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是我國首批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1999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武夷山還是儒、釋、道三教的名山。
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的《世界遺產名錄》由四個部分組成:文化與自然景觀保護區(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古漢城遺址保護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西漢閩越王城遺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曲溪生態保護區。
一.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武夷山市南部,於1982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地質為紅色沙礫巖構成的低山丘陵,山峰海拔一般在400米左右,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00多米。主要景區有雲窩-天遊景區、一線天-虎嘯巖景區、武夷宮景區、大紅袍-水簾洞景區等四大景區。它以兼得山水之佳、素有「碧水丹山」之美稱而聞名國內外。發源於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崗山的九曲溪盤旋縈繞於風景區的中心。曲水兩岸名峰突起,遠近映趣,爭奇鬥勝,景致萬端,因之形成獨特的、山水媲美、珠聯璧合的特色。人們歷來稱其具有「三三六六」之勝。
武夷山共六大景區。水有九曲十八彎、十一澗、八灘、七潭;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
二.西漢閩越王城遺址
位於市區正南,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武夷山脈的北段,地跨武夷山市、建陽市、光澤縣三市(縣)。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並被評為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A級保護區、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境內的國家自然保護區被中外生物學家稱為「世界生物之窗」、「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和「研究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鑰匙"。是集自然保護區與自然景觀為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
在地質發展史上,由於地殼的抬升、皺褶、斷裂、剝蝕等活動極為頻繁,形成高山、峽谷、孤峰、絕壁等特殊地貌。區內山雄、谷狹、灘險、水秀,多流泉飛瀑。森林植被類型多樣,季相分明。奇花遍野,異草鋪谷,古木參天,各逞珍秀。飛禽飛翔,走獸出沒。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東南大陸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植被保存完整,生物資源豐富,珍稀種類繁多。
四.九曲溪生態保護區
九曲溪上遊生態保護區,位於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的東南麓,武夷山風景名勝區西側。九曲溪景區起於武夷山市星村鎮竹筏碼頭,止於九曲溪的終點—一曲溪畔的武夷宮。因景區內有九曲溪縈繞、貫穿而得名。九曲溪兩岸植被良好,樹綠竹翠,碧水長流。九曲溪兩岸的峰巖還具有「移舟換景"的特點。同一山峰處在不同曲水的視點下,往往變幻為不同的景觀,而峰名也因之而異,形成這個景區最大的特色。
這裡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溫和,氣溫年均15度以上,區內高峰林立,山地坡度在30°~40°之間,一般海拔500~1000米之間,最高峰九重天(又名高山頂),海拔1600米左右,次高峰白塔山海拔1500多米;林木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深長的大峽谷縱橫交錯;網狀的溪澗流量充沛。奇泉飛瀑成群,珍禽異獸結隊,大片的原始森林中,有數千株古樹名木。
曹墩大橋上遊生態旅遊區,地跨星村鎮的桐木、程墩、紅星、黎新、朝陽、洲頭、曹墩7個村,總面積185.8平方公裡,其中劃為:大峽谷生態公園(即原四新林業採育場),武夷山原始森林公園(原程墩採育場),青龍大瀑布生態景區,還有桐木大峽谷漂流、青龍大瀑布、紅河谷、鳳凰瀑布、白塔山、蓮花山、翡翠谷、龍川大峽谷等精華景點。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物種資源極其豐富,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 鳥兒們在景區裡展現著優美的歌喉,盡情舒展著美妙的身姿,留下人與自然和諧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