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10月連續推出了「智能攝像頭、插座、遙控中心、燈泡」等4款智能家居產品,而在前幾天,其還推出了自家的空氣淨化器。搞機測評室也第一時間搶到樣機並進行了測試。究竟它的功能效果會是如何?又是否值得入手呢?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吧。
本次的評測將從外觀、操作、使用體驗、風力、噪音、功耗、淨化效果、安全性等幾方面進行。
尺寸:735*260*260 mm
濾芯直徑:293*200*200 mm
濾芯壽命:3-6個月
電源線長度:1.8 m
淨化效能(CADR值):406 m3/h
淨化面積:28.4-48.7 m2
功率:15-75 W
其他配置:wifi、光線感應器、空氣品質感應器
詳細的外觀可以戳這裡看之前的圖賞。
包裝是小米經典的牛皮紙,說明書、指南、保修單都被轉在一個信封裡。拿開泡沫框,淨化器還有一層布袋包裹。
圓角矩形長方體,正面只有一個logo,側面頂上有兩個兼當扶手的出風口。
頂部是出風口格柵,格柵右下側是控制開關、運行狀態及 wifi 指示燈。最右側類似LED燈的圓孔是光線感應器。
側邊提手處有倒角,內部的貫通的風道。
淨化器底部是齊整的進風網孔,官方標稱5732個。
背面頂部是指示燈開關,其下方是空氣品質檢測器的開口。
下方的蓋板可以打開,電源線被收在了濾筒和機殼的間隙中。
往左波動濾筒下方的固定撥杆即可拿出濾筒。
底部濾筒艙的四周都是進風網孔。
濾筒艙頂部是墊圈,可以看到內部的離心風機葉片。
機器底部的銘牌和電源接口。
濾筒外層是PET(飽和聚酯)網,用於隔離毛髮、細屑等大型懸浮物。
濾網經161層摺疊,最後粘連成中空桶裝。濾網為 HEPA(高效空氣微粒子過濾網),展開長度為7m。用於吸附PM2.5、PM0.3及花粉等可吸入顆粒物,官宣 PM0.3有效過濾率達99.3%。
而官方宣傳的椰殼活性炭則在最裡層,看不見……淨化器中的活性炭主要用於吸附甲醛、苯、氨等無機有害氣體。
為了便於清潔,出風口的風機也能打開。旋動格柵即可打開頂層格柵,擰開風扇的固定蓋即可拿出風扇旋葉。
旋葉的周邊都有格柵保護/隔離,底部可以看到官方說的4個風道。
淨化器可以由 app 控制,後者的功能主要是遠程控制開關,以及了解機器周邊的空氣品質。應用甚至會結合當地天氣預報中的空氣品質,提供開窗或者開淨化器的建議。
不過其沒有 app 也能正常使用,機身正面的操作按鈕,可用於在「自動、睡眠、高速淨化模式」之間切換,工作時底部的指示燈也會常亮。
淨化器可以由 app 控制,後者的功能主要是遠程控制開關,以及了解機器周邊的空氣品質。應用甚至會結合當地天氣預報中的空氣品質,提供開窗或者開淨化器的建議。
淨化器隸屬於小米家居系列,和小米插座、小蟻攝像頭等產品使用同一個 app。
app 打開後會自動搜索附近的小米智能產品,幫淨化器選擇wifi並輸入密碼後就可以完成連接了。
應用主頁正中間就是室內空氣品質的檢測數值,而下方則是當地的天文臺檢測到的空氣品質數值。底部按鈕用於在不同淨化模式和風量中跳轉(背景色還會跟著模式變換)。
而智能功能包括濾芯更換提醒、定時開關機、遠程開關機、運行異常提醒(異物堵塞)、自動開機(當檢測到的空氣品質較差時自動開機)等。
雖然功能也就只是淨化空氣,但功能上挖得挺深,像定時「開機進化、空氣品質差時自動進化、異常和濾芯更換提醒」等功能還是做的比較貼心的。
淨化器 260*260mm 的長寬比 A4 的長邊(297mm)短一點,而73.5cm的高度,比正常辦公桌矮一點(76cm),體型的體型和飲水機相近。淨化器放置時需為背面留出 10cm,為側面留出 20cm 的距離。
淨化原理是通過雙風機形成內部負壓,從底部網孔吸風,並強制空氣經濾網從上部的風機出來。
官方建議的適用面積是28-48平米,可以應對普通客廳或房間的淨化需求,但面對近150平米的搞機辦公室,也就只能過濾周邊的空氣了。和其他使用活性炭材料的淨化器一樣,出風口可以聞到活性炭特有的輕微酸味。
機器有三檔風力,分別對應自動、睡眠和高速模式。
睡眠模式(看右下角的工作指示燈)主要在用戶睡眠或待機時打開,風力最弱,快遞單的兩翼彎曲不大。
有趣的是,風機產生的旋轉風道中,中心區產生了一定強度的負壓,把快遞單壓在中間了。
自動模式的風力高了不止一倍,快遞單兩翼已經直立了,但中央負壓區認可把它固定著。
高速模式就顯得狂暴很多了,風力大了7、8個檔,音量已經接近吹風機。雙風機四風道系統的風力,可以輕鬆吹起塑料滑鼠墊。
把圈紙吹飛1米多高也毫無壓力,在旋轉風道的壓力下,紙巾自己捲起來了……這個時候,下方的進氣網孔甚至可以吸起附近十幾釐米的紙屑。
風速最低的睡眠模式,人耳靠近聽,「呼呼」的風聲有點像冰箱,分貝值為50左右。參考
物理學教材所說「30分貝:沙漠的夜晚;40-60分貝:正常談話的聲音」,只要不是放在床頭,深夜還是很難聽到它的聲音的。
自動模式分量和噪音都增大了一點,維持在50-55分別之間。
這個時候的環境噪音其實也已經有48-52分貝了。
大家最期待的高速模式,音量直接跑到接近80分貝的水平了,確實是比較狂暴。
可能是考慮到噪音問題,狂暴的高速模式會在15分鐘後自動切換為自動模式。如果以這個風量跑下去,可以輕鬆突破官標的406 m3/h 淨化效能(淨化 48m2 空間需 12 分鐘),不過前提是沒有人在旁邊,或者能忍受這個檔位的風機音量。
通過智能插座進行功耗檢測,通電並只打開空氣品質檢測功能,功率在3W以下。一直開一個月會耗掉 2.16度電(3*24*30/1000=2.16 KW·h)。
睡眠模式功耗在4.5W左右,折合一個月3.24度電。
自動模式功耗在6.5W左右,折合一個月4.68度電。不過自動模式會根據周圍環境而在1、2、3檔風量之間變換,如果房間空氣品質長期偏低,功耗會高很多。
狂暴的高速模式,功耗在81W左右,折合一個月58.3度電。不過這個模式無法長期保持,機器月耗電會遠低於58.3度電。
可以推算出機器的月耗電會在2.16-58.3度電之間,耗電和筆記本電腦相若,電量消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使用 Air Air (左側)和海爾空氣果(右側)對空氣中的 PM2.5 進行檢測,它們檢測感應器都在設備正中間的通心孔中。自動模式下,一邊的數據是11-12,一邊是17。
狂暴的高速模式下,Air Air的數據是9.6-10之間,而海爾空氣果讀數不降反升,為18,估計是機器精確度不夠(風力太猛,最輕的Air Air都已經在跳動了)。
淨化器旁邊的桌面,一邊的讀數是19.8,另一邊是18。
3米開外的地面(空氣果要連著電源線,排插+電源線也只能跑這麼遠了),讀數分別是25和20,可以檢測VOC含量的空氣果,依然顯示空氣品質為優。
測試結果證明了兩件事,其一是開了大半天的淨化器後(15點-23點),方圓28平米(3.14*3*3)的 PM2.5 都控制在了25以下(包括近地面),淨化器確實有一定效果。
其二是淨化器 app 顯示的數字,明顯比 Air Air和空氣果要高(上圖讀數為34),估計是空氣品質指數(AQI),而非單純的 PM2.5。
有風扇的機器,最擔心的自然是手賤塞進手指後被葉片打到,甚至是頭髮被卷進去了。
應對前者,淨化器的風機格柵相當密集,即使最寬處也無法讓妹紙的小拇指進入,而且表層還離葉片還有進兩釐米的距離,手賤也只能塞筷子或牙籤,手指沒有風險。
因為頂層風機是出氣口,頭髮靠近也是會被往外吹的。而看起來最危險的狂暴模式,因為風力甚大,就更不可能讓人類在這個時候把塞頭髮進去了。可以吸入異物的底部小網孔,也不太可能進頭髮,即使頭髮進去了,裡面只有一個濾芯,也沒有安全風險。
主動安全方面,機器有喇叭,可以發出嘀嘀的響聲。當打開背面濾芯蓋或頂部風機蓋,機器都會立刻停止工作並發出警報聲,這個安全設置值得點讚。官方也標註了,當傳濾芯鬆動、異物卡動的時候都會自動報警。
另外,轉速和力量最大的離心風機在機器內部,這還是讓人比較安心的設計。總體來說,淨化器的安全性很高,危險係數甚至比風扇還低一點。
除開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外觀問題(抱歉,評測不談業界只談產品),雙風機4風道的小米淨化器雖然結構簡單,但做工和用料都相當不錯。過濾性能,特別是風機效果和能耗確實得點個讚,但極限工作狀態的噪音真心偏高。
而自帶出廠濾芯的售價為899元,濾芯單賣149元(需加運費30元),這無疑又是一個價格屠夫。如果身在帝都周邊或重工業城市,又或是家中和辦公室附近有垃圾焚燒廠、化工廠等空氣汙染源,的確值得來一部空氣淨化器。
不過最直接並且一勞永逸的方法,當然是搬到南方,那裡的空氣再差也有個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