自然教科書」,是一個原生態的「自然博物館」。
東白山自然保護區植被豐富,常年雨量充沛,也是我市的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飲用水源地,供水人口近80萬,年供水量7000萬立方米,是諸暨人民的優質「大水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麼,我們該如何保護這大自然得天獨厚的饋贈,為大地注入生命的活力,為藍天增添生動的色彩,為我們的家園築就一道堅固的綠色長城呢?
本版組稿:鍾勤奮 楊立升 朱丹泱
功能區劃
(一) 核心區
核心區是自然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區域,實行絕對保護,嚴禁任何形式的採伐、狩獵、旅遊等活動,僅供觀察、研究和資源監測,任何人未經批准,均不得入內,以保持其生態系統儘量不受人為幹擾,讓其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更新和繁衍。
核心區也是自然保護區的精華所在,在東白山周圍(除廖宅保護站區域的金家塢,從海拔502米處至龍門頂沿山溪兩側各20米、龍門頂現茶園範圍、龍門頂至太白尖道路及路兩側各2米區域劃為實驗區外),以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為目的。核心區面積為1290.9公頃,佔總面積的25.5%。
(二) 緩衝區
緩衝區是自然性景觀向人為影響下的自然景觀過渡的區域。為了更好地保護核心區不受外界的衝擊,在核心區周圍劃出200-800米的範圍作為緩衝區,對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起到緩衝作用。
由於本保護區東南面以東陽、嵊州行政界線為界,行政界線都走山脊線,且這些山脊線都在海拔900米以上,是較好的自然隔離帶,人為活動極為稀少。因此,已經對核心區起到緩衝作用,這些部位不設緩衝區。緩衝區面積為279.1公頃,佔總面積的5.5%。
(三) 特別功能區
根據《東白山保護區香榧古樹名木和種質資源保護辦法》和《東白山保護區東白湖水源涵養區管理辦法》,將香榧種質資源,東白湖周圍水源涵養林及庫面和淹沒區,劃為特別功能區。特別功能區分為二塊,一是以保護香榧種質資源為目的的特別功能區,在八石畈和坑口村莊周圍香榧集中分布區域。二是東白湖周圍水源涵養林及庫面和淹沒區,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和東白湖水庫水資源為目的。特別功能區面積為2995.5公頃,佔59.0%。
(四) 實驗區
除特別功能區、核心區和緩衝區外,其它地域均為實驗區,主要是天然的次生林、松等人工林和經濟林。實驗區開展科學合理的經營利用,種植特用經濟林;在劃定範圍建立教學學習。實驗區面積506.0公頃,佔10.0%。
備註:2020年全省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核心區和緩衝區將調整為核心控制區,實驗區和特別功能區調整為一般控制區。
管理保護
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在上級各部門的支持下,在保護區管理機構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自然資源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基礎設施
●東白山自然保護區設有陳蔡、廖宅、坑口三個保護站,各保護站負責本區域日常性管護。
●東白山自然保護區周邊設置了界碑、界牌、宣傳標牌等,在保護區進山口設置大型標誌牌一塊。
●保護區與其他單位合作,在廖宅村通往太白尖的山谷建有遊步道,在東白湖周圍建有環湖遊步道。
行政管理
●保護區現在的管理機構為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保護區建立了管理保護規章制度,積極落實管理保護、設施建設、宣傳教育等各項工作。
●保護區管理機構與東白湖鎮政府協作配合,構建鎮村管理網絡,合作開展護林、防火等工作。
●紮實推進「綠盾2017-2020」系列行動,持續開展遙感圖片違規問題整治。
科研監測
●2003年保護區批准時,編制了東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保護建設規劃。
●委託浙江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開展了本底調查,編制了東白山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名錄,對香榧落實了保護措施。
●結合農業普查、經濟普查等工作,會同當地政府對保護區內的經濟社會狀況開展統計調查;與其他單位合作建立異地種質資源庫,合作實施省香榧品種改良與技術改造項目。
●2017年,委託浙江大學繪製東白山自然保護區範圍矢量圖,提升管理保護工作成效。
●結合我市古樹名木管理保護工作,對保護區內香榧古樹名木開展調查、管護監測。
●與浙江師範大學合作,在保護區內開展森林樣地動態監測,定期監測生物多樣性樣地變化狀況。
●實施保護區總體規劃修編及有關資源調查,補充完善資料數據,開展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提升保護區新的保護管理規劃。
宣傳教育
●保護區近年來向保護區周邊村莊農戶和東白湖鎮的中小學發放了自然保護資料,宣傳自然保護區政策法規,提高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保護區也是省生態學會活動基地和紹興文理學院美術學院教學實習基地之一。
信息來源:諸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