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菊 一個菜販的慈善 資料圖
兔年春節前後,大陸巨富陳光標攜數億新臺幣赴臺發紅包,其高調慈善之舉引發臺灣社會廣泛爭議;與此同時,陳樹菊,臺東一位普通菜販的低調善行持續發酵,經過《時代》與《福布斯》的推舉後引發臺灣民眾廣泛效仿
特約撰稿 梁忠 發自臺東
在臺灣,說起臺東,大多數人會告訴你,那裡有著美麗的海岸線、煙霧嫋嫋的知本溫泉,還有淳樸的臺灣高山族。現在說起臺東,人們更願意提起,那邊有個讓他們驕傲的名字——陳樹菊。
陳樹菊——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排名第8,《福布斯》雜誌2010年48位亞洲慈善英雄之一,《讀者文摘》稱其為亞洲英雄。路透社則評論,在《福布斯》獲獎48人中,陳樹菊的故事最能打動人心。臺灣前「海峽基金會」董事長、現任紅十字會董事長陳長文形容,陳樹菊是臺灣最燦爛的第一道曙光。
這位最近受到國際媒體追捧、臺灣社會引以為傲的陳樹菊,在現實生活中,卻只是個在三線城市菜肆中守著一攤市口的菜販。
今年正值花甲之年的陳樹菊從13歲即撐起家庭重擔。47年來,貧困拮据、至親離世,她的前半生遭遇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坎坷,但她並不因此怨天尤人,憑藉著樸素的人生觀、近乎頑固的執著,持續而低調地捐贈了1000萬元臺幣(約合227萬人民幣)給慈善機關。
如今廣為人知的陳樹菊,依然不疾不徐,準備累積另一個1000萬臺幣,成立「陳樹菊基金會」,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陳樹菊接受本刊採訪,得知大陸也有「希望小學」的慈善項目時,顯得興致勃勃,表示以後有機會也會考慮參與。
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歷程,讓這位臺灣阿媽有著令人動容的慷慨?
記者來到陳樹菊設攤的臺東中央市場。建於1963年的菜市場,近年由臺灣行政部門補助翻新,整體環境堪稱清爽。
剛從入口走進,就能看到陳樹菊的檔口「員金蔬菜」。若非看過新聞報導,在總數250多個攤位中,陳樹菊也和其他小販一樣,應付著家庭主婦、老爺老太的討價還價,找錢打包,空檔時理菜揀菜,打理鋪位,並沒有因自己成為媒體名人而有所不同。
一走近陳樹菊的攤位,她見到又是記者來訪,立刻面孔一收,揮揮手略顯厭煩地說,「哎呦,你們又來了,我沒有什麼好訪問的啦。我都重複很多遍了啦,不要妨礙我做生意啦。」
說起這揚名國際、轟動臺灣的「業主」,中央市場管理委員會主委張裕章說,「我們這位阿菊姨啊,我都怕她了。」原來,陳樹菊和她的菜攤,營業的時間強度已經接近24小時營業的7-11便利店。從清晨六七點鐘,一直到凌晨。「如果不是市場每月要翻水溝蓋消毒一天,依照阿菊姨原先方式,一年365天,她只休息大年初一。」
走訪市場上幾個賣菜的攤位、與其來往的老主顧,還得知了媒體遺漏的有趣軼聞。
「阿菊姨的菜都比人家貴很多啦,不過說實話,她的菜都挑過,樣子比較漂亮。」
「菊姨每次攤位都擺得很出來,都超過市場規定的位置了!」周圍不願透露姓名的攤商指了指陳樹菊的攤位說道。的確,陳樹菊的蔬菜攤,已經明顯越過市場規定的界限,佔用了些許走道。「和管理委員會說,他們也管不了。」聽到其他攤位稍顯抱怨的說法,張裕章只能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