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有過怎樣的夢想?
這個夢想是否依然鐫刻在你的腦海中?
去做別人不會做的事情,才能過上別人無法過上的生活。
但是在真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被現實所打敗,有太多太多的人認為「我不行」,更是有太多太多的人放棄了自己曾經追求的夢想。
著名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衡量一條魚的才幹,終其一生,魚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在《無限可能》一書中,吉姆·奎克(Jim Kwik)給我們勾勒了一幅路線圖,告訴我們如何進入「無限學習、無限可能」的境界。
作者以無限可能模式為基礎,強調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全書從思維模式、內在動力和方式方法為主線,一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如何開啟平凡大腦的非凡之旅,讓我們大腦具有無限學習的潛能。第二部分主要闡述如何打破充滿限制的思維模式,逃出信念體系的魔咒。第三部分主要側重教會我們如何創造強大的、可持續的動力,讓大腦產生無限能量。第四部分主要幫助我們學會如何學習,真正做到有效學習及提升學習能力。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突破自我設限,實現無限可能呢?
結合書中的主要觀點內容和個人經驗,總結出以下三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 逃出信念體系魔咒,不斷突破自我設限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完成某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做不到。
書中講了一個小象的故事,把一頭小象綁在地上的一根木樁上,它想要擺脫這種束縛。
但是因為小象尚且年幼,還不夠強壯,沒有力氣把木樁拔起來。
嘗試多次之後,小象會停止嘗試。
隨著小象長成大象,它有了足夠的力量來拔出木樁,但小時候習得的事情依然影響著它。
即使長成了大象,卻仍然被一根繩子和一塊脆弱的金屬片束縛在木樁旁邊。
在心理學上,小象的這種行為被稱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反觀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在面對曾經失敗過的事情時,跟小象是多麼相似?
吉姆·奎克(Jim Kwik)列舉了常見的七個限制性信念,並幫助我們用積極信念取而代之。
謊言1:智力是個固定值。
事實卻是:重要的不是你有多麼聰明,而是你在哪些方面聰明。
新信念:智力是不斷變化的。
謊言2:我們只開發了大腦的10%。
事實卻是:這個謬論毫無真實性可言。所有的人都在使用自己的整個大腦,但是有些人顯然用得更好。
新信念:我正在學習用最好的方式使用我的整個大腦。
謊言3:犯錯等於失敗。
事實卻是:決定我們人生走向的,絕不是我們為什麼犯錯,而是我們如何面對錯誤。
新信念:犯錯絕非失敗,不能從中汲取教訓,才是最大的失敗。
謊言4:知識就是力量。
事實卻是:知識不是力量,它只是具有轉化成力量的潛力。
新信念:知識x行動=力量
謊言5:學習新東西非常困難。
事實卻是:你必須理解學習需要一套方法,當你知道如何學習的時候,學習這個過程就會變得輕鬆許多。
新信念:當你學會了新的學習方法,學習新事物這個充滿挑戰的過程會變成一種樂事。
謊言6:其他人的批評很重要。
事實卻是:想想萊特兄弟吧?不要讓別人的觀點和期望左右甚至毀了你的一生。
新信念:我不會強求你喜歡、愛上或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事情與你無關。
謊言7:天才是與生俱來的。
事實卻是:成為天才總是有跡可循的,看似神奇的東西背後都有其方法。
新信念:天才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深度練習達成的。
當我們了解並清楚了關於自我潛能的謊言,我們就能夠從認知上突破自我設限。
當我們不再被外界謊言影響時,我們才有機會通往無限可能的境界。
正如《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證明。
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
當我們被「不可能」、「我不行」等自我限制性思維所束縛時,我們很大可能做不到。
如果我們能夠轉變思維模式,把「不可能」變成「試試看」時,則會獲得更多成長。
相比於成功,成長對一個人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通過努力,我們也會變得更聰明,更有才能,更有可能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02 找到自我激發動力,實現長期持續成長
當某個人說著自己缺乏動力努力時,可能正動力十足躺在床上玩手機。
實際上,「缺乏動力」是一種不願意正視自己內心的自我催眠。
動力不是憑空而出的,而是需要每個人靠行動去主動爭取。
找到內在動力的關鍵所在,就是確定清晰明確的目標。
我們總是期待別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觀點,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堅持問「為什麼」。
在《從「為什麼」開始》一書中,作者就提出,你要能夠向別人表達你為什麼要做你所做的事情,這非常重要。
如果你能清楚地表達驅使你的信念(你的「為什麼」),人們就會接納你提供的東西。
這裡的「為什麼」也就是所謂的「目的」(Purpose),也是一個人想要實現目標背後的原因。
了解我們的人生目的,有助於我們更加正直地生活。
清楚自己的生活目的也就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自己要做什麼,以及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加輕鬆地過上符合自己核心價值觀的生活。
在需要完成的每一個任務(即使那些令人不快的任務)背後,都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
你不喜歡英語,但是你卻想要到外企,所以你還是會堅持學好英語。
你覺得經濟學讓你望而卻步,還有些枯燥,但是你需要學習這門課程並及格,才能拿到學位證書,你就必須學好經濟學。
正如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提出,興趣其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重要。
對於一個人來說,一定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不喜歡做某件事情,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件事情我沒有做好?
若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不喜歡,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做好這個事情究竟對我有沒有意義?
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沒有其他選擇。
03 遵循正確方式方法,達到無限學習境界
如果知識是力量,那麼學習就是我們的超能力。
我們的學習能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學習呢?書中分享了七個簡單的習慣。
習慣1:主動回憶。
主動回憶是一個重要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回顧學習材料,立即檢查記憶效果。
主動回憶可以讓我們從簡單識別進階到具備回憶能力,也學習材料存儲在記憶當中。
習慣2:間隔重複。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當我們知道這一點之後,間隔重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強化對知識的記憶。
習慣3:管理你的狀態。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所處的狀態都決定了最終的成敗。
狀態越積極主動、思維越活躍,處理事情時產生的結果越好,學習亦是如此。
習慣4:利用你的嗅覺。
作為可以輔助記憶的工具,嗅覺極為重要,但是卻沒有得到充分運用。
我們可以嘗試在重大場合前,使用一些淡淡的香味幫助自己去強化記憶。
習慣5:為大腦播放音樂。
大量研究表明,音樂與學習之間聯繫緊密。
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可以營造專注的氛圍,引導我們進入深度集中的阿爾法腦波狀態。
習慣6:用你的整個大腦去傾聽。
如果我們想要突破學習方面的極限,就必須加強自己聽的技巧。
HEAR法(聽)(Halt-停止,Empathy-共情,Anticipate-預期,Review-回顧),可以幫助我們用這個大腦去傾聽。
習慣7:注意做筆記。
做筆記最大的好處是筆記可以根據我們的慣用語言和思維模式,定製你需要記住的信息。
用TIP(小貼士)法(Think-思考,Identify-識別,Prioritize-排序),能夠讓我們做筆記更有效果。
大部分人認為,學習是一種被動活動,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是通過採取更積極的學習方式,我們在學習中的收穫會更多,也會得到更多的滿足感。
吉姆·奎克(Jim Kwik)在《無限可能》一書中,「只要下定決心學習,你可以學會任何東西,你幾乎可以掌握任何技能」。
每年有20多萬人因此突破自我,讓我們一起踏上大腦喚醒之旅,書寫人生新的可能吧。
參考書籍:《無限可能》,吉姆·奎克(Jim Kwik)著,王小皓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