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一。福建省擁有80多處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00多處國有林場和採育場,30多處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森林資源促使福建森林旅遊業日益蓬勃。
為創新林改後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利用方式,2007年,福建省開始積極推出「森林人家」建設,在經營規模、服務質量、旅遊帶動等方面均有突破,實現了森林利用與保護的共贏。實踐證明,「森林人家」的推出,不僅發揮了良好的成效,成為解決林改後產生的如林農就業、公益林保護等問題的有效措施,還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弘揚了生態文化建設,引領了生態旅遊產品的升級。
「森林人家」建設突出了「家」的概念,讓旅遊者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回得來,促進了生態旅遊區從一般的遊覽觀光型旅遊方式,向以休閒度假型為主、參與體驗型為輔的旅遊方式轉變。作為鄉村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人家」是福建省森林旅遊資源特色的全新品牌和旅遊方式,也是福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很強的生命力。
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困難與問題,影響著建設進程與推動力度。「森林人家」建設同樣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尚未形成網絡、宣傳促銷不到位、投入資金有限、經營人才缺乏等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福建林業部門的管理者通過堅持規劃先行與規範建設相結合、品牌策劃與形象建設相結合、積極推廣與擴大影響相結合、示範帶動與迅速推進相結合、加強培訓與提高水平相結合、鼓勵與獎勵相結合等多項「兩者結合」的原則,並積極運作,逐步使「森林人家」成為一張亮麗的森林生態旅遊名片,成為福建鄉村旅遊的新熱點。可以說,「森林人家」建設已取得階段性的豐碩成果。據統計,2010年福建「森林人家」共接待旅遊人數突破200萬人次,創社會產值9000多萬元。
細想福建「森林人家」建設之所以能做到可持續發展,筆者以為關鍵在於5個創新:首先著眼於載體創新。在開發建設「森林人家」之初,福建省林業廳就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大戶)投資、職工參與、農戶聯動」的原則,並進一步明確政府角色定位是引導者、服務者、監督者和協調者,通過市場機制來推進「森林人家」的開發建設,但是不參與具體經營活動,重點當好「裁判員」和「服務員」。其次著眼於方式創新。傳統旅遊產品的推廣主要通過旅行社進行線路組織,「森林人家」作為一種休閒健康旅遊產品,追求的是自由、休閒、放鬆和健康的體驗。因而福建省在宣傳與推廣過程中注意提供「森林人家」旅遊線路、接待條件、價格等各方面的信息,以方便遊客。第三著眼於投入機制創新。在開發初期便引入個體或股份合作制,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做到「民辦民有民受益」。目前開發授牌的357個「森林人家」中有356個為個體或股份制經營,佔總數的99%。第四著眼於為民惠民方式創新。「森林人家」建設是林改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是生態公益林保護模式的新嘗試。林改政策制定始終把林農的生活出路問題擺在首位,著眼於為民惠民。「森林人家」推出過程中在全省範圍內確定20個「森林人家」示範點,並籌措專項資金對每個示範點補助10萬元,要求補貼到戶。同時,在省林業廳與省旅遊局建立的森林人家休閒健康遊聯席會議中提出,多爭取優惠政策,力爭把「森林人家」建設活動納入福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規劃,積極爭取資金和政策扶持,並上升到政府決策推動落實。最後著眼於輻射帶動創新。「森林人家」屬於森林旅遊業,既是新興的第三產業,也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開展「森林人家」建設對於就地轉移富餘農村勞動力意義重大,如閩侯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雙峰村125戶450人中就有7戶左右「森林人家」,設中低檔床位200張,有近100人從事餐飲、住宿、導遊、運輸等旅遊相關行業,每年經營收入100多萬元;一業興百業興,發展「森林人家」具有很大的乘數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如在漳平九鵬溪「森林人家」帶動下,所在南洋鄉的雞、鴨、豬、羊等種養業迅速發展,由於供不應求,當地的茶油從15元/斤已經上漲到28元/斤。
「森林人家」建設不但豐富了森林旅遊產品,增加遊客休閒健身的途徑,還對推動城鄉交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