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嶺,在萬寧市東郊,南望南門洋(萬寧四大田洋之一),北靠盛產和樂蟹的港北小海,東邊即是浩渺南海。唐代稱之為「筆架山」,宋代以後改稱「東山嶺」。它的主峰與兩側山峰相連,形似筆架,俗稱「筆架山」。
東山嶺山體面積僅有10平方千米,海拔不過184米,卻敢號稱「海南第一山」。但奇怪的是,鮮少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即使是海南第一高山五指山,也是沉默不語。
誰給了它號稱「海南第一山」的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山嶺以現實映照。
東山嶺牌坊
東山嶺最惹人注目的,當然是那些奇形怪狀的巨型石頭。
這些石頭來頭可不小,與天涯海角的那幾塊巖石可算是兄弟。一億年前,南海頻繁的海底火山爆發,致使巖漿上湧,一部分形成花崗巖體。後來,隨著地質運動,海水退去,地殼隆起,花崗巖出露地表。長期以來,這些花崗巖經受溫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蝕風化作用,導致巖體分崩離析,遂形成山中巖石遍布、亂石相疊的自然景觀。人們給這些自然石景賦情,命名為「正笏凌霄」「仙舟系纜」「瑤臺望海」「七峽巢雲」等。
石景:正笏凌霄
人們或許沒想到,也正是這些粗礪的石頭,給東山嶺鍍上了海南稀有的文化的光澤。自宋代(宋宣和四年(1122)有人在華封巖內東面花崗巖石壁上刻「華封巖」三字以來,萬寧城裡城外的許多登山者,在山中的數百塊巨石上,刻下長短不一的詩詞、題句共118處,含隸、楷、行、草等多種字體,形成海南最大的摩崖書法石刻群。這些摩崖石刻,字徑最大的達1.7米(為「東山聳翠」的「翠」字),最小的僅有6釐米(為清朝萬州學正副堂吳輝發的題詩)。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文化底蘊,明代的萬州牧曾光祖才敢鬥膽題寫下「海南第一山」。
石刻
石刻
當然,給「海南第一山」撐腰的,除了摩崖石刻,還有佛教。
在東山嶺的佛教傳說中,給壓陣的,自然少不了那位到處都爭搶的鑑真和尚。相傳,唐代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鑑真法師第五次東渡日本未果,漂流至海南,經過萬安州(今海南萬寧)時,曾在東山嶺講經弘法。這個說法實在虛無縹緲。但在唐代時,這裡確實已有佛教的蹤跡,當時的高僧雷真海,即在華封仙巖中設寺修道。
山有佛則靈
這開啟了東山嶺佛教文化的源頭。隨後有了小乘佛教的潮音寺(原為南宋時紀念宰相李綱而建的靈照堂,後明朝百戶王鳳翔建成佛寺)、東靈寺(原名雞竺庵。明崇禎六年(1633年),僧人心空、心覺在雞竺庵的舊址上重建)和真武殿等,引來不少善男信女,一年到頭香火熾盛,東山嶺因此有了「仙山佛國」的靈氣。
潮音寺
史傳,南宋宰相李綱流放海南,曾欲上東山嶺削髮為僧,但潮音寺住持見他氣宇不凡,是能成事者,遂勸其誠於佛,以逢兇化吉。果不其然,不久後,李綱又被朝廷召回重用。這裡提醒一下,一些人張冠李戴,認為這是「東山再起」的出處。殊不知,「東山再起」的「東山」,指的是會稽東山(位於今浙江上虞市),當時那個再起者,是晉代政治家謝安,他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符堅。
華南地區的饕餮一族,可能都聽說過東山羊一物。它與文昌雞、加積鴨以及和樂蟹並稱海南的四大著名食材。
沒錯,東山羊正是出自東山嶺,是這裡的「三寶」之一。這種山羊的飼養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毛色烏黑,因長期攀壁跳崖,食用東山嶺中稀有的鷓鴣茶等草木,飲用山中的含有多種礦物質的山泉水,肉質無絲毫的腥羶,皮薄脯厚,肉嫩鮮美,氣味芳香。當地有句俗語說:「冬季吃了東山羊,少穿一件棉衣裳。」即說的是東山羊肉肉性甘溫,有營養。山下東山村,多以養羊為業。
在花崗巖中覓食的東山羊
除了東山羊,東山嶺的其他二寶是鷓鴣茶和礦泉。鷓鴣茶歷來被譽為「靈芝草」,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通常被稱為「山苦茶」或「禾姑茶」「毛茶」,海南少數民族地區俗稱「五月茶」。以它的葉片入茶,葉大色鮮,香冽甘醇,湯麵泛有植物油層,飲用時甘甜若飴。嶺上多泉水,都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又以「蓬萊香窟」的「海南第一泉」和「海眼流丹」的「水流鼎」清泉為最佳。另外,嶺下人家所烙制的東山烙餅,外皮酥脆,內皮軟潤,香濃味美。有人仿「海南第一山」之稱,譽之為「海南第一餅」。
東山嶺,林密,石多,山泉汩汩
需要提醒的是,自駕遊東山嶺,進入其地界時,勿停右側停車場(私人開,貴,還有人不經意間會抓你的手看相,然後要紅包),徑直往裡開,真正的停車場都在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