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發放的耐磨垃圾袋
這一看似簡單的舉動,帶來的成效是可觀的。在英國,項目僅在英格蘭西南部和蘇格蘭運行,到目前為止就有31座港口、近400艘漁船加入,清理上岸的垃圾多達1632噸。
參加這一項目之前,漁民們往往對漁網撈出的海洋垃圾如何處理一籌莫展——想要把它們帶上岸,會佔用市政垃圾箱過多的空間,可能面臨收費或罰款;如果把它們扔回海裡,又常常一次又一次撈起同樣的垃圾,白白浪費捕撈時間和精力。
通過創造項目專用的垃圾收集和處理鏈條,漁撈垃圾項目給漁業作業中的這一實際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參加項目的漁民只需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順手將撈出的海洋垃圾丟入項目垃圾袋中並帶上岸,交由項目專人處理,便不再有後顧之憂。這樣,項目達到了 「一舉兩得」的效果——既淨化了海洋環境,又給漁民的生產帶來了方便。
漁撈垃圾項目只有依靠漁民的合作才能夠實施。在實際工作中,這一項目也確實受到了漁民的歡迎。對漁民來說,它不用耗費額外的時間精力,還解決了捕撈作業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親身參與海洋垃圾的處理和海洋環境的淨化,也使漁民們倍感自豪。項目聯絡員Spike Searle表示,參與項目的漁民們十分樂於和人談論自己打撈垃圾、在漁業作業同時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經歷,他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在公眾面前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使自己的生計受到更多尊重和認可。參與項目的漁民對於該項目清理海洋、保護生態的目標愈發理解和認可,也更加理解漁業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他們知道,海洋就是漁民的家,參加海洋垃圾清理項目有益於漁業和漁民生計的未來。
可持續漁業的方法路徑究竟怎樣落實在實際作業中呢?「漁撈垃圾」項目這一案例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啟發。面對實際的漁業作業,如何讓漁民發自內心地認可可持續漁業理念呢?
傳統的理念輸出和公眾教育可能只是最基礎的溝通和傳播手段,短期內未必能發揮好的效果。「漁撈垃圾」項目能夠獲得漁民的支持,得益於它敏銳地洞悉了漁民工作中實際的困難——撈出海洋垃圾卻難以處理,創造性地設計出簡單可行的項目流程,將清理海洋環境和方便漁民的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項目細節融入到漁民的作業場景、生活細節中。同時,通過動員漁民親自深入參與海洋環境的保護,項目提高了漁民對自己職業的認同、對海洋和漁業的責任感,形成正向反饋機制,保證了參與者的積極性。
由此看來,基於漁業生產實際情況的合理項目設計,對漁民生計的關懷、自主性的強調和身份認同的構建,解決漁民生產的實際問題而不"製造麻煩",都是"漁撈垃圾"項目獲得成效的秘訣。這充分展示了可持續漁業願景的實現可能性,並鼓舞著我們在方法創新上進行更多的探索。順便預告一下,借鑑歐洲"漁撈垃圾"項目的經驗,智漁接下來也將聯合各方,在海南開展本土的漁船海上回收垃圾的探索,敬請期待。▍參考資料:
1.https://www.iucn.org/resources/issues-briefs/marine-plastics?
2.https://www.kimointernational.org/action-areas/
3.http://www.fishingforlitter.org.uk/
4.https://mp.weixin.qq.com/s/GwONO2LoBkJTmtIszaGw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