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坤靜
我國當代作家袁靜、孔厥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新兒女英雄傳》,以冀中白洋澱為背景,全面地再現了抗戰8年中敵後人民遊擊隊艱難發展、不斷壯大的光輝歷程,生動地表現了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那麼,這部通俗流暢、引人入勝、影響廣泛的紅色文學經典,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幕後花絮呢?
抗日烽火文學路
袁靜,原名袁行規、袁行莊,1914年農曆2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武進。袁家自曾祖起,世代官俸,蒙燻書香,臺灣女作家瓊瑤的母親即是其三姐袁行恕。
在這樣的名門仕宦家庭裡,袁靜自幼生活優裕,受到良好教育。她6歲進私塾讀書,10歲左右就「偷讀」家藏的《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學畢業後,她就讀於北京中法大學、馮庸大學和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在新文化思想的薰陶下,她積極追求進步。1930年3月,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4月20日參加了在北平舉行的紀念「五一」的示威遊行。此後,經組織安排,她先在天津做地下工作,後又分別在平、津、滬等地做婦女運動工作,期間還參與組織了反帝大同盟等,擔任過中共天津市委婦女部部長職務。
為反對王明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推行的「左」傾路線,1931年1月的一天,袁靜奉命從天津來到北平,首先找中共北平市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兼中共北京大學支部書記趙梅生和中共北平市東城區委書記冀丕揚談話。她說:「省委認為,陳紹禹(指王明)借反立三路線的機會,把持召開了六屆四中全會,實際上他比立三路線還左。陳紹禹認為六屆三中全會的反立三路線是右了,實際上他的矛頭是指向周恩來、瞿秋白的,所以我們要反對陳紹禹把持召開的六屆四中全會。」然後她又找中共北平市委書記肖明談話,當大家都表示同意省委的意見後,袁靜便返回天津復命。同年2月的一天,袁靜一行來到北平,又找肖明、趙梅生等談話,要求北平市委從反對立三路線轉變為反對王明所把持召開的四中全會。之後,經肖明、趙梅生研究,決定組織一個秘密的刻印機關,人員有冀丕揚、袁靜和小夏(陝西人)3個人。其印刷的主要內容是反對四中全會的文件及中央有關的重要文件。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袁靜、趙梅生二人相戀結為夫婦。
◆孔厥、袁靜。
1932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的趙梅生,奉黨組織派遣,帶著妻子袁靜輾轉至張家口,加入了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擔任同盟軍吉鴻昌部直屬教導團代理團長,於同年7月率教導團協同其他部隊一起收復了察北多倫。不久,抗日同盟軍因日偽的圍攻和國民黨當局的阻撓而失敗。而此前已被排擠出教導團的趙梅生,偕袁靜又返回北平,並在中共北方局特委領導下活動。1934年的一天,當袁靜上街買早點時,被叛徒盯上,夫婦二人遂遭逮捕。在獄中,他們面對酷刑堅貞不屈,直至袁靜的親屬出面花重金將他們保釋出獄。1935年,袁靜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北平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趙梅生和袁靜被派往保定一帶開展工作。不久因保定淪陷,夫婦二人失去了組織關係,遂南下來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在董必武領導的中共中央長江局做統戰工作。在武漢,趙、袁夫婦與袁靜的姐夫葉楠等人發起成立中國青年救亡協會,袁靜任中國青年救亡協會理事、武漢青年救亡協會宣傳團團長等職。
1939年,趙梅生、袁靜夫婦經人介紹來到陝西宜川秋林,進入流亡到此的以閻錫山為司令長官的「二戰區」總部從事統戰工作,被安排在二戰區「民族革命室」編審委員會任職。1940年春,他們從山西騎馬抵達嚮往已久的革命聖地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學習,畢業後一道被分配到慶陽隴東中學,袁靜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趙梅生擔任副校長。1944年,趙梅生在康生主持的「搶救運動」中遭到逮捕,在蒙冤負屈被隔離審查的過程中,不幸染病去世。袁靜也一度被關押,悲苦萬分。但她憑著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堅定信念,很快就從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走出,同年冬恢復自由後,她積極參加秧歌隊,以極大的熱情創作出了秧歌劇《減租》(後由延安新華書店出版),由此正式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
1945年的一天,袁靜偶然看到延安《解放日報》上刊有《馬錫武同志的審判方法》的文章,這是「搶救運動」後期實行甄別工作和司法工作的典型,陝甘寧邊區隴東分區專員兼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馬錫武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成功地調解了一樁有關民女封捧兒的封建婚姻案件。袁靜敏銳地感到這是一個創作的好題材,遂對馬錫五進行深入採訪,記下了他口述中極其生動的群眾語言。以此為素材,她決心創作出一個多幕劇。因覺得劇中女主角「封捧兒」這名字像男的,於是靈機一動改成了「劉巧兒」。以改革審判方式為主題的秦腔劇本《劉巧兒》就此誕生了。這齣戲上演後,立刻風靡陝甘寧邊區。陝北說書藝人韓起祥還根據該劇劇情編了一段陝北琴書到處傳唱。建國後,北京評劇院又將這部秦腔改編為評劇,主題也變為反對封建婚姻,這恰恰符合當時貫徹新婚姻法的需要,再加上女主角新鳳霞的精彩表演,在全國產生了不小的反響。《劉巧兒》被改編拍攝為電影後,成為當時全國百姓喜聞樂見的影片,「劉巧兒」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孔厥,原名鄭志萬,字雲鵬,又名鄭摯,1914年出生於江蘇吳縣(今蘇州)。他自幼愛好文學,14歲時在《少年》雜誌上發表《鏡兒捉賊記》,並獲獎。抗戰爆發後,他在宜興任《抗戰日報》編輯,並參加上海文化界戰地服務團。1938年夏,他來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39—1945年間,他先後任魯藝文學系研究員及助教,並開始文學創作,以沈毅、孔厥為筆名發表了短篇小說《受苦人》《父子倆》和《一個女人的翻身故事》等,期間,他還創作發表了長篇彈詞《劉志丹》等。
小說誕生在安新
受黨委派,袁靜、孔厥從延安來到冀中。袁靜擔任婦女幹事,參加過土地改革運動等,她與孔厥在晉察冀邊區文藝協會創作組共事期間,合作撰寫了中篇小說《血屍案》和歌劇《蘭花花》。1947年,袁、孔二人決定遵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更加深入群眾,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寫出一部反映冀中地區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起初由孔厥、秦兆陽、袁靜3個人合夥創作,但只寫了18萬字就感到文思枯竭,再也寫不下去了,遂準備推倒重來,這時秦兆陽退出合作。1948年,袁、孔二人決定深入安新縣白洋澱體驗生活,以便進一步挖掘、收集素材。之所以選擇白洋澱,是因為那裡的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3年即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1927年夏便建立起澱區第一個黨支部。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活動在白洋澱的抗日武裝「雁翎隊」,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利用澱區蘆蕩遍布、溝河交錯的有利地形,開展機動靈活的遊擊戰,以弱勝強,痛擊日本侵略者,大長了我中華民族的威風,顯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慧勇敢。
◆雁翎隊輕舟飛槳,水上進軍。
因袁靜在婦聯工作崗位上身染疾病,與她熟識的安新縣婦聯主任馬淑芳前來看望好友。在與馬淑芳的閒聊中,袁靜獲得了創作靈感。袁靜後來在《關於〈新兒女英雄傳〉的創作》一文中寫道:「我偶然和我的好友——婦聯主任馬淑芳同志聊起她參加革命的經過。馬淑芳同志的不幸遭遇和曲折的奮鬥經歷,引起我極大的同情和興趣,使我有了想要塑造這樣一種婦女典型的強烈願望。我好像發現了新的礦藏,說服了我的合作者。」這個合作者就是袁靜後來的丈夫孔厥。此後,袁、孔二人一道深入採訪安新縣的領導幹部、雁翎隊員等,掌握了大量素材。然後,他們來到保定市蓮池這個風景秀麗、環境清幽的地方住下來,開始全力以赴進行構思醞釀。動筆之前,他們共同制定了「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八字「奮鬥目標」,既要使認識1000個字以上的人能夠看得懂,不識字的人也可以聽得懂。在創作中,首先要解決的是這部長篇小說的書名問題,為了有別於我國古典小說《兒女英雄傳》(清代文康著),他們多加了個「新」字,定名為《新兒女英雄傳》。倆人分工明確,首先由袁靜和孔厥列出詳細寫作提綱,再由孔厥構思牛大水、楊小梅、張金龍之間的婚戀關係,繼而由袁靜撰寫初稿,最後由孔厥加工修改。歷時數月,這部表現白洋澱人民抗日英雄事跡的16萬多字的小說便脫稿了。該小說於1949年5月25日至7月12日由《人民日報》文藝版連載發表,1949年10月由海燕書店出版發行。
英雄傳奇之佳作
小說《新兒女英雄傳》一經面世,便引起轟動,深受廣大讀者好評,並在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上獲得表彰。袁靜和孔厥也由此蜚聲國內。郭沫若對作品給予高度讚譽:「這的確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大可以和舊的《兒女英雄傳》,甚至《水滸傳》和《三國志》之類爭取大眾的讀者了。」建國之初,當該小說由海燕書店出版印行時,郭沫若和謝覺哉分別為它作序,其中郭沫若熱情讚揚:「本書的作者也是忠實於毛主席的指示而獲得了成功的。人物的刻畫,事件的敘述,都踏實自然,而運用人民大眾的語言也非常純熟。」謝覺哉稱讚:「他倆寫作是嚴肅而努力的,因而他倆的作品是成功的。」
◆《新兒女英雄傳》。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該作品一版再版,暢銷不衰,感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其中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6年10月初版發行後,又相繼於1977年、1978年、1980年、1994年、2005年、2013年多次再版或修訂出版。其國內總發行量達380萬冊以上,並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10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此外,該作品還被改編為多種文藝形式,獲得了極其廣泛的傳播。1951年,它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攝製成同名黑白電影,在捷克斯洛伐克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榮獲導演特別榮譽獎,又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1993年,它被改編攝製為14集同名電視連續劇。1966年,它被楊田榮改編為同名評書,1981年又被單田芳改編為40集同名評書,均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播放。1951年迄今,它還被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分別由燈塔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天津美術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上海美術出版社等出版發行,其中一些出版社還多次再版,大量印行。特別是由馮真、李琦、林崗、顧群、鄧澍、伍必端繪畫,最早於1951年由燈塔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初版的連環畫《新兒女英雄傳》,1998年、2011年又兩次被人民美術出版社作為精品連環畫再版印行,成為連環畫中不可多得的紅色經典之一。
◆上世紀50年代《新兒女英雄傳》保加利亞版電影海報。
作為「十七年文學」最早的一部小說,《新兒女英雄傳》向為業界人士所稱道。由程光煒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自2000年初版發行以來,已重印7次,在該著作第25章第二節中專設子目,對孔厥、袁靜的創作特別是《新兒女英雄傳》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高中語文資源網《現代文學第三編·新文學的第三個十年》更是給予高度評價:「柯藍的中篇《洋鐵桶的故事》,馬烽、西戎的長篇《呂梁英雄傳》和孔厥、袁靜的長篇《新兒女英雄傳》等新英雄傳奇,都對章回體的傳統形式加以改造,表現人民武裝鬥爭的新內容。傳奇性的故事情節和英雄人物,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基調,暢達明快的敘述節奏和敘述語調,是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新兒女英雄傳》是新英雄傳奇中成就較高的一部……並對章回體形式作了較大革新和提高;在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加入了較多生活化的細節描寫,在塑造英雄人物時加強了心理刻畫,從而使它不僅以生動的故事而且以濃鬱的生活氣息取勝。」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