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2020-12-21 中國青年報

從實求知,深耕學術

既有社會人類之關懷

亦細察中國的山川風物

從「蘇南模式」到「溫州模式」

從「文化自覺」到「美美與共」

他將自己的生命

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

立足「中國鄉土」

尋找「富民之路」

他是北京大學教授

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

他樹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豐碑

今年

適逢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

我們一起追憶

這位學界泰鬥

感悟先生的精神風骨

緬懷這位為中國農村問題

奉獻一生的老人

「走一趟,寫一篇」,以調查的形式來探尋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是費孝通學術生命的真實寫照,他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是中國社會學的一代宗師。

「費孝通」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學術思想、人文精神和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一直在被反覆敘述和書寫,顯示著豐富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內涵。

行行重行行,紮根田野鄉間

1939年,《江村經濟》問世,這本被奉為中國人類學的奠基之作,出自時年29歲的費孝通之手。這本書的誘因,卻是一個讓人心碎的青春悲劇。

1935年秋天,費孝通與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廣西大瑤山做瑤寨實地調查,在翻山越嶺中,費孝通誤入瑤族獵戶為捕捉野獸而設的陷阱,王同惠為了救他,獨身離去尋援,不慎墜淵身亡。

費孝通與夫人王同惠

第二年開春,為了療傷和平撫喪妻之痛,費孝通來到地處蘇南的開弦弓村,他拄著雙拐,串門訪戶、走田頭、進工廠、坐航船、觀商埠,進行了系統的社會調查,《江村經濟》就是這次調查結出來的成果。

費孝通的這種觀察在全球學界獨步一時,它完全不同於大工業設想,而是一種來自於中國的經濟思想靈光。事實上,開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大改革,由鄉鎮企業為「預料之外」的突破口,正是從這裡萌芽的。

他關注農業、農村、城鎮的發展。《江村經濟》之後,《鄉土中國》《生育制度》等著作,都是通過實地調查產生的。

「先有行,才有果」,祖國大地上,紮根田野鄉間,直至晚年,費孝通仍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大江南北、老少邊窮之地。改革開放之後的20多年裡,他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走訪和調查中度過的。

1986年,76歲高齡的費孝通親赴溫州進行考察。他曾說:「我的大腦皮層出現了自20世紀30年代搞江村調查後從未有過的刺激與興奮。」

1986年2月27日到3月6日,費孝通一行的溫州調查走訪了浙南4個縣5個鎮,歷時9天,行程1500公裡。

「溫州模式」與之前他提出的「蘇南模式」,成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引人矚目的兩大成長模式,斯人貢獻,以此為大。

「行行重行行」,費孝通走出了鄉村,走出了小城鎮,走出了大中城市,走出了經濟區域……如今,千千萬萬的北大學子沿著他當年實地調查所走過的路,踏遍祖國大地,洞察鄉村百態,記錄最真實的中國。費孝通的求實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北大學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北大精神傳統注入了深厚的內涵。

結緣北大,掛帥學科重建

1979年,古稀之年的費孝通重燃二次學術生命,為重建和發展中國社會學殫精竭慮。三年後,他正式轉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領銜承擔中國社會學學科重建工作。在他的努力推動下,幾乎在全國社會學開始重建的同時,社會學也重新在燕園生根發芽。

北大與社會學有著不解之緣,許多社會學者從這裡走出,名揚天下。而在北大社會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費孝通為其恢復重建及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成立,費孝通出任所長。圖為費孝通與社會學工作者一起合影。

在費孝通心中,社會學科學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思想,可以幫助社會的成員更好地認識、理解自我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他一手建立了北大社會學所,在80年代後的學術工作更是與北大緊密相連。

今天的社會學, 包括它的科學理性的精神, 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思想」; 社會學科研和教學, 就是一個社會人文精神養成的一部分。社會學的知識、價值和理念, 通過教育的渠道, 成為全社會的精神財富, 可以幫助社會的成員更好地認識、理解自我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以提高修養、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培養人道、理性、公允的生活態度和行為, 這也就是所謂「位育」教育的過程。

——費孝通「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

1995年6月21日-7月12日,經國家教委批准,由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承辦了首次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

2002年,92歲的費孝通曾說:「我70多歲時讓搞社會學系,我說好吧,頂多能搞10年,到80來歲。沒想到老天爺不想讓我死,一下子讓我搞到90多歲。」

費孝通主張,當代中國的社會學、人類學應反映中國社會與中華民族特點,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必須立足於中國的社會實際。

費孝通乘車調研途中,在列車上憑窗遠眺

在深入到大江南北、邊疆地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費孝通寫出了《小城鎮四記》《邊區開發四記》等重要著作。這些著作是北京大學文科領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為國家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

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地板踩上去嘎吱作響,牆縫裡藏著小蟲,叮得人渾身發癢。」20世紀40年代,費孝通和同事們在雲南研究中國的社會問題時,曾這樣描繪當時的工作環境。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他們想的是「怎麼把中國搞好,人民怎麼富起來」。

費孝通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考察

那個年代做田野調查,沒有動車,沒有高鐵,車輪碾過鐵軌縫隙,形成強烈的節奏,費孝通的鄉音就在這咣當咣當的節奏中繚繞。

1957年5月,費孝通在開弦弓村考察時與合作社青年幹部在一起

「志在富民」是費孝通矢志不渝的學術信念,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這一初心。他相信,只要走出家門,走到農民生活中去,就一定會發現他們摸索出的好辦法。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農民的創造講出道理來,讓基層幹部看出農民增加收入的道理,讓更多農民掌握增加收入的門道。

「費先生把田野調查當作流動的課堂,他是聽課的學生,農民是講課的老師。」曾做過費孝通十多年助手的張冠生回憶道。

1957年,費孝通在開弦弓村

費孝通把本鄉本土作為社區研究的「實驗室」,數次重返開弦弓村考察,追蹤調查達半個多世紀。真真切切地調查,並希冀從中找問題、想辦法,為老百姓找出路,呈現出這位大知識分子救民濟世的時代擔當、學者本色和赤子情懷。

立足文化自覺,追求「美美與共」

晚年時期,這位「高齡將帥」也一直活躍在學術前線,孜孜不倦地耕耘。1993年9月,費孝通寫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提出了認識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係的一種理想,以及實現這一理想的手段,這是基於中華文明內在精神的話語表達,折射出中國人一以貫之的整體思維方式。

面對撲面而來的經濟全球化,1997年,費孝通正式提出「文化自覺」思想,這是他在「社區研究要進入心態研究」之後的又一次思想升華。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費孝通特別重視文化自覺的重要性,認為「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費孝通在書店小坐

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其次是理解所接觸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在各種文化都自覺之後,這個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現一個具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種文化的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同守則。

1998年,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時,費孝通提出了「完成文化自覺的使命」,成為北大人身上接續相傳的責任與基因。

人類怎樣面對21世紀「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特徵,建立一個和諧的地球家園,成為費孝通深思的大問題。他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各民族的團結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認同基礎。

之後,他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民族秩序論,闡釋具有文化差異性的民族「如何和平共處在一個政治經濟組織裡面」的「一體化」問題。費孝通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更加符合人類邁向光明未來的大趨勢。

1997年10月,87歲的費孝通(左)回到家鄉江蘇吳江同裡鎮看望94歲的姐姐費達生。姐弟倆玩小時候的拍手遊戲。

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這位立足於中國鄉土,尋求富民之路的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5歲。

從開始學習寫字,到寫下了近五百萬字的文章,費孝通能寫一手好律詩,做起學術文章來卻是婦孺能懂,舉重若輕。

這位世紀老人在耄耋之年仍在不停地讀書、思考、寫作。在他晚年的文章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將近一個世紀的光陰故事,更聞得到來自費孝通故鄉的文化氣息。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以寰宇之胸懷納百川

以求索之追求致精微

我們將秉承費先生的學術傳統

行長路,過遠山

「鄉土中國」常懷心中

踐行「美美與共」

追尋「天下大同」

費孝通(1910~2005年),江蘇吳江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現代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第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曾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名譽主席。著有《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江村經濟》《費孝通文集》《費孝通全集》等。

更多精彩

大家影像|陳岱孫:我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教書

走進北大學者的書房:「書痴」張帆

北大教授程和平、顏學慶、季加孚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北大教授白建軍:「寢食難安 」的師者

北大教授渠敬東:大學要培養更多心裡留著真善美的人

來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圖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冠生、溫州市人民政府網站、視覺中國

編輯:隋雪純、王奕珂

排版:白雨琪

責編:昭花花

來源:北京大學

相關焦點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從實求知,深耕學術既有社會人類之關懷亦細察中國的山川風物從「蘇南模式」到「溫州模式」從「文化自覺」到「美美與共」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立足「中國鄉土」尋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
  • 天津萬全小學:人各其美 和以共進
    □ 趙  巖萬全小學始建於1900年,初為日出學館,後幾易其名,於1961年更名為萬全道小學。2012年,學校遷至天津南市大街31號,並定名為萬全小學。這是天津市近代興辦新式教育以來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小學。
  • 【文化傳承之美】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處處有景各美其美  其實,青海並不遙遠。  這裡有聞名世界的可可西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  這裡是江源文化的發源之地。黃河、長江、瀾滄江源頭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
  • 北京晚報評論:避免「千店一面」牌匾各美其美
    但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城市和基層單位在避免商家各搞一套的同時,又陷入了一刀切的誤區。個別城市強行統一招牌,每家店鋪門口懸掛的匾額標識,不光樣式一致,連色彩、字體都一模一樣,甚至區域內不同街道上的風格和樣式也要求保持一致。這就是所謂的「千店一面」。走在這樣的街上,容易審美疲勞,而且會降低逛街的興趣,曾引發輿論諸多批評。
  • 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藝術家演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本次展覽活動的主題「美美與共」是藝術家致力於發現美、創造美,並將美的創造的成果推向社會、共惠於民。 2020年12月4日,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美術協會、澳門聖若瑟大學共同主辦的「美美與共——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藝術家交流展」在澳門聖若瑟大學開幕。
  • 蘇州吳江「美美江村」研學二日遊入選江蘇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梅源 通訊員 李國祥)9月17日上午,江蘇省文旅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第十一屆江蘇省鄉村旅遊節將於9月26日在蘇州高新區樹山村正式拉開帷幕,發布會上還提前推出了50條江蘇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蘇州吳江「美美江村」研學二日遊榜上有名。
  • 蘇州吳江「美美江村」研學二日遊入選江蘇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江村紀念館蘇州吳江「美美江村」研學二日遊入選江蘇省5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二日遊行程為第一天遊開弦弓村→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如家小鎮,第二天遊太湖雪蠶桑文化園→謝家路村→震澤古鎮小清河穿村而過,南村河道像張弓,北村河道像支箭,這便是費孝通先生筆下著名的「江村」七都鎮開弦弓村。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臨夏美食節印象記
    臨夏古稱河州,是古代的重鎮,是多民族居住的水草豐美之地,對飲食和烹調的熱愛其實呈現的是積極、健康的心理訴求。民以食為天,這是最基本的生存願望。倉廩實而知禮節,從而載歌載舞,手之舞之,歌之蹈之,實際上表達的是物質豐富之後人類生活的文化需求。比如四方聞名的河州花兒,其韻調之婉轉妍美,其唱詞之樸實生動,其賞心悅目之愉悅痛快,時時處處撩人心魄,堪稱中國花兒之最。
  • 旅遊商報中原塞外採風行·雲岡石窟之山西大同(平城)
    大同是公元五世紀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絲路起點古代的絲綢之路是世界商貿流通與佛教傳播的有力載體。而在絲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雲岡石窟的開鑿,標誌的不只是佛教的盛行,更展現出了當時世界商貿融通與世界多種文化相互包容,集中於平城(今大同)一地的場面。從歷史角度定位,雲岡石窟更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 央視推出文化節目《文明之約》
    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獲悉,由總臺《經典詠流傳》團隊原班人馬歷時10個月打造的全新文化節目《文明之約》將於明年第一季度在央視綜合頻道每周末播出。 該節目以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倡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為核心,聚焦在世界文明史中產生重要影響、在不同民族文明背景下滋養的文明符號和文化記憶,深度挖掘每一個獨特文明背後的故事和時代價值,通過對文明之源的追溯,對文明流轉的再現,以及高品質的藝術化表達,綻放出多彩的文明底色。
  • 天下大同·群賢畢至
    天下大同大不同,古都風韻之大美,人文情懷之大美,未來遠景之大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你的大同,我的大同,我們的大同,中國的大同,世界的大同!怎能忘懷.在全球產業深刻變革,唯「美食和旅遊」不可辜負的今天,作為「美食之都、旅遊之都」的大同,能給亟待轉型升級的企業家帶來哪些機遇?
  • 大同大不同的美2
    大同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我是真正的孤陋寡聞、才疏學淺,只知道大同是煤都,不知它是有厚重文化底蘊的古都。這次動議去大同,只因網上熱傳應縣木塔傾斜嚴重,木塔是我一直想看的。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第四屆衡水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景點惹人醉
    不同的景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行走在衡水可謂是步步成畫、處處皆景。景州塔廣場景區包含景州塔、景州民俗館、名人館、老照片館等景點。景州塔原名「釋迦文舍利塔」,俗稱景州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著名名勝古蹟之一。
  • 當揚州的瘦西湖遇上杭州的素西湖,相看兩不厭,各有各之美
    關於西湖的美,自古文人騷客的讚譽之辭不計其數,《新白娘子傳奇》和「蘇小小」等眾多傳頌不絕的愛情故事更是將西湖增添了豐厚的精彩色彩。01.瘦西湖的富貴命「瘦西湖」有著「富貴命」,其清麗婉約之韻味獨得皇上「恩寵」。從隋唐開始,景區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盛世,康乾時期已形成湖上園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於一體。更有康熙、乾隆兩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湖山盛況,且聲譽日隆。
  • 連衣角設計都這麼中國風,《時尚大師》用服飾之美讓世界愛上中國
    費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時尚大師》也在用東方元素和民族意象,傳承並且傳播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總監齊竹泉在《時尚大師》發布會上就透露,「服飾既是時代風貌的反映,也是國家氣質的體現。」為了讓時代風貌和國家氣質盡顯,《時尚大師》在節目內容和結構上都進行了大力的創新。
  • 《中國美》推開美學之門,透析世界文化影響下的中國之美
    《中國美》是由雲集將來、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韜蘊資本聯合出品,中外團隊攜手創作,國際化特色鮮明的六集人文紀錄片。片中通過邀請二十位中國藝術大師,以濃淡、動靜、聲色、形意為題,以建築、書畫、戲曲、舞蹈、藝術、音樂等為載體,講述了中國傳統美學在當代世界大放異彩的創作故事,展現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領域和生活方式。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與示範意義
    全書分8卷13冊,共850餘萬字,從西藏地方歷史研究領域的疑難點和空白點入手,利用文物考古資料及多種文字記載的史料,對石器時代至2015年的西藏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思想文化、宗教、軍事、科技、交通、民族關係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集中體現了中國西藏歷史研究的重大成就。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精選集出版
    費孝通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極為少見的具有自己學術理論語言的學者,其早年對鄉土中國的論述如今成為了中學生的必讀書目;而他晚年對文明與文化的諸多思考與提煉出的一些說法,如「多元一體」「文化自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等,幾乎已經成為全民共識,耳熟能詳。  費孝通曾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大江南北、老少邊窮之地,足跡遍布祖國大地。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星湖社區「星湖同舟」導賞員競賽決賽暨美術導賞「友誼地久天長」酒瓶彩繪互動交流活動!
    12月12日下午,「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星湖社區「星湖同舟」導賞員競賽決賽暨美術導賞「友誼地久天長」酒瓶彩繪互動交流活動在端州區星湖社區鄰裡中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