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常見的鯽魚品種-別再見到大鯽魚就說是工程鯽啦

2020-12-12 與存在有關

鯽魚屬鯉形目、鯉科、鯽屬,是我國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一,生活在除青藏高原地域以外的各大水系,基本上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而且隨著人工育種和引進,品種也多了起來。

作為一個釣魚愛好者,鯽魚是我最喜歡釣的魚種之一,除了周邊野生魚類資源有限的因素外,鯽魚吃食的漂相讓人覺得有趣又舒服。我在野外釣到過最大的鯽魚有一斤多,平時看視頻和文章,也經常能看到很多釣友在野外釣到大鯽魚,但是我發現很多人對鯽魚的品種還是認識不太清楚,有人只要是在野外釣的鯽魚就說是土鯽魚,還有人見到大個體的鯽魚就說是工程鯽或者鯉鯽。所以我就查閱並參考了網上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認識,給大家分享下常見的鯽魚品種,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和探討。

百度百科裡對鯽魚品種的描述:據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記載,我國已知的鯽魚有2個種和一個亞種,它們是鯽,黑鯽和銀鯽。 地方品種有江西的彭澤鯽、雲南的滇池高背鯽、湖南的紅鯽、貴州的普安鯽、廣東的縮骨鯽和河南的淇河鯽。養殖品種主要包括異育銀鯽、湘雲鯽和彭澤鯽。

先說,種的意思就是原始的品種:

,就是我們常說的土鯽魚,是我國土生土長的鯽魚品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老話兒說的「有水就有魚」指的就是這種鯽魚。土鯽魚繁殖能力極強,喜群居,抗低氧、抗弱鹼和弱酸性水質,基本全國都有分布,天然水域中魚類佔比可達20%~30%,有的水域甚至達到40%以上。但是它生長緩慢(在長江流域,個體長到0.25千克需要2年時間),所以養殖的經濟性不高,基本都是野生,由於現在人為過度捕撈(電魚、網魚)、水汙染等因素,所以我們經常見到的土鯽魚個體都不大。

土鯽魚的特徵(百度百科+自己認識):(1)體形細長,身體的紡錘形非常明顯;(2)魚身側線只有28-30個側線點;(3)從側線數只有28-30片魚鱗;(4)魚身偏廋,一般為瘦長型,懷籽期魚肚稍漲;(5)腹腔內腸子細長;(6)野性大,尾巴及魚鰭較發達且有力;(7)頭部較圓且小,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8)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肉身緊。

土鯽魚
土鯽魚
個人釣到的最大的土鯽魚6兩左右

土鯽魚營養價值高,肉質鮮美,為大多數人所喜歡。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土鯽魚的特徵,所以不太會辨別土鯽魚,有人喜歡用顏色來辨別,認為金黃色的才是正宗野生土鯽魚,其他顏色都是非野生,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鯽魚的顏色與其生存環境有關,金黃色的鯽魚多出現在有水草、蘆葦、荷葉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乾淨水域多為銀白色或青灰色。另外,上文已經說過,土鯽魚基本無人養殖,野外釣的鯽魚,只要可以確定是土鯽魚,基本都是野生的。

關於是不是野生的話題,我想說的是,除了土鯽魚,隨著人工育種和引進,很多其他品種的鯽魚都在人工養殖,部分品種已經流入野外的江河湖流並繁殖多代,所以即使不是土鯽魚,其他品種的鯽魚也有很多是野生的,想要辨別是否野生,就要從其體型特徵來具體辨別,不要一看到其他品種的鯽魚,就說是非野生的。

黑鯽,因為地域關係,我個人目前還沒有見過這個品種,根據百度百科介紹,黑鯽主要分布於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水系,其體長橢圓形側扁,短而高,背緣隆起。腹部圓。頭短小,吻鈍,口端位,無須。背鰭基長,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胸鰭第3根分枝鰭條最長。側線完全,側線鱗較鯽魚多,尾鰭分叉淺。

黑鯽

新疆那邊的朋友應該對這種鯽魚非常熟悉,大家應該知道的是,這種鯽魚和因為水域環境導致顏色發黑的鯽魚是不同品種。

其次說亞種,亞種是什麼意思呢?分類學上把由於地理隔離導致同一物種形成的具有明顯差異的不同的種群成為亞種。也就是說一些不同的地方鯽魚品種,比如江西的彭澤鯽、雲南的滇池高背鯽、湖南的紅鯽、貴州的普安鯽、廣東的縮骨鯽、河南的淇河鯽、東北的銀鯽,甚至日本的白鯽,都是銀鯽在不同地方由於長期的地理隔離,出現突變或基因重組,或者人工選育而形成的亞種。

下面介紹常見的銀鯽亞種:

1. 高背鯽,根據相關資料,高背鯽魚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雲南滇池及其水系發展起來的一個優勢種群,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繁殖力強等特點,因背脊高聳而得名,這種鯽魚特徵明顯,個體最大可達3000克。

高背鯽
個人野釣的高背鯽

有資料說這種鯽魚不太適合在低海拔地區養殖,但我野外釣魚時曾釣到過(浙江地區),也在網上看到其他地區的釣友有釣到過。也許,鯽魚繁殖力和適應性強的特點,已經讓高背鯽打入了全國很多水域。

2. 方正銀鯽,方正銀鯽原產於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風水庫,是一個較好的經濟型銀鯽品種,具有頭小、背厚、出肉率高、耐寒冷、抗病力強、生長快、個體大等特點。其體側扁而高,背部、背鰭和臀鰭為黑灰色,體側深銀灰色,體側每個鱗片的邊緣顏色稍深,最大個體可達1500克。

方正銀鯽
養殖的方正銀鯽
個人野釣的方正銀鯽8兩多

方正銀鯽為經濟型養殖品種,東北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等地區一些池塘河流多一點,其他地區估計也有,菜市場一般都可以買到。很多黑坑用的鯽魚就是方正銀鯽,野外也可以釣到,有的是一代放生魚,個體在半斤到一斤左右,還有二代及多代野生的,體型較小。

3. 彭澤鯽,彭澤鯽是由江西省水產科技人員選育出的一個優良鯽魚品種,肉味鮮美、含肉率高、營養豐富(肌肉含量蛋白質18.3%、脂肪1.35),是一種生產和遊釣兼可發展的魚類。因其常棲於湖中的蘆葦叢中,體側有5—7條灰黑色的蘆葦似的斑紋(池塘中飼養一段時間後,會逐漸消失)而被稱為蘆花鯽,它以個體大(已知兩尾最大個體體重分別為4000克和6500克)著稱,亦稱彭澤大鯽。

彭澤鯽魚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鰭條呈青黑色,奇鰭顏色較偶鰭更深,體形長,頭短小,吻鈍,唇較厚,眼中等大,無須,尾柄高大於眼後頭長。彭澤鯽的背脊較低,可通過此點與方正銀鯽和高背鯽區別開來。彭澤鯽的平均生長速度為普通鯽魚的3.5倍,1齡魚就可達200克左右。

彭澤鯽
個人野釣的彭澤鯽魚一斤多

很多黑坑裡的大個體鯽魚就是彭澤鯽,野外也可以釣到,我釣到過一斤多的,應該是一代放生或者魚塘流出的,二代以後野生繁殖的肯定有,但小個體的鯽魚品種很多,未曾仔細區分過。

4. 淇河鯽,因產於河南省北部鶴壁市一條東西流向的山區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淇河常年不結冰,1~2月份時,水溫仍在10℃以上,淇河河床兩岸水草叢生。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淇河鯽的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淇河鯽肉嫩味美,據古籍記載,淇河鯽和香稻米、絲蛋一起,是當地的三大貢品。其背色淺褐,腹部為銀色,脊背寬厚,體型豐滿,又稱「雙脊鯽魚」。

淇河鯽
淇河鯽

因目前生活在浙江地區,雖然身為一個河南人卻還未有機會見過淇河鯽,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品嘗下這古代的貢品。

以上為幾種常見的銀鯽亞種鯽魚,除此之外還有湖南的紅鯽、貴州的普安鯽、廣東的縮骨鯽等品種,但野外並不多見,個人也不太了解,就不介紹了。

再來說一下雜交的鯽魚品種,目前國內雜交的鯽魚品種不少,基本都是以鯽魚為母本,鯉魚為父本進行雜交,這樣雜交出來的鯽魚品種,既能保留鯽魚肉質鮮美的特點,又能有鯉魚的大個體特徵,非常適合市場銷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根據相關資料,目前國內的雜交鯽魚品種有:異育銀鯽、豐產鯽、異育銀鯽「中科3號」、松浦鯽等運用有性雜交育成的優良鯽魚品種,還有:湘雲鯽、湘雲鯽2號、巨鯽(先科、新科)、黃金鯽、湘鯽、芙蓉鯉鯽等運用細胞工程雜交育成的優良鯽魚品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是異育銀鯽、豐產鯽、湘雲鯽

異育銀鯽,是以方正銀鯽為母本,以興國紅鯉為父本,經人工授精繁育的子代。

異育銀鯽

豐產鯽,網上的資料有兩種說法:一是採用彭澤鯽做母本,用我國南方特有的野生魚類作外源精子,進行遺傳改良的鯽魚新品種;二是華南師範大學魚類研究室採用魚類細胞工程技術培育的一個全雌性的鯽魚新品種。不知道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我也不確定是否見過這種鯽魚。

豐產鯽

湘雲鯽,是由中國工程院劉筠院士為首的協作組,運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工程相結合的生物工程技術而培育出來的三倍體鯽魚,1988年暫定名「工程鯽」,1997年正式定名為「湘雲鯽」。這種鯽魚很多人都很熟悉,很多魚塘、黑坑都有這種鯽魚,個體大,最大可達1500克以上,勁道足,吃起來口感也還可以。只不過這種魚無法繁殖後代,所以野外釣到的多是放生或者魚塘流出的。

湘雲鯽
湘雲鯽
個人野釣的湘雲鯽

湘雲鯽個體、外觀與鯉魚相似,但並無明顯的魚須,且魚嘴並非朝下,這是與鯉魚不同的地方。其側線上部,特別是從背鰭至尾部的魚鱗的鱗式排列較為紊亂,而其他鯽魚品種沒有這種性狀。相對來說,湘雲鯽的外形與其他鯽魚比較,尾柄顯得較長,與日本大阪鯽較為相似。

最後說一下引進的鯽魚品種,根據資料,目前我國引進的外來鯽魚品種只有原產於日本琵琶湖的白鯽,是一種大型鯽魚,最大個體可達2500克。1897年日本大阪府河內郡一漁民經多年選育成純系品種而得名河內鯽。我國於1976年引進河內鯽,又稱大阪鯽。因其體色銀白,鰓耙構造和習性均類似白鰱,故命名為白鯽。

白鯽具有體型大、高而側扁,前背部隆起較明顯等特點,體色銀白、頭稍小、尾柄較細長。白鯽適應性強,能在不良環境條件下生長和繁殖,對溫度、水質變化、低溶氧量等均有較大的忍受力。目前主要存在於人工養殖魚塘,極少流入天然水域。

白鯽
白鯽

這種白鯽我到現在尚未見到過,不知道國內哪裡養殖的多一些,如果天然水域有的話,大個體的白鯽釣起來應該很過癮。

以上就是常見的一些鯽魚品種,根據個人垂釣的經歷來看,目前很多天然水域裡鯽魚品種很繁雜,土鯽魚有時候反而難釣到,很多養殖的品種流入天然水域,二代甚至多代繁殖後,也成為了野生的鯽魚。想要辨別是否為野生鯽魚,首先最好先辨別鯽魚的品種,其次再根據體型特徵來判斷是否為野生鯽魚。不要看到大個體的鯽魚就說是工程鯽(湘雲鯽),也不要覺得大個體的鯽魚就不是野生的。

最後,作為一名釣魚愛好者,真心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意識,從自我做起,不亂扔垃圾、適時地釣獲放流,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加強對非法捕撈,尤其是電魚行為的打擊,以及對工業、生活汙染違法排放的處理力度。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備註:參考了網上一些資料和圖片,如有侵權請告知。

相關焦點

  • 工程鯽?什麼是工程鯽?鯽魚品種都分不清,還好意思釣鯽魚?
    今日閒來無事咱們來捋一捋鯽魚的幾個品種,以後和釣友聊起天來也多了幾份談資,聊得起勁說不定當場就被人尊為大師,請客吃飯都不在話下。當然這些都是玩笑,作為專業的釣魚人多了解幾個鯽魚的品種,對於日後垂釣目標性絕對會更強的。
  • 關於土鯽、優質鯽魚與野生鯽魚:「土」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個品種
    土鯽不肯長,良種鯽魚是現在養殖的主流品種,它和土鯽都是典型意義上的鯽魚,鯉鯽長勢快但賣相差,當然鯉鯽類也屬於良種鯽魚;另外,還可以直接依高背型和低背型兩大類來直接區分或分類,因鯽魚的體內變異產生有高背型和低背型兩種自然種群,在實踐生產中,高背鯽魚比低背鯽魚肯長得多。
  • 常見原生魚種:紅鯽魚
    紅鯽魚又名金鯽魚或草金魚,外形與日本錦鯉相似,它是紅黃鯽魚在人工飼養時發生變異而形成的品種,是金魚最古老的一個品種。其顏色有火紅、紅白相間等。
  • 為什麼這些鯽魚通體金黃?有人說是野生魚,有人說品種不一樣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咱們先不管鯉魚、草魚等其他魚種,就說鯽魚,在我老家同一條江裡有的地方釣起的土鯽偏黃,有的就是青灰色。順便說一下,土鯽魚的正常體色是青灰色2、發黃的都是野生土鯽。這種說法相對靠譜一些,因為我查了百科,結果顯示土鯽魚的正常體色多為青灰色, 也有的呈金黃色不過也並不完全正確,比如說我去過一些比較大的魚塘、河道,裡面都是養殖魚,老闆餵顆粒飼料長大,釣起來也是黃色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魚的體色發黃呢?
  • 簡析和認識鯽魚:種類最繁且多,品種選擇常常會讓人無所適從!
    無論是異育銀鯽或是豐產鯽、長豐鯽等鯽魚品種,都是利用天然三倍體鯽魚的雌核發育生殖特性為基礎,再使用比鯽魚生長速度更快、個體更大的其它魚類(一般用興國紅鯉)雄魚精子來刺激其卵子(胚胎)發育的繁殖方法。因為有人養了所謂的「抗病草魚」後仍然發病死亡,因為魚類發病的因素除了內因還有外因也很關聯重要,打算內因經過一系列的雌核發育已經控制了,但千變萬化的外因很難控制,因此,只能說有一定的"抗病能力"是恰當的,千萬別理解為完全"抗病"。
  • 小鯽魚連杆釣,大鯽魚不見影?找到原因對症下藥才能釣過癮
    但是釣鯽魚有個很普遍的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同感,那就是「小鯽易尋,大鯽難守」。只要是不被電、藥的水域,你正常垂釣要想「騙」到幾條小鯽魚那根本不是難事,可大鯽魚就不一樣了,可能連守好幾天都碰不上一條。如果資源很差連小鯽魚都釣不到,那就別談大鯽魚了,但有些地方資源還可以,小鯽魚能輕易釣連杆,照理說有小就有大,為什麼大鯽魚那麼難釣呢?
  • 紅鯽魚是它的老媽,黃鯽魚是它的老爸,體型是前者的幾倍大
    小編放假總喜歡去釣魚,但是釣上來的一般都是參差不齊的野生鯽魚。雖然今天介紹的也是鯽魚,但是它個頭卻比一般的鯽魚要大得很多。比一般的基於大四五倍。平時常見的鯽魚重約二三百克,大點的六七百克,這大四五倍的鯽魚得多大呢?為什麼這種鯽魚會這麼大,難道是新品種?原來這種魚叫黃金鯽魚!
  • 他野釣釣到六斤鯽魚王,一看竟是「太監鯽魚」這究竟是誰的功勞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的這幫朋友都喜歡釣魚,我們這幫人聚在一起的時候不聊別的,就喜歡聊釣魚時的奇葩事情,昨天我們一起聚餐的時候,一個叫劉明的哥們又跟我炫耀,他在大凌河釣到6斤多大鯽魚的事情,又拿出照片讓我們瞻仰,劉明說:這條野生大鯽魚呀,最少也要幾十年才能長這麼大,這條鯽魚都快成精了,一般人可釣不到它哦!結果劉明拿出照片我一看,我說這不是工程鯽嗎?這也不是野生鯽魚呀!
  • 不同品種的鯽魚有何特點?愛釣魚的你可以看看!
    白鯽魚白鯽魚近似銀鯽魚,是我國1976年從日本引進的一個優良品種。原產日本大阪琵琶湖,鱗片白色,故稱白鯽魚,又名大阪鯽。 白鯽魚身體長,個頭大,食性廣,對飼料要求不嚴,可兼食浮遊生物。生長迅速,適應性和覓食能力也較強,養殖周期短,經濟效益大,既適於精養,又適合放養。
  • 並不是所有的鯽魚都是野生鯽魚,這8種鯽魚,你需要了解一下
    鯽魚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除了青藏高原地區,廣泛分布於淡水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但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的鯽魚品種非常混雜,雖然都是鯽魚,卻差別較大。鯽魚對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它是我們餐桌上經常食用魚類,但實際上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因為鯽魚的品種非常多,如果是光通過長相來辨別,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認識,或者是叫不上是哪一種鯽魚。
  • 小鯽魚太多大鯽魚難釣,從三個細節入手,教你在「小中取大」
    此文的主要內容是解決小鯽魚太多大鯽魚難釣的問題,通過改變餌料、釣具、釣法來實現在「小中取大」第一步改變釣組,由靈變鈍給大鯽魚吃餌的機會雖然每個地方的魚資源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魚的數量肯定比小魚少,反過來說如果老是能釣到大魚那也就不必調整釣法了
  • 釣魚之鯽魚三部曲1,野生和養殖的鯽魚如何區分,其實很簡單
    鯽魚,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淡水魚品種,作為四大家魚之一,鯽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經濟魚種,同時也是廣受釣魚愛好者歡迎的魚類。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有關鯽魚的一些知識。大家都知道野生魚和養殖魚不管是價格,肉質,口感甚至外觀都會有很大區別的,同樣鯽魚也不例外。那麼如何分辨野生鯽魚和養殖鯽魚呢?作為釣魚人,對魚類的分辨是基礎知識,所以我們需要先學習鑑別鯽魚。
  • 這種鯽魚上百一斤?寧波網友,溪流釣獲「梅花鯽魚」
    鯽魚,愛釣魚的朋友可以說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它們肉質細嫩軟刺少,很適合使用。
  • 鯽魚成精?男子湘江裡釣起「鯽魚王」,4斤重,將近半米長
    鯽魚,是我國江河水溝裡最常見的野生魚,現在養殖規模也不小。
  • 鯽魚,曾經公認的淡水美味,為什麼越來越不好吃了?
    工程鯽是一種通過生物工程技術人工繁育的鯽魚,又叫湘雲鯽,特點是自身不能繁育,所以專心長肉,生長速度快,是普通鯽魚的3~5倍。相比普通鯽魚,工程鯽個頭也更大,當年魚苗最大就能長到0.75千克。但肉質較松,味道不如野生鯽魚。
  • 怎麼改稱呼,其實鯽魚還是鯽魚
    錦鯉永遠是錦鯉,頂多就是這幾年出現了蝴蝶鯉和龍鳳鯉,再就是比較傳統的錦鯉了,主要的、比較流行的錦鯉品種還是最早的御三家,也就是大正三色、昭和三色和紅白錦鯉。而另很多新魚友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鯽魚在最近幾年會蹦出來這麼多的名字,以前根本沒有聽說過啊。
  • 野生鯽魚有這麼大的麼?足足一斤多重,釣友們幫忙辨認一下
    釣魚釣的最多的就是鯽魚了,通常大多數都在二、三兩左右,釣上十幾條拿回家做成魚湯,感覺比市場上買來的養殖鯽魚好吃多了,如果說這次釣到的鯽魚是野生的,根據大小來判斷它的年齡差不多要有10年了,但是總覺得不靠譜,這應該是工程鯽魚的一種吧。野生鯽魚能活到10年要經歷多少次逃亡,才有命長這麼大呀。
  • 非洲鯽魚非鯽魚
    羅非魚在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人工養殖,是全球分布最廣的水產養殖品種,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 我國目前引進的羅非魚,有奧利亞羅非魚、紅羅非魚、吉富羅非魚、尼羅羅非魚、奧尼羅非魚等5種,在市場上,賣魚佬經常把紅羅非魚單獨分開來,價錢也更高,有的還說成是「紅立魚」忽悠人。紅羅非魚是不是有更好的品質呢?
  • 燉鯽魚豆腐湯時,不要直接加水燉,多加一個步驟,鯽魚湯奶白色
    鯽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淡水魚,它味道鮮美、價格便宜,做法也很多。常見的有紅燒鯽魚、油炸鯽魚以及鯽魚湯等。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道鯽魚湯的做法,名字叫鯽魚豆腐湯。說到鯽魚豆腐湯,很多人都有疑問,燉鯽魚豆腐湯時,怎樣才能把魚湯燉成奶白色呢?
  • 野釣鯽魚,酒米窩料製作教學,釣獲8條比手掌還大的野生鯽魚
    野釣鯽魚,酒米窩料製作教學,釣獲8條比手掌還大的野生鯽魚。鯽魚是各位釣友都喜歡垂釣的魚種,春夏秋冬都可以垂釣,也最為常見。在以前介紹了不少野釣大魚的餌料和窩料配方,主要是針對鯉魚和草魚的。今天介紹個主釣鯽魚的窩料配方,對於野釣鯽魚來說打窩是必須的,現在的野外水域能野釣比手掌還大的鯽魚地方不多,就算能野釣的地方鯽魚也不多,所以不打窩就很難釣到手掌還大的野生鯽魚。釣鯽魚的窩料主要還是酒米,不同季節垂釣野生鯽魚的酒米個人感覺還是有區別的,秋冬季節酒米味道可以濃鬱一些,但是晚春和夏季酒米的味道可以淡一些,以酒香和香甜為主要味道,一定不要太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