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丘城南的鳳凰村,南臨小馬河,西倚南水北調主幹渠,是一個風生水起之地,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村子周邊的漢墓群,俗稱「鳳凰臺」「土疙瘩」,是我們少時登高的好去處,曾留下我們一串串追逐與嬉鬧的足印,如今成了遊子回家的標識。
鳳凰臺也稱「大疙瘩」,是鳳凰漢墓群裡最大的一個,二三畝地大,四五層樓高。說起這漢墓群,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這幫小學生用腳給它畫過地圖,掰著手指查過個數,記著大小一共十七八個。這還不包括村東的十裡墩,那時我們不知道十裡墩是驛路邊的烽火臺,不算漢墓,常被錯計。可惜的是後來,歷經了兩千多年滄桑的漢墓大多被推平,只留下這鳳凰臺和幾個孤苦伶仃的漢墓。
文物專家認定鳳凰臺及其它土疙瘩是漢墓,自有他們的道理,我想一定是因為墓中的文物吧。聽大人說村南的幾個疙瘩中曾挖出過銅盆、銅盤、銅勺等一些青銅器,到現在問遍全村,查遍全縣也沒打聽到下落,倒是在村子裡還能看到從鳳凰臺墓室裡起出來的青石塊和青石構件。青石塊很規整,有一米見方,是村民蓋房子做地基的好材料。青石構件有七八十公分長、二十來公分厚,呈梯形狀,中間四五十公分寬,上小下大,一看就知道是做墓道門券用的。前幾年,這些青石構件還被村婦用做捶衣石,這幾年閒作門座石。
對於鳳凰臺裡的墓室,我們村裡是有人進去過的。據他們講,裡邊有三四個墓室,都是用青石做的,外邊的一個還有石炕,上邊有一尊塑像。1976年我們村在全公社第一個買了一個環宇牌的黑白電視機,村民就用大疙瘩裡的石材建了一個禮堂,供村民看電視。當時電視只有一兩個頻道,村民每天都看到電視裡出雪花,劇終而散。
往事如煙,鄉愁如酒,誰不說自己家鄉好。我自豪我村有一個吉祥好聽的名字,每當別人問我是哪裡人時,嘴上報出村名時的那種竊喜也就寫在了臉上。但是別人再問知道為什麼叫鳳凰村時,我便一臉茫然。
到底我們村是怎麼來的?村名的吉祥與美麗,來歷的神秘與好奇,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紛紛前來考察座談。學者們的意見倒是很統一,村名的來歷與漢墓有關。但是在村子裡連一個隻言片語的殘碑也沒找到,只能體會它傳說的古老。
傳說以前鳳凰村裡只有兩戶人家,一戶姓蔡,一戶姓楊。因羊(楊)吃菜(蔡),沒幾年就只剩下姓楊的一戶了。明洪武年間,劉姓叔侄二人提著一隻鳳鳥從山西大槐樹遷來,便與楊姓村民商量叫什麼村名,楊姓村民說不叫劉家莊就行。因為「劉」字有「刀」,刀能殺羊(楊)。正在商議間,突然劉姓叔侄提著的這隻鳳鳥叫了起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有了,就叫鳳凰吧,好聽又吉祥」,之後便有了鳳凰村。現在村子裡劉姓居多,楊姓較少。這個傳說有內涵,但缺乏關聯性,村名的來歷與漢墓沒有聯繫,另一方面,明初時的平民百姓不可能提著鳥悠然遷徙,沒那麼浪漫。
前幾年又有一個學者寫了一篇鳳凰村村名來歷的文章,講的是村名與漢朝馮唐有關係。漢朝的車騎都督馮唐墓在距我村八裡遠的馮唐村,推斷鳳凰漢墓群應是馮氏家族墓。鳳凰臺是一個叫「馮璜」的人的墓,因「馮璜」與「鳳凰」同音,鳳凰又吉祥,馮璜臺也就叫成了鳳凰臺,以後便有了鳳凰村。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馮璜這個人,若有,按照規制,馮璜墓與馮唐墓的封土誰高誰低?這些問題另當別議。
最近聽了山西太原市文物考古所裴靜蓉關於北齊徐顯秀墓考古發現的講座,深受啟發。他講到徐顯秀墓就位於太原市王家鋒村,這個王家鋒村名大有來頭,「鋒」是墳的諧音,王家鋒就是王家的墳墓,發掘以後,名副其實。裴教授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苦苦思尋的鳳凰村名的來歷有了答案。「鳳凰」不就是「墳方」的諧音嗎?這時我不禁想起少年時代用腳畫過的漢墓分布圖,漢墓群似一把勺子繞過我們村後折向東南方向的二十里舖,宛似一隻展翅的鳳凰,真是墳方裡飛出了鳳凰。如今我們村,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美滿,這才真正是墳方裡飛出了金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