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文科學生家長,八個都會想讓孩子學小語種專業。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大家能看到小語種就業好,相反的是,大部分人一輩子也遇不到一個做小語種相關工作的人,對小語種專業的就業根本不了解。
文科家長熱捧小語種的原因也好理解,主要有二,一,文科生可選專業裡,就業好的專業太少。二,小語種名字裡有個「小」字,讓很多家長誤認為小語種稀缺,學的人少,競爭小。
一般來說,除英語外的語種都可以稱為小語種,常見的法語,德語,日語,韓語,少見的,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烏爾都語,都屬於小語種。
那麼小語種能不能學呢?重點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小語種難學,這是大部分家長都忽略的一個現實。
從小學到高三,英語學了十年,咱們的學生英語水平到了一個什麼程度呢?大家恐怕都心理有數。
大學從零開始,四年時間學習一門全新的語種,究竟能學到什麼程度?
況且大部分小語種,難度都超過英語,特別是俄語,阿拉伯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俄語,德語,難度都遠遠超過英語。
而且,高中生學習英語以讀寫為主,目的是在其他專業的學習時作為輔助,而小語種學習,要聽說讀寫並重,未來以從事口譯等交流工作為主,要求更高。
所以,家長們關注的第一個重點,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語言天賦,有沒有可能在四年中熟練掌握一門語言的聽說讀寫。
第二,小語種的就業情況複雜。
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每一次國家間的博弈都會導致小語種專業需求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韓企的數量一直穩居外企數量的第二外,需要大量的韓語人才,但是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和兩國關係緊張,韓企的數量大幅度減少。
例如北京的望京,2008年前韓國僑民數量達到30%,有幾千家韓企,如今的望京,韓國人稀少,韓企也少見。
所以,一門小語種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高需求,一旦需求減少,失業潮難免。
第三,小語種的競爭壓力也很大。
以前,因為需求少,所以小語種專業開始的數量也少,尤其是某些小小語種,全國只有一兩個學校開設。
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各外語院校和綜合大學都在增加小語種的種類,比如以前少見的葡萄牙語專業,現在開始了近150個。小語種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而小語種人才的需求去沒有太大的增加。
很多家長寄希望於一帶一路的建設,但大家關於一下一帶一路上的國家,中亞,西亞,東南亞,大家真心想去嗎?
還有家長寄希望於外交部,外聯部,各友好協會這些機關的招聘。某些特殊年份,比如08奧運,外國來朝,小語種專業畢業就進體制,但奧運不是年年辦的,而且,國家機關的招聘門檻高,招聘人數少,根本不是解決就業的主要渠道。
所以,小語種的就業並沒有家長們想的好,名字裡雖然有個小,但是供需關係並不樂觀。
綜上所述,家長在給考生選擇小語種專業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是否有天賦?選哪個語種?選哪個學校?都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