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晏西徵:梅山武術德技並修的「傳」與「承」

2021-01-21 紅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梅山武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晏西徵。

紅網時刻記者 肖銀資 李響炮 婁底報導

梅山,位於湖南省中部地區,以今天的新化縣、安化縣為中心,此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梅山文化歷史悠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古便有尚武崇文的傳統,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武術拳法。梅山武術隸屬南派拳術,是古人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中,在和野獸的搏鬥時,「觀其禽技,仿其獸姿」總結而成的一套拳法。其招式非打即防,沒有虛招花架,樸素而又實用。2014年,梅山武術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晏西徵是梅山武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今年76歲的晏西徵出生於武術之鄉婁底新化,他自幼酷愛武術,深受當地學武之風的影響,師承梅山名師遊本恆、武昌名師丁鴻奎、四川泰鬥趙子虯、中國武協副主席蔡龍雲、亞洲拳王蔣浩泉等,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是當代卓有成就的武術名家和武術教育家,被國家體委評為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 2017年,晏西徵成功晉升中國武術最高段位九段,成為迄今為止湖南武術界歷史上唯一一位晉升九段的武林宗師。

晏西徵率一眾弟子即興表演梅山武術。

晏西徵指導「徒孫輩」小朋友練習梅山武術。

在首屆梅山武術節上教法國學員嘉志練習梅山武術。

率梅山武術代表團訪問西班牙,教國外學員練習八卦掌。

「傳」武技: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如何傳承發展梅山傳統武術?培養一批德藝雙修的武術人才是晏西徵幾十年來的堅持。1982年,晏西徵率先在新化縣城創辦興武拳社,後創辦東方武術學校,逐漸發展成東方武術院,任院長兼總教練,招生辦學,提倡「學武先學德,練功必練忍」。通過30多年辦學,晏西徵已培養出數萬梅山派弟子。如今, 這些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或參加比賽競技、或進行梅山武術表演、或開館授徒,為傳承和發揚梅山武術貢獻著力量。

晏西徵不僅系統總結梅山武術,保留和繼承其精華,而且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豐富其內涵。他常帶領弟子,在各類大型活動和電視節目中演示梅山武術的拳、棍、鐵尺、板凳等各種套路,借參賽、表演、訪問、演講、發表論文來弘揚梅山武術。2001年,晏西徵率梅山武術代表團赴美訪問交流,震驚美國武術界。日本的勝呂崇史、內騰真次,法國的嘉志以及美國、西班牙、馬來西亞等國的洋弟子紛紛慕名前來投師。2012年,受文化部和湖南省體育局委派,作為中澳文化友好交流年重要節目,晏西徵組織弟子赴澳大利亞進行了45天30場表演,在澳掀起「梅山武術」熱潮。

晏西徵親傳的數百位弟子在省內、國內各層次武術大賽中出類拔萃,並且都致力於梅山武術的研習和推廣,在武術界均取得了不俗成績,很好地弘揚了梅山傳統武術精神。徒弟輩中人才濟濟,而他的徒孫「第三代」勢力正在崛起!近段時間網絡爆紅的婁底「武術小子」羅景瑞、康煒晗正是晏西徵的「親徒孫」,徒孫輩中武學品學兼優的大有人在。

晏西徵組織弟子赴澳大利亞進行表演。

東方武院學生表演集體梅山拳。

梅山武術進校園。

「承」武德:始於心聲 行於擔當

新化作為武術之鄉,民間習武歷史悠久,武館眾多。過去,各種門派之間的技藝互不交流,鄉村間幫派鬥毆是常有的事,這種情形既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也不利於梅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晏西徵常常思考如何用「大武術觀」來改變現狀。

2005年,晏西徵率一眾弟子與一批梅山武術愛好者,發起並成立了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協會成立後,他帶動武協一班人致力於推動梅山傳統武術文化的復興,以武健身,以德育人,並著手選拔出優秀運動員參加各級武術交流比賽,積極到全國各地開展武術文化交流。武協現已發展分會17個,會員3000餘人。近年來,新化縣在各大中小學校範圍內啟動梅山武術進校園活動,武協為各校園輸送梅山武術教練員數百名,真正讓梅山武術從娃娃抓起,讓「非遺」活起來。

晏西徵對梅山武術和民間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上個世紀的一段時間裡,梅山武術曾因各種原因處於低谷,但就是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晏西徵仍然堅持不懈地研習和推廣梅山武術。他是大家公認對梅山武術技藝掌握最為全面的,不僅全面系統地傳承了梅山武術,而且借鑑他派所長,推陳出新、改良了梅山武術,豐富了梅山武術的內容。同時他也繼承並保留了梅山武術中一些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文化特徵,如嚴謹的拜師禮儀、對歷代祖師的禮敬等。

武術,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門,學會一招一式的只能稱作「武夫」,窺見它背後精神世界的才算更進一步。晏西徵有一大心願,就是要「將梅山武術推向世界,使梅山武術成為全人類共同享用的財富,為人類健康與世界和平服務」。在他看來,太極拳最初只是河南溫縣陳家溝的一個拳種,但現在它在國際武壇上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得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而受益。梅山武術無論在技藝表現與文化內涵上都屬上乘,也應該像太極拳一樣使不同膚色的人們因此受益。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相關焦點

  • 梅山蚩尤揚天下 文武兼備晏西徵
    中國武術九段、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武術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中國武術協會特邀副主席、湖南省文史館館員、第八屆及第九屆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省婁底市政協常委、湖南省武術協會特邀主席、湖南省詩詞協會副會長、湖南省嶽麓詩社副社長、湖南省新化萸江詩社社長、湖南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
  • 梅山高人 乃武乃文 ——梅山武術掌門人晏西徵傳奇
    經多年努力,晏西徵在八卦掌、鐵尺、虎拳、板凳拳、掌斷磚石、鐵羅漢氣功等諸多方面深有造詣,修得一身上乘功夫,尤其精通三十六路梅山拳。 梅山武術注重「樁穩」,有「三年學打兩年扎樁」之說。「我們首先就是站樁,以一炷香為時間,頭頂、雙肩、雙膝各頂一碗水,不能動更不能灑出來。能撐過一炷香,才有資格學新的路數。」晏西徵說,梅山武術最強調基本功,要有一股子蠻勁才能堅持下來。
  • 新化舉行2014年梅山傳統武術協會匯報表演大會暨冠軍媒體見面會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梅山武術協會會長晏西徵講話縣老體協主席王本球主持,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勁柳,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梅山武術協會會長晏西徵,縣政協副主席彭景瓊,宣傳部副部長蘇國元及各武術協會分會負責人出席。    大會由王本球主持,各武術協會代表隊整隊入場,全場起立,奏國歌。介紹了出席大會的領導和嘉賓及各武術協會分會代表隊。
  • 梅山武術:崇山峻岭間的古樸武學
    如今,板凳拳也成為觀賞性極佳的拳術,在各大武術賽事中屢摘桂冠、引人喝彩。古老運動的傳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梅山地區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梅山文化過去賴以生存的土壤漸漸消失。尤其是隨著老一代傳承人的離世,梅山武術的傳承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
  • 安化平口華南武館:傳中華武術精神 承梅山武術文化
    11月21日,安化縣平口鎮華南武館成立,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相關負責人出席。華南武館由國家二級武術裁判、一級武術師、安化縣梅山武術協會副主席曹志斌一手創辦,旨在傳承梅山武術,倡導全民健身,進一步推動梅山武術事業的發展。
  • 夏季送清涼——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關愛貧困戶
    (慰問現場)(新化武協為資鑫村送去20冊《梅山拳當天,他們分別收到了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協副主席晏西徵委託新化縣梅山傳統武術協會執行會長周佐清和秘書長周太和送來的一包大米、一桶植物油和400元慰問金。面對這份濃濃的關愛,段柏林等特困戶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段柏林等貧困戶嘴裡念叨的晏老,即現任湖南東方南北文武學校董事長、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協副主席晏西徵。
  • 婁底梅山武術文化研究院送非遺進鄉村
    >​  8月16日,中國武術家、梅山拳宗師陳益球率領弟子,來到婁星區杉山鎮集和村境內的漢龍文化園演練梅山武功,傳承非遺文化。  在燦爛的陽光下,在婆娑的竹影中,108手虎虎生風,徒手實戰攻防絕招精彩絕綸,七星耙、神農大刀、神龍槍、虎叉、梅山刺、單流星等梅山拳中的各種獨門兵器表演令人眼花繚亂,農夫扁擔與峒主煙筒對打、槍與扁擔對打等原生態表演活靈活現,熱火朝天,再現了梅山先民之雄風和
  • 生命不息 傳承不止——婁底市梅山武術文化研究院送非遺進鄉村
    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劉明軍 通訊員 譚星 攝影 鄒雄華)8月16日,中國武術家、梅山拳宗師陳益球先生率領徒子徒孫們,來到婁星區杉山鎮集和村境內的漢龍文化園演練梅山武功,傳承非遺文化。在燦爛的陽光下,在婆娑的竹影中,108手虎虎生風,徒手實戰攻防絕招精彩絕綸,七星耙、神農大刀、神龍槍、虎叉、梅山刺
  • 首支傳統武術國家集訓隊成立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偉強任教練
    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促進武術運動更加規範、健康、有序發展,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於2020年11月1一30日在江蘇省南京市仙林體育中心,進行傳統武術國家隊集訓和傳統武術搏擊項目研製工作。
  • 神奇的梅山武術從何而來
    早在遠古時期,梅山地域就有我們的先人棲息,梅山武術也就在遠古先人與大自然的鬥爭中開始萌芽。其中最著名的領袖就是蚩尤。據說蚩尤是炎帝的後代,是九黎族的首領,他在傳說中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戰爭之神」,原始武術的許多故事都發生在他身上。
  • 無棣非遺菩提拳傳承人朱樹理的點點滴滴
    2016年被評為「濱州市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個人」,濱州市武術家協會 「先進個人」,獲濱州市第二屆傳統武術傳承人演武大會銀獎;2017年被評為「濱州市傳統武術十佳傳承人」,山東省老年人體育協會授予太極拳國家一級教練員,獲濱州市第三屆傳統武術傳承人演武大會銀獎;2018年被濱州市體育局、體育總會評為「最美社會體育指導員」、市武術協會評為「突出貢獻獎」,被山東省老年人體育協會授予「山東省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個人
  • (體育)沙家門武術傳承人楊志剛:我為何要打破「藝不輕傳」門規?
    河北東光縣沙家門武術掌門、第九代傳承人楊志剛站在大運河畔的先師像前說。  沙家門武術是明末清初發源於東光縣的一個稀有拳種,分為套路、器械、養生功三大類,包括八趟拳、十二趟彈腿、粘手、截打、六合槍、沙家嶽刀、春秋大刀、沙家六合大槍以及環陽功、童子八手、純陽養生功、五指梅養生功等門派「絕活」。  7年前,楊志剛還在為沙家門武術「藝不輕傳」的門規而糾結。
  • 非遺傳承人|沙俊傑、李斌:「沙式武術」傳承眷侶
    掌上春城訊 他們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沙式武術」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最年輕的中國武術八段眷侶,曾雙雙代表中國國家隊參加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並斬獲金牌……他們就是武術大師沙俊傑、李斌夫婦。「我父親於1992年創建了現在你看到的沙國政武術館,以發展沙式武學,弘揚中華武術,如今這個館已經快三十年了。」談到父親時,沙俊傑顯得很自豪,「我們武術館宗旨就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武術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父親精心開創的沙式武術,崇德尚武,不斷發展創新,把中華武術推向世界。」如何理解沙式武術?
  • 文化和旅遊部武術類非遺傳承人研修班結業 深職校友和文化企業捐贈...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11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武術類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結業典禮,暨非遺公益基金捐贈儀式與傳統文化傳承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深職院留仙洞校區音樂廳隆重舉辦
  • 東安:搭武術「擂臺」 展非遺魅力
    紅網時刻6月14日訊(東安站記者 唐依萍 秦浩)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弘揚傳統文化,東安縣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安武術搭起了「比武擂臺」,邀請當地各流派的武術大師「擂臺比武」,集中展示當地非遺魅力。
  • 全國紅拳傳承人展演大賽暨中國紅拳非遺保護論壇將在三原隆重開幕
    2018年「歷史名城 絲路漢風 千年紅拳 文化三原」第十三屆全國紅拳傳承人展演交流大賽暨第三屆中國紅拳非遺保護高峰論壇將於7月5日—8日在歷史名城——陝西三原隆重舉辦。本次活動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三原縣人民政府、陝西紅拳文化研究會主辦,中共三原縣委宣傳部、三原縣文體廣電局承辦。
  • 港澳又添「非遺」傳承人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1082人上榜,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各有1人和4人。香港特區此次入選的傳承人是古琴藝術的劉昌壽。澳門特區入選的4名傳承人,分別是南音說唱項目的區均祥,澳門媽祖信俗項目的陳鍵銓,澳門哪吒信俗項目的鄭權光和葉達。
  • 新化「武術(非遺)進校園」啟動儀式舉行
    「武術(非遺)進校園」啟動儀式現場。師生表演。紅網時刻5月11日訊(新化分站記者 黎明明)為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5月10日,新化在琅塘鎮中心學校成功舉行了「武術(非遺)進校園」啟動儀式。本次活動由新化縣文體廣新局和新化縣教育局主辦、新化縣琅塘鎮中心學校承辦。
  • 北侖打造兩條非遺旅遊路線,涵蓋這些地方……
    響器木偶(傳統戲劇)傳承人:紀昌德傳承基地:郭巨街道西門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流傳於郭巨一帶的響器木偶由俞明香等人發起創作,後由傳四夥、黃金富二人傳承而作,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廟會中巡遊演出。
  • 惠州新增省級非遺傳承人何許人也?一看便知
    日前,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惠州市共有3人上榜,分別為龍形拳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文欽、林村盒籮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萬谷、黃金酥丸製作工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偉堅。他們都為傳統文化傳承做出了哪些貢獻?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