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好,那麼講完了這些以後,我們再看愛詩的後面,孔子又加上一個300,為什麼加上300?實際上我們說在論語裡面講到詩經的時候,還有一個說法叫300篇,還有一個其實說法叫300篇,為什麼?因為詩經裡面今天保存下來的詩歌有305首,還有六首,只有題目已經沒有內容了,所以我們也就不把它計算在內,有題目有內容的有305首,於是我們取其約束就把它稱之為詩300,或者就把它稱之為300篇。
那300篇內容很多了,那麼孔子在這個地方給它做一個整體性的評價,一言以蔽之,你雖然有300篇,但是我用一句話來概括你,那叫什麼?叫思無邪,就是詩經它的思想很純正。我們說在論語裡面,這實際上已經第二次出現詩經了。第一次在論語的第一章孔子和他的弟子有一次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弟子子貢就提到了詩經中的幾句叫如切如初,如琢如眸。
可見哪孔子的弟子對論語是很熟悉的。那我告訴大家,在孔子的學校裡面,詩經是大家的必讀書,孔子教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告訴他一定要讀詩經,不讀詩無以言。孔子教他的弟子的時候,他也告訴弟子們,小子們你們都必須給我去讀詩經,那為什麼?
因為詩經可以讓你能夠擁有多種素質,是可以吸引可以關可以群可以院哪這樣的內容,我們以後講到相關的章節我們再說在這地方我們只是要說明一下,在孔子的學校裡面,詩經實際上是他們的一個教材了,就是弟子們都必須要讀的。那麼孔子為什麼如此重視詩經?我們簡單的說一下,實際上我們說孔子跟師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方面來古代就有一個說法叫山師說,這是司馬遷提出來的,司馬遷在孔子世家裡面,他認為古代的詩歌經過歷代的保存下來的詩歌的原始的材料有多少?
有3000多篇,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收拾的時間有500多年,從西周初年一直到孔子之前到春秋中葉500多年,這是個時間的跨度,那麼空間的跨度幾乎包括整個的中國的北方,還包括南方的比如說漢水和乳水這樣的一些區域。
在這麼遼闊的時空間和這麼一個漫長的時間裡面,來歷代的史官們確實搜集了很多很多的詩歌,司馬遷說有3000多篇,那麼這個數字它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他表示數量眾多應該說是可信的。
那麼這麼多的詩歌到今天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只有305手了,那麼司馬遷就認為這個工作是由孔子作的孔子刪詩,把3000多首詩I去掉其中的重複的去掉其中的殘缺的去掉,其中的內容不純正的保存下來的,那麼就是這300多首了。
這當然是司馬遷的說法,不過也有很多的學者不這麼看,因為根據現有的一些歷史的記錄,我們已經發現在孔子之前,詩經實際上已經編纂成書,但是司馬遷的孔子刪詩說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為什麼?
因為孔子確確實實對詩經的整理還是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我們就要講到孔子和詩經的第二層的關係叫李師,雖然它未必是山師,但是他李師什麼叫李師?就是孔子把詩經進行了重新的整理,它重新編。拍了風雅頌的順序,按照歐陽修的說法,甚至孔子做了什麼工作,叫篇刪其張張刪其句句刪其字。
什麼意思?就是在每一篇裡面他對很多章節進行了整理,在每一張裡面他給巨資進行了整理,甚至在每一個句子裡面還被一些個別的字進行了整理,這真的是一件非常浩大的一個工程。你要知道古人的書不是寫在紙頁上,是寫在竹簡上的。那麼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說孔子和詩經還有第三個工作,那就叫鄭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