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香港,遊客拍攝的百姓生活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公營房屋】香港公共房屋(公營房屋)是港府、非牟利機構、公營機構興建的公共房屋,服務於低收入市民。分為: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臨時房屋、出租永久房屋等;由房協(香港房屋協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房屋署統一進行管理。

【公營房屋】二十年代,公營房屋計劃就已開始構思,因為當時全球經濟的衰退未實施;三十年代,港府發表房屋發展建議報告(附設計藍圖),但此後不久,日本南下佔領香港,計劃未能實施。

【公營房屋】二次大戰前後,大量大陸難民湧入香港,在各地搭建寮屋棲身。五十年代,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六十年代初,開始發展政府廉租屋。七十年代,港府推行居者有其屋的計劃,資助低收入市民購買公營房屋。

【雙層巴士】香港的巴士服務始於1920年代,首條巴士路線於香港街道上投入服務。1933年 9月,英國政府實施專利權制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跟隨實行。香港政府正式招標承辦專利巴士服務,並宣布將會把全港的公共巴士服務經營權取消,重新邀請巴士公司按新的專營權條款經營。

【雙層巴士】日本佔領香港時期,由於戰時物資匱乏,巴士服務根本無法恢復。用車荒的情況直至在1947至1948年間,九巴向英國 Tilling-Stevens訂購的50輛單層巴士、中巴108輛巴士的訂單抵達香港,情況才得以紓緩。九巴於1949年獲贈20臺丹拿CVG5巴士測試以香港行走雙層巴士的可行性(首四輛引進的 CVG5在1980年退役時獲保留)。

【碧麗宮戲院】邵氏家族於1979年斥資600萬元把夜總會外建成碧麗宮戲院,號稱「東南亞最豪華堂皇戲院」,由邵逸夫主持開張儀式。當年《華橋日報》稱該院票價全港最貴,超等位要15元,該院以放映西洋電影為主。碧麗宮位置現為世貿中心。

【碧麗宮戲院】1981年,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基斯杜化·李夫) ,在戲院上映二百餘日(創下當時電影映期最長紀錄),票房則有九百餘萬港元。1994年4月24日,在最後放映《情迷血瑪莉》後,戲院結業。

【的士】二十年代早期,計程車已經出現在香港島;二十年代中期,服務擴展至九龍半島。香港淪陷前,渡輪碼頭、大酒店門口均有計程車待客。

【的士】計程車牌照於早年由香港政府直接售予計程車公司,至1964年起改以招標方式公開拍賣,競投者不限於計程車公司。1960年計程車數目突破1,000輛至1,026輛,自此每年均有增長趨勢。

【大磡村】大磡村(英語:Tai Hom Village),曾是香港市區大型寮屋區,香港九龍十三鄉之一,位於九龍鑽石山與新蒲崗之間,與上元嶺村及下元嶺村組成鑽石山寮屋區,佔地7.18公頃,於2001年完成清拆。日本佔領香港時期,日軍為擴建啟德機場清拆附近的村落,大磡村曾被夷為平地。【香港老照片,1985年。攝影:阿德·范德爾】

相關焦點

  • 朝鮮之行:宣傳海報隨處可見,百姓仿佛生活在八十年代
    進入朝鮮後,一種濃厚的八十年代的視覺感湧入眼帘。朝鮮百姓仿佛生活在八十年代,不管是他們的衣著打扮,還是出行方式,都容易讓人懷念過去。他們的生活條件也許不優越,但是身上有股韌勁。有一次,我們在旅遊大巴車上,突然天降暴雨,沿途見到不少在地裡幹農活的百姓,他們冒雨彎著腰在地裡勞動,內心堅強無比。
  • 八十年代香港九龍寨城,三不管地帶的市井生活
    【九龍寨城的屋頂】六、七十年代,香港駐房緊缺,人們紛紛湧入此地定居。此地有工廠、作坊、學校、養老院、廉價診所等。六十年代,城寨是一片寮屋區;七十年代,蓋起了約五百棟高樓;城寨大樓之間,除樓頂、地面外,多處打通相連。【九龍寨城的作坊】本組九龍寨城的圖片由格雷格·吉拉德(加拿大攝影師)拍攝;他於1974年來到香港定居、工作。其先就職於英國廣播公司,後成為自由攝影師。
  • 八十年代的監獄生活-李百軍作品
    | 凡 | 是 | 攝 | 影 | 八十年代中期,上級司法部門為了宣傳監獄改造犯人方面的成就,要出版一本《再生之地》的攝影畫冊,因當時監獄沒有專業攝影的人,就叫我去給他們拍,幾個月時間,前後去了幾次。
  • 香港好萊塢古董街: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如果去香港旅行,可千萬別一門心思只在購物上。雖然它是購物天堂,但在今天看來已是「曾經」。對香港的最開始記憶是從TVB開始,接著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接觸。所以,不管我去過香港多少次,總能找到一些舊時代的光影。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一張八十年代初,香港明星雲集的「絕版」老照片,看看都有誰
    這是一張八十年代初香港明星雲集的老照片。其中有:趙雅芝、周潤發、陳秀雯、陳百強、露雲娜、陳潔靈、葉麗儀、潘志文、黃日華、林嘉華、羅文、蔡楓華等。 曾經在香港影視闖蕩的功夫三兄弟,佔據了香港多數武打片。元彪 成龍 洪金寶張曼玉和鍾楚紅,兩個人拍這張合照的時候都是最好的年紀。
  • 八十年代的香港『』四大天王『』,如今只有他在世
    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國娛樂音樂方面發展是最好的,很多知名巨星湧現,樂壇中又以香港樂壇發展得最好,當時不僅在國內,國外香港很多知名巨星都很有名,張國榮,林子祥,梅豔芳,黃沾,黃家駒等知名巨星在國外都是很有名的人物,九十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成了四大天王,風靡全國,然而在八十年代也有一個
  • 朝鮮哪些景象像我國七八十年代?
    在朝鮮的所見所聞,讓我覺得回到了八十年代。這讓出生於八十年代的我,感覺回到了童年時光。現在去朝鮮基本都是跟團旅遊,所到的景點和路線都是規劃好的。今天的朝鮮和我們過去有些地方很像,但有更多的地方不一樣。那麼朝鮮哪些方面和我們的八十年代很像呢
  • 八十年代香港女人的魅力值到底是多少
    林青霞是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女性的顏值高峰期。對於香港那時候的女性是最招全亞洲所喜愛的。因為他們的裝扮,衣著,妝容全方位都被亞洲乃至全球所效仿。當時的時裝模特界也有著港女這一系列。她可以百變,也是獨有魅力值爆棚的八十年代港女。
  • 走進朝鮮農村,滿滿八十年代既視感
    對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人來說,童年已很遙遠。雖然那個時代,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電視機,但非常快樂。和小夥伴在河裡摸魚,一根木棍,就可以玩上一天。一根冰棍,就可以涼一個夏天。那個年代,但卻讓人懷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童年出現的場景,消失在人們視線中。
  • 八十年代的中國澳門
    澳門與內地交流較為頻繁始於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主要還是體現在體育上(香港也是),第二次交流高峰期是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初,主要體現在投資、旅遊,1985年開始中葡官方交流更為頻繁(回歸談判),民間交流就高潮不斷了。【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媒體類平臺轉載需本人同意方可!】
  • 朝鮮百姓如何生活?遊客講述朝鮮見聞
    關於朝鮮百姓如何生活?這是我感興趣的地方。朝鮮人工作在國營單位,生活物資靠分配。朝鮮百姓的生活節奏很慢,因為大家在國營單位上班,沒什麼壓力。朝鮮農村百姓的生活,有點像吃大鍋飯。朝鮮農民幹活場面壯觀,田裡會插滿旗幟,百姓成群結隊,幾十人一起勞動。朝鮮農民除了幹農活,還會開溝挖渠。只要出工一天,就會有工分。朝鮮農村地區男女同工同分,一天一個工分。年底的時候,根據工分多少,決定分配糧食多少。在朝鮮的所見所聞,我覺得朝鮮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我們八十年代初比較接近。
  • 80年代香港舊照:夜店裡的女招待,九龍城寨居民生活十分辛苦
    也是香港底層真實的寫照。1988年,香港九龍,警方反黑組調查一處夜店,裡邊近有百位女招待。1988年,香港夜店裡的尋歡者與女招待。,很是墮落,都是花季的年紀。七八十年代,上萬的移民在香港6.4畝的土地上,建立起12層樓高的大型社區,這是我們所熟知的九龍寨城。此圖為攝影師關於九龍城寨居民的黑白特寫。一個老人在辛苦的勞作。
  • 簡簡單單的童年,一組日本攝影師拍攝的八十年代中國小孩玩耍照片
    時間匆匆,時代更替,如今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那絕對是世界矚目,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強國,這讓我們的生活富強了許多,人人都吃得飽,食物也更加講究,網絡幾乎遍布各個城市,手機成了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娛樂工具,這些都是無可厚非。
  • 走進朝鮮農村,讓人想起八十年代
    兒時很多記憶都漸漸遠去,那個年代的歡聲笑語,也消失在時光的洪流中。去朝鮮旅遊,帶著懷舊的心裡,透過車窗,看到朝鮮農村人的生活現象,不禁想起了八十年代的童年歲月。朝鮮農村的空氣很好,人們生活也很淳樸。在朝鮮農村,也能見到一些簡易的小賣部,主要出售一些汽水和冰棍之類的東西。
  • 六七十年代,朝鮮百姓的生活水平怎麼樣?
    和六七十年代相比,我國百姓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吃穿住行,都有了很大提升。朝鮮作為我們的鄰居,對我們來說顯得頗為神秘。現在提到朝鮮,大家都知道朝鮮人都在為溫飽努力。
  • 到朝鮮旅遊,真的能體會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嗎?
    很多人都說,朝鮮和我國七八十年代很像,所以到朝鮮旅遊,是一場懷舊之旅。我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坐著火車進入了朝鮮。到達朝鮮之後,朝鮮某些方面確實和我國很像,比如朝鮮的列車是陳舊的綠皮火車。朝鮮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隨處能見到各種宣傳標語,朝鮮百姓的衣著打扮也很樸實,朝鮮百姓出門喜歡騎自行車。但是,我眼前見到的朝鮮,和我國七八十年代又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在平壤的幾天時間,我們所到之處都是鮮花錦簇,一片喜慶的樣子,這裡的百姓似乎沒有生活壓力。
  • 人間鄉土,八十年代的陝西西安
    此集圖片選自《人間鄉土》等攝影畫冊,由趙利文(西安人)拍攝。【騾馬市商業街,銷售服裝的攤點;1980年代。】唐朝末期,此地成為居民坊巷(耳窩坊);八十年代,街道兩側排滿了個體營業房。【春運期間的西安火車站;1986年。】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西安火車站正式運營;建站初期為一等站。
  • 八十年代初期成都生活,昔日的民國公館,街邊的自來水樁
    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左右,幾條街道會設置個自來水站;通常由水泥建成樁,有個小門可以上鎖,裡面是自來水龍頭的開關。管理人不在,居民就無法擔水。【四川成都,銷售人造革自行車座套的攤點,】八十年代,因大眾消費不起皮衣皮料;於是,人造革(PVC樹脂人造革)被廣泛用於日常生活各個領域;後因化學成分高被淘汰。【四川成都,街邊的服裝加工攤位。】
  • 懷舊的年代,一組八十年代的照片
    80年代末的中國 八十年代的集體宿舍,還是鐵床架 那個年代的婚紗照