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發生的負面議題借媒體的炒作,在全國人民腦中營造了片面的共同想像。「標籤」一旦形成,要清除掉,不是多辦幾次「河南」感動中國活動就能做到的。
騰訊文化 馮翊
近期,作家梁鴻新書《外省筆記》談到了「河南人」。她說飽受爭議的「河南人」整體形象根本不存在,是媒體想像、製造了「河南人」。
然而,媒體必須要有作為實體的「河南人」配合,才能打造形形色色的標籤。可給地域貼標籤的行為,古今中外都能找到很多例子。廣東、上海、東北地區也都有不少於「河南人」的專屬標籤,人們何以總拿「河南人」說事?
一、媒體傳播的負面新聞,很容易被歸咎於一個地域的群體
社會最早什麼時候開始黑「河南人」無從考證,但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河南人」開始被大規模妖魔化,典型的例子是沿海工廠不招「河南人」。社會上也流行諸如「警惕河南人」的段子,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剩下一個是教練」。
進入21世紀,「河南人」的形象因為密集的負面報導變得更差。比如原陽大米風波、「蘭考乞丐京城乞討,回家蓋樓」、「蘇丹紅」事件、洛陽性奴案等,公眾很容易歸咎於整體「河南人」。
媒體報導的「洛陽性奴」惡性案件,更印證了公眾對「河南人」片面的想像。
有人調侃道:「調查記者和周口計程車司機並列為河南省兩大勞務輸出支柱,調查記者們為了常回家看看,挖空心思製造河南選題,於是河南成為中國口碑最壞的省份,」可以說,媒體人對河南人糟糕印象的形成亦有貢獻。
人們總是依據媒體認知外界。公眾比附關於河南省的負面報導,很容易在腦中拼湊起自己對「河南人」形象的判斷,由於信息碎片化呈現,這種印象多是片面的、簡單的、標籤化的,反過來,標籤化的想像又是人們看待身邊或網上「河南人」的有色眼鏡,形成思維定式,哪怕一些與「河南人」八竿子打不著的惡性事件,人們也會習慣性地留意「河南」因素。比如山東招遠邪教暴力殺人案,沒有一個河南人參與,可有網友就認為,「河南人」是慘案之源,因為邪教全能神的大本營就在河南。
也有一些「河南人」很差的口碑來自人們真實的生活體驗,或許在某段時間內,某人多次被身邊的河南陌生人傷害,內心憤懣,最初的個人攻擊乘著怒火很容易上升到地域群體。此前哪怕有再好的印象,也會被壞心情抵消得一乾二淨,原先的獨立判斷因之轉向,匯入輿論攻擊「河南人」的汪洋大海。
二、河南輸出的底層流動人口多,為與本地人競爭有時會不擇手段
「河南人」不可能天生就口碑差。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地方的人曾獲士大夫猛誇,什麼風俗淳樸、人民敦厚、政治覺悟很高之類的,絕非溢美之詞,也是評價者真實的生活體驗。
他們的形象之所以變得如此不同,與近代以來經歷的大事件有關。自晚清光緒年間以來,災荒、戰爭就不斷折磨河南人。特別是抗戰時期1942年的大饑荒、炸毀黃河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人流離失所,往周邊省份遷移。「流民」往往形象很差,他們一無所有,難免會用一些非正常手段謀生。現代人的祖輩最先給他們「差評」。
電影《一九四二》劇照。張國立飾演的河南人流民形象。
當代「河南人」的不良印象是新時期的流動人口塑造的。改革開放後,湖南人、江西人、四川人、安徽人、江蘇人、湖北人一般都會流向珠三角或長三角。而「河南人」不是這樣,流動無穩定方向,而是四面八方,像山西、河北、山東、湖北、陝西都有相當重比例的「河南人」湧入,人們與散步各行業的河南人交往的機率大增。他們的性格、習俗與當地迥異,磨合的過程中勢必會有土著的抱怨雜音,經媒體放大後迅速標籤化。
就像國家行政學院專家龔維斌說的那樣:「人口流動會產生擴散效應,負面新聞也更容易被傳播,個人的缺點被放大了,上升為其籍貫地的缺陷,並形成一些個體的錯覺。」不過流動能製造錯覺,也能消融矛盾,隨著交往的加深,流動的「河南人」不可能永遠是「河南人」,「河南人」土著化就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向。
三、交流增多會消解隔閡,談「河南人」色變,也許只是調侃
當人們張嘴說出「河南人」的缺點,有時不完全是真的生氣,而是拿來調侃,當做談資,因為每個人接觸到的河南人並不一樣。與TA初次交往,有的往往會拿自己生活經驗之外的「河南人」印象故作試探,內心並沒有根深蒂固的成見。而受取笑的「河南人」有時未必介意,畢竟標籤化的想像未必會對生活造成困擾。
特別是網際網路上成長起來的年輕網民,他們身邊接觸的河南人,已並不全然是十幾年前的模樣。網上有大量對「河南人」形象感到好奇的提問。
他們或許並沒有與河南人交往的惡劣經歷,但看到網上的一些差評,發現與生活經驗不符,故而提問。「河南人」的不良形象已經衝破集體記憶的藩籬,開始在網際網路一代心中小心翼翼地經營別樣的記憶,至少要變得與全國各地的地域標籤一樣,能為人平靜地接收。
近年來湧現的本省人對外省人印象地圖表明,事情正在起著變化,外省人對「河南人」的看法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豐富多彩,富有個性。
天津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福建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不過從最近官媒不厭其煩地強調13名感動中國的河南人來看,河南人的「差評」空間還很大。光靠嘴去說「河南人」的好並不能消除偏見,還得做更實在的事兒。如果不提振經濟與教育,抹勻資源分配,更多幾十年前的不良形象,說不定會還魂當今「河南人」,加固這一群體在鄙視鏈的末端地位。
結語:「河南人」單獨跳脫出來,之所以比其他地方更讓人印象深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因是遺傳了其祖上獨有的「流民」謀生技能。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河南發生的負面議題借媒體的炒作,在全國人民腦中營造了片面的共同想像。「標籤」一旦形成,要清除掉,不是多辦幾次「河南」感動中國活動就能做到的。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