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裡垃圾快要比魚多了?漁民已經在行動

2021-02-24 智漁
"漁撈垃圾"項目目前在包括荷蘭、英國、愛爾蘭、挪威、德國、西班牙、比利時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和地區運行。項目的內容並不複雜:給參與項目的漁船發放耐磨垃圾袋,讓他們在出海捕魚時把漁網兜住的海洋垃圾存放在垃圾袋裡,上岸後放在碼頭區的指定地點,由項目工作人員負責放入項目專用的垃圾箱中並統一進行處理。其中,垃圾袋和垃圾處理的費用由項目提供。

項目發放的耐磨垃圾袋

這一看似簡單的舉動,帶來的成效是可觀的。在英國,項目僅在英格蘭西南部和蘇格蘭運行,到目前為止就有31座港口、近400艘漁船加入,清理上岸的垃圾多達1632噸。

參加這一項目之前,漁民們往往對漁網撈出的海洋垃圾如何處理一籌莫展——想要把它們帶上岸,會佔用市政垃圾箱過多的空間,可能面臨收費或罰款;如果把它們扔回海裡,又常常一次又一次撈起同樣的垃圾,白白浪費捕撈時間和精力。

通過創造項目專用的垃圾收集和處理鏈條,漁撈垃圾項目給漁業作業中的這一實際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參加項目的漁民只需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順手將撈出的海洋垃圾丟入項目垃圾袋中並帶上岸,交由項目專人處理,便不再有後顧之憂。這樣,項目達到了 「一舉兩得」的效果——既淨化了海洋環境,又給漁民的生產帶來了方便。

漁撈垃圾項目只有依靠漁民的合作才能夠實施。在實際工作中,這一項目也確實受到了漁民的歡迎。對漁民來說,它不用耗費額外的時間精力,還解決了捕撈作業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親身參與海洋垃圾的處理和海洋環境的淨化,也使漁民們倍感自豪。

項目聯絡員Spike Searle表示,參與項目的漁民們十分樂於和人談論自己打撈垃圾、在漁業作業同時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經歷,他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在公眾面前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使自己的生計受到更多尊重和認可。參與項目的漁民對於該項目清理海洋、保護生態的目標愈發理解和認可,也更加理解漁業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他們知道,海洋就是漁民的家,參加海洋垃圾清理項目有益於漁業和漁民生計的未來。

可持續漁業的方法路徑究竟怎樣落實在實際作業中呢?「漁撈垃圾」項目這一案例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啟發。面對實際的漁業作業,如何讓漁民發自內心地認可可持續漁業理念呢?

傳統的理念輸出和公眾教育可能只是最基礎的溝通和傳播手段,短期內未必能發揮好的效果。「漁撈垃圾」項目能夠獲得漁民的支持,得益於它敏銳地洞悉了漁民工作中實際的困難——撈出海洋垃圾卻難以處理,創造性地設計出簡單可行的項目流程,將清理海洋環境和方便漁民的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項目細節融入到漁民的作業場景、生活細節中。同時,通過動員漁民親自深入參與海洋環境的保護,項目提高了漁民對自己職業的認同、對海洋和漁業的責任感,形成正向反饋機制,保證了參與者的積極性。

由此看來,基於漁業生產實際情況的合理項目設計,對漁民生計的關懷、自主性的強調和身份認同的構建,解決漁民生產的實際問題而不"製造麻煩",都是"漁撈垃圾"項目獲得成效的秘訣。這充分展示了可持續漁業願景的實現可能性,並鼓舞著我們在方法創新上進行更多的探索。順便預告一下,借鑑歐洲"漁撈垃圾"項目的經驗,智漁接下來也將聯合各方,在海南開展本土的漁船海上回收垃圾的探索,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1.https://www.iucn.org/resources/issues-briefs/marine-plastics?

2.https://www.kimointernational.org/action-areas/

3.http://www.fishingforlitter.org.uk/

4.https://mp.weixin.qq.com/s/GwONO2LoBkJTmtIszaGwbA

相關焦點

  • 韓國漁民在鮟鱇魚腹發現垃圾 引發海洋環境思考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3日報導,韓國漁民在一條鮟鱇魚胃中發現了一整個500ml的塑料瓶。鮟鱇魚的身體較為粗短,體長通常在40到90cm。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海魚體內發現塑料垃圾碎片,再一次說明了海洋環保的緊迫性。
  • 長江大保護|末代漁民④:瀘州漁民轉產,有人釀酒有人護魚
    2019年初,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的國控斷面比例要達到85%以上。根據部署,2019年底以前,長江水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
  • 4米長龍骨被漁民在海裡撈出 是水怪還是海龍魚?(圖)
    是海龍魚?還是大水怪?世代打魚為生的漁民沒人認識,甚至有人質疑是否真有類似龍的魚類。  出海撈上完整骨骼  昨天下午,記者在漁民的冷庫中見到了這副神秘骨骼。骨骼用紅綢包著,看起來漁民對它很上心。一周前,羅家營漁民出海捕撈,一網打上來這個稀罕物。「一看是一副骨骼,起初,大夥都不相信。」
  • 打雷時上億伏高壓,劈到海裡會電到魚嗎?漁民的答案讓人長見識了
    既然我們都知道雲層產生的電和我們常用的電是同一種東西,地面的電箱會漏電使人死亡,要知道打雷時上億伏高壓,一般在1億-10億伏之高,比我們使用電力要高的多。那麼劈到海裡會電到魚嗎,裡面的魚類會不會也被電死一批呢?有些魚塘會用高壓電來捕魚,閃電是強度很大的電力,海水中又含有大量的陰陽離子,是比較容易導電的。
  • 能吃垃圾的清道夫魚,為何不受歡迎了,漁民:它們太能吃了
    眾所周知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在這幾年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不少的河流變得渾濁,垃圾也在河道中飄著,而且隨著環境汙染日漸嚴重,國家對河流的整治也開始重視起來。為了徹底的解決南方河水的汙染,我國也從國外引進了不少用來清潔河道的清道夫魚。
  • 韓國漁民在鮟鱇魚腹發現垃圾 引發海洋環境思考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3日報導,韓國漁民在一條鮟鱇魚胃中發現了一整個500ml的塑料瓶。鮟鱇魚的身體較為粗短,體長通常在40到90cm。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海魚體內發現塑料垃圾碎片,再一次說明了海洋環保的緊迫性。
  • 舟山漁民放生魔鬼魚 視頻瘋傳獲網友點讚
    8月28日下午2時許,在舟山本地微信朋友圈裡,一條舟山漁民放生巨型蝠鱝魚的視頻火了。畫面中,海水碧藍,一艘漁船正用吊機吊起一條足有一人多高、寬度比圓桌面還大的海洋生物,緩緩起吊後,把它浸入海水中。這個被稱為蝠鱝的海生物在碧藍的海水中,露出白白的肚皮。約過了十來秒鐘,在海裡翻了個身,消失在海水中。聽視頻中漁民口音,像是舟山人。這個體現漁民保護海洋生物精神的視頻被迅速轉發,大獲網友點讚。這個視頻出處哪裡?記者通過QQ聯繫上網友天書奇譚。
  • 能吃垃圾的清道夫魚,為何不受歡迎了,漁民:它們太能吃了
    眾所周知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在這幾年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不少的河流變得渾濁,垃圾也在河道中飄著,而且隨著環境汙染日漸嚴重,國家對河流的整治也開始重視起來。為了徹底的解決南方河水的汙染,我國也從國外引進了不少用來清潔河道的清道夫魚。
  • 水清了 魚多了 漁民順利「轉業」了
    水清了 魚多了 漁民順利「轉業」了四川宜賓:「萬裡長江第一城」禁捕退捕之後新華社成都10月30日電(記者高健鈞)不久前,一段視頻在四川省宜賓市市民的手機上廣為傳播:晚上十點多,一群飄魚在金沙江江水中穿梭
  • 青島漁民捕獲520斤重魔鬼魚 12人合力拉上船
    5日凌晨2時許,島城漁民在膠南靈山島附近捕獲一隻520斤重的怪魚,長得很像蝙蝠,漁民一般稱之為「蝙蝠鯊」。海底世界專家表示,這種怪魚學名叫「蝠鱝(fufen)」,由於其獨特的生活習性,又被人們稱之為「魔鬼魚」。據了解,「魔鬼魚」一般在日本海域較多,在青島比較少,500多斤的更是很罕見。這條魚已經被棧橋附近一家酒店收購。
  • 日本漁船深海捕撈,拋開魚肚子發現這些,漁民們喪著臉,專家沉默
    日本漁船深海捕撈,拋開魚肚子發現這些,漁民們喪著臉,專家沉默地球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從外太空太空人拍攝的照片我們能看到地球是一個美麗的水藍色星球,雖然在整個宇宙中地球就仿佛一片小水滴一樣絲毫不起眼,但是卻孕育著無數著生命
  • 漁民捉到一條「龍魚」,養了10年不捨得吃,最後無奈扔掉了
    海洋是地球上陸地之外的,又一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而且海洋也是陸地之外的,又一獨立生物系統,在海洋裡面所生存的物種不計其數,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非常發達的科技,但是對於海洋的研究和探索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甚至連萬米以下的深海,是什麼樣子都無法得知,所以有一些在深海裡面的生物,
  • 聚焦 | 西非捕魚記:那些「被丟回海裡的魚」背後有哪些秘密?
    外國大型漁船與非洲當地漁民是一種「依附關係」,大型漁船(主要是中國的)會時不時地把捕到的魚「送給」非洲當地的手工漁民,讓小漁民們省了不少力。
  • 泉州漁民海裡撈到兩塊「黑疙瘩」 疑是恐龍化石 - 中國在線
    大的像一面鼓,表面遍布蚵殼等,直徑有40釐米,高30釐米,重達80多斤;小一點的直徑30多釐米,高17釐米,重約30斤。這兩塊像化石一樣的東西很硬,斷層密布細小的孔隙。對於它們的身份,眾說紛紜。40多歲的黃建成有著30年出海經歷,他說還是第一次從海裡撈出這樣的東西。「看上去非常像骨頭,而且是某種動物的脊柱骨,有可能是魚,或者哺乳動物。」黃建成也說不準。
  • 海南三亞漁民撈回100多斤重骨頭 疑是化石(圖)
    三亞一漁民出海打漁撈回一根2米多長100多斤重的骨頭,懷疑是化石  本報三亞11月23日電 (記者 陳翔 攝影報導) 「我們出海捕魚時捕回來一塊動物骨頭,2米多長,100多斤重,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骨頭,可能是化石!」11月22日下午,三亞漁民老黃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
  • 【海洋垃圾】臺灣海岸面臨海洋垃圾威脅
    更令人擔憂的是,海洋垃圾進入食物鏈威脅民眾健康。「塑料微粒在海洋中鋪天蓋地,最終不免回到餐盤之中,讓我們吃下塑料魚與塑化劑。」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2016年全臺民間淨灘活動達240次,較前一年增加3倍,清理廢棄物總重近4萬公斤,清理海岸線總長130多公裡,參與志工總人數1.9萬多人。在基隆,「不怕被笑憨,討海人堅決要救海」是形容漁民自發打撈海上垃圾的一句話。當地漁民賴永雲說,近年出海打漁,一網撈起,全是塑膠袋、寶特瓶。在垃圾堆中挑揀漁貨,再把垃圾丟回海裡,已是捕魚的「標準程序」。
  • 一條魚的來歷:從此你有10大不吃魚的理由
    可這些魚都是肉食性的,於是漁民就去海裡,捕撈還未長大的小魚小蝦去做飼料。 海中最具威脅的塑料垃圾就是廢棄漁網,它們有的長達幾英裡,被漁民們稱為「鬼網」。
  • 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人民日報》報導赫山助力漁民再就業
    10個多月來,沿江各省份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多措並舉,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更考驗相關監管者、執法者的能力和耐心。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如何保證市場上魚類的正常供應?如何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 正月十六漁民跪地磕頭敬龍王,祈求魚滿倉福滿船
    2018年3月3日,是農曆的正月十六,在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沙嶺子村,漁民們正在表演傳統民俗節目舞龍。在當地,沿海漁民每年的正月十六有敬龍王的傳統習俗,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有地方特色的漁民節。在沙嶺子村曾有一魚骨廟,相傳是用海裡大魚的骨頭搭建,非常獨特,它是漁民敬奉的特殊神廟,魚骨廟供奉著龍王。據原先廟中的石碑記載,「魚骨廟」在隋朝就已存在,據此計算,魚骨廟的歷史至少有1400多年。如今,沙嶺子村漁民們靠海吃海,除了出海捕魚,還發展起了水產養殖,每年的正月十六和六月十三(相傳是海龍王的生日),漁民們都會舉行儀式,祭拜龍王。
  • 廣東漁民躲颱風撿寶 拾到20公斤貴如黃金珍稀魚
    廣東漁民躲過颱風撿到寶 海面拾到20公斤貴如黃金珍稀魚  時報汕頭訊 (記者 林明聲 林鴻 通訊員 李栩 近日,汕頭南澳一幸運漁民一出海就拾獲一條奄奄一息重20.2公斤「貴如黃金」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唇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