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伊斯坦堡,你會想到什麼?是奧爾罕·帕慕克筆下浪漫的純真博物館,還是神秘的旋轉舞、喧嚷的香料市場抑或宏偉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正在院線公映的《愛貓之城》,或許提供了另一個打開這座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城市的方法——變成一隻貓。
一隻貓咪氣定神閒地走在伊斯坦堡的街道上,《愛貓之城》劇照
蜷起身體,搖晃尾巴,把軟墊輕巧地踩在石板路上……跟著女導演希達·託倫(Ceyda Torun)的鏡頭,想像自己是一隻貓,正走在獨立大街上……
《愛貓之城》有點像夏目漱石小說《我是貓》的影像化,與其他萌寵電影不同的是,影片並沒有以人類的角度去展現貓咪的可愛蠢萌,或是豢養它們的種種樂趣,而是用刻意放低的攝影機帶領觀眾走近貓的世界,用與貓平行的視角看待生活的這座城市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種種關係。
影片開始的旁白即點出了貓對於伊斯坦堡不可或缺的意義:「貓代表著難以描述的混雜、文化和獨特,這也是伊斯坦堡的本質。沒有貓,伊斯坦堡就會丟失一部分靈魂。」接著,鏡頭跟著一隻橘色花紋的小母貓,看它如何慢悠悠地走過錯綜如迷宮的大街小巷,像一個女王巡視城池,又是如何在餐廳和店鋪間如何向人類執著地討要食物,最後,觀眾跟著它到了一家倉庫,看到這個貓媽媽把食物分給了嗷嗷待哺的四隻小奶貓。原來,這裡就是它的家。
四隻小奶貓正等著媽媽帶吃的回來,《愛貓之城》劇照
希達·託倫原本計劃拍攝三十五隻貓咪的故事,最後精簡成了《愛貓之城》中的七隻。就像人一樣,這些貓咪也有著不同的外表、性格與閱歷,譬如與各種貓各種人都能打成一團的街頭小混混貓、總是獨來獨往對吃食很挑剔的高冷貓,以及狡黠靈活偷魚一偷一個準的竊賊貓等。無一例外的是,這些貓的天地都很寬廣,可以自由地穿梭在伊斯坦堡的任意一條大街小巷。
是的,在伊斯坦堡,很少有人會把貓當作寵物養在家中,當然,它們也不能簡單地被歸類為我們平時常說的得不到照顧的流浪貓。這座城市對貓寬容而友好,餐廳的門口總是放著貓糧和清水,街邊一處處可愛的小房子,是人們義務為它們建造的貓舍,貓咪生病了,路過的行人會帶它去看醫生,因此這些傲嬌的小動物們得以安心地生活在這座城市,對人親近撒嬌,毫不擔心會受到傷害。或許這樣的養貓模式,也可以用當下一個時髦的詞來概括:雲養貓。
伊斯坦堡的貓咪都不怕人,《愛貓之城》劇照
那麼伊斯坦堡人又從貓咪身上得到了什麼呢?在許多人看來,貓咪與人類有著親密而平等的夥伴關係,共享著這座龐大的城市。人類雖然給予它們食物和照料,但貓咪也回饋了人類友誼與依賴。此外,還有許多人從伊斯坦堡的貓身上得到了某種精神療愈的力量。影片中有一位每天要買20磅雞肉做貓食的女士,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心理醫生說她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為自己療傷,但儘管「在做了這一切後,並沒有徹底痊癒」,但她現在也已養成了餵貓的習慣,因為自己已經不求回報,享受和貓咪在一起的快樂。這種良性的共生關係,大概就是導演想要敘說的伊斯坦堡靈魂的一部分吧。
為什麼是貓?也許這和伊斯坦堡的歷史分不開。作為奧斯曼帝國最繁忙的貿易樞紐之一,伊斯坦堡港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停滿。眾所周知,水手們喜歡在船上養貓以絕鼠患,而在船靠岸卸貨的時候這些調皮的貓咪就會溜到城裡去玩。它們常常趕不上離開的船隻,而被永遠地留在了伊斯坦堡。這也是現在的遊客能在伊斯坦堡看到各種各樣的血統的貓的原因之一。
貓與伊斯坦堡的另一重歷史羈畔則跟城市的下水道有關。為了方便人們的日常生活,帝國時候的蘇丹在城市修建了許多下水道,不想說引發了鼠患。因此當時的人們每家每戶開始養起了貓咪。雖說今日帝國不再,鼠患也已絕,但貓和伊斯坦堡的奇妙緣分,卻延續了下來,歷經數個世紀不衰。
《愛貓之城》海報
「一隻貓在你的腳上喵喵叫,抬頭看著你,其實這是生活對你的微笑,那些我們幸運的時刻,都是在提醒著我們,我們還活著。」導演以這句話作為影片的結語,或許這也是每一個伊斯坦堡人愛貓的心聲。而如果你再耐心一點,看到影片的字幕,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片中出現的每一隻貓都有名字,且被列入了演員表中。不知道它們的片酬,是否是罐頭貓糧和小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